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我把三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4 08:34

正文

这是一个母亲的故事。她不普通,她可以被贴上一堆亮眼的标签——青春偶像、教育博士、畅销书作家、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也许你早已知道这个名字——陈美龄。


当然不能希望每一位母亲、每一个女性都做到这样的“成功”与“完美”,但看到在青春时代便在娱乐界风靡一时的她,用自己的勤勉去寻找不一样的生活,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扭转大众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大概总会让人有所感动。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张畅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歌坛活跃着几位华人歌手的身影,一位是台湾的“野性歌后”欧阳菲菲,一位是以甜美声线著称的邓丽君,再就是走少女偶像路线的陈美龄。1972年,年仅17岁的陈美龄受日本著名歌手、作曲家平尾昌晃邀请,从香港来到日本发展,凭借清澈纯净的高音和露出虎牙的甜美笑容,迅速成为日本风靡一时的人气偶像。


陈美龄(Agnes Chan,1955—),作家、歌手、教育学博士,生于香港。在香港以《circle game》出道,14岁到日本发展,以《虞美人之花》等歌曲红透日本台湾香港。上智大学国际学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儿童心理学毕业,著有数十本教育类书籍。2015年,陈美龄的第三个儿子继大儿子和二儿子之后再次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引起轰动。


45年过去,当年的少女偶像而今已是三个儿子的母亲,写起了教育书,畅销香港。作为歌星,陈美龄在14岁时就发布了第一首歌,专辑销量超过了香港音乐史中的任何其他歌手,她曾受万众瞩目,在艺海沉浮,也曾饱受非议、退出歌坛。作为作家,她曾出版80余本书,在香港,她的名字几乎成为畅销的代名词。作为学生,她在最红的时候选择隐退,考入斯坦福大学,拿下教育学博士,成为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作为母亲,她将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大学,一时传为佳话。她积极投身公益,致力于维护妇女和儿童权益,1998年首任日本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协会大使。目前,她是香港教育局局长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50个教育法》的新书发布会现场,62岁的陈美龄依然魅力不减,始终保持微笑,有家长带孩子过来,她俯下身,双膝跪地,给小孩拥抱,“你好可爱,亲阿姨一下”。有孩子哭闹,她担心得蹙起眉头,念叨着日语:“没关系,没关系。”如今已做了父母的粉丝,拿来她过去唱歌的旧照,排队请她签名、合影,她一一应许,鞠躬,道谢,客气得不像个明星。她的小儿子也来到现场,他说:“我母亲是个永远充满热情的人,没办法。”

 

最红时隐退,重回校园

“钱财名誉如流水,知识不会被夺去”


1973年,年仅18岁的陈美龄凭借一首《草原光辉》夺得日本唱片奖新人奖,风靡全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适逢日本战后经济恢复的鼎盛时期,也是大和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阶段。在吸收西洋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融合民族演歌成分的电子音乐,形成了成熟的J-Pop(日本流行音乐),席卷整个亚洲,其主角大多是蓬松烫短发、明眸善睐的偶像少女。有人称,当时的日本歌坛进入了少女偶像角逐混战的“战国时代”。陈美龄便和山口百惠、南沙织、西城秀树、野口五郎、邓丽君等歌手一起,成为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代表。


少年时期的陈美龄


“Like a snowball, keep rolling and rolling”,她这样形容自己爆红时的状态。每天工作20个小时,几乎没时间睡觉,早上不能按时上学,放学后就要去录节目,走在街上会被认出,不停有人找她上电视、做节目、拍戏、录音,“因为太忙,吃不好睡不好交不到朋友,旁边的人都顺着你,赚钱也多”。

 

就在各种事务应接不暇、歌唱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日,父亲却对她说:“钱财、名誉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就会被夺走。但知识记入脑子,却不会被人夺去,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所以在你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听从了父亲的劝告,陈美龄暂别歌坛,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社会儿童心理学。

 

初到加拿大,陈美龄终于不必活在众人的眼神里,“什么都能做,一个人逛街,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可以不化妆,可以胖,平时穿什么都行,不用每天都洗头发”。从大红大紫的明星到无人认识的普通人,陈美龄没有丝毫失落或后悔,“奇怪,我没有那种‘拥有’的心态,从来不觉得有了成就之后,就要抓住不放”。如今再看,恰是这份心态拯救了她,也成就了她。


“美龄论争”

“放弃我的人有,伸手拉我的人也有”


1978年,从多伦多大学毕业之后,陈美龄再次赴日并重回娱乐圈。1985年,应宋庆龄基金会邀请,在六万人的首体举办个人演唱会,以《原野牧歌》《假如》《爱的咒语》《旧日的恋情》等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同年,她和原经纪人金子力结婚,在加拿大诞下长子。

 

为了给孩子喂奶,陈美龄背着儿子到电视台录节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日本女性都会在结婚生子后选择回归家庭,她的这一举动在当时社会风气依然保守的日本备受争议。人们说她“太贪心”,“喜欢工作的话就不该有小孩”,“既然生了孩子就应该待在家里,不要带出来”。1988年年底,日本众多杂志大篇幅刊登并讨论——女人该不该带着孩子去上班?——这场围绕职业女性带孩子工作问题的争论,被称为“美龄论争”。连陈美龄自己也没想到,自己此举无意间打破了日本的社会禁锢,这场论争也成为日本实现《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和育儿休假制度的原动力。


陈美龄


“日本女人努力争取自由,但是男人却不合作。如今经济不好了,男人一人养不了家了,就说可以让女人去工作。但这些日本男人们都没想到,女人后面是背着孩子的。”从1987年到1989年,“美龄论争”持续了整整两年,陈美龄也因此受到日本右翼的攻击,“轰地炸向我,我懵了”。回望那段人生中最为低迷的时期,她说:“攻击我、放弃我的人有,可是伸手拉我起来的人也有,只要我是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有人来帮我,我很相信这一点。”

 

果然,日后的转机佐证了这句话。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报道了这场论争,引起了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者迈拉·斯特罗伯(Myra H. Strober)博士的注意。他邀请陈美龄赴美读博士。


赴美留学

“读完博士之后,我说话,终于有人听了”


就这样,1989年2月,陈美龄带着两岁大的大儿子,肚子里怀着二儿子,飞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美龄论争”这一社会现象。


1994年,39岁的陈美龄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一边一个人带孩子,一边完成繁重的课业要求,上课时,2岁的大儿子送到学校里的托儿所,襁褓中的二儿子则由一位好友抱到教室外,饿了就出来喂奶。“真的很辛苦,没人能帮我,写论文真是寂寞得不得了,每个人都以为我只是去休息的、去玩的”。最难的时候,陈美龄耳边回响起已逝父亲的话:“在你能学习的时候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1994年,她完成毕业论文,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顺利毕业。“可能因为我是唱歌的,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看不起我,认为歌手是不正当的职业。”当年那个在众人的围攻下几无招架之力的陈美龄,花费五年的努力,终于有底气为女性说话了,“等我读完博士,回到日本,我说话,终于有人听了”。1998年,她被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邀请做大使,亲赴泰国、苏丹、东帝汶、菲律宾、伊拉克、摩尔多瓦等地,向世界传达当地儿童的境况,并提出改善现状的意见。


陈美龄出任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大使。


三个儿子进入斯坦福

“他们很棒,但这并不是一件多伟大的事”


2015年,继大儿子和平、二儿子升平之后,陈美龄的小儿子协平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大儿子考进斯坦福的时候,我很骄傲;二儿子也考进了,我很惊喜;当小儿子也进了斯坦福的时候,我才发觉,这可能并不是偶然”。为了和人分享这份“不是偶然的事”,陈美龄受邀日本的朝日新闻出版社完成了新作《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引入香港后,半年的销量超过其他书一年的销量,登上畅销书榜首。而位列第二的也是由陈美龄所写——《40个教育提案》。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她在《50个教育法》中写道。


《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作者:陈美龄

译者:陈怡萍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17年2月


表扬孩子的时候绝对不能说谎,明明字写得不好看却对孩子说“写得真漂亮啊”,这样孩子无法对自己正确评价;要不断鼓励,直到做到那个标准;无论如何不能进行体罚,那是最差劲的教育方式;家里的基本规则就是“不说谎”;孩子提问的时候自己在做饭,就关掉炉火,回答完问题再继续;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了就是好孩子”,孩子的价值不会因为他会干什么、不会干什么而有任何改变……在日本和加拿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和在斯坦福学的教育学帮助她完成了这本书。她自称为“教育妈妈”:“不是‘虎妈’,‘教育’不等于‘学习’。‘教育’有非常丰富的意义,我对自己是‘教育妈妈’一点都不觉得羞耻。”

 

回望自己过去的几十年,集歌手、作家、学者于一身的陈美龄说:“假如有一天,我不工作了、不唱歌了、不做义工了、不做老师了,我失去我所有的身份,也没有人认识我了,可是我还是妈妈,这个没有变。我最骄傲的身份还是母亲。”


陈美龄一家。


接下来,陈美龄要赴日本完成出道45周年的演唱会。她清澈纯净的嗓音和露出虎牙的甜美笑容依然不变,一如她的17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张畅;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林奕含 | 女性与饭局 | 钱理群 畅销书 高考恢复40年 周作人 | 衡水中学 | 读书日 | 不想工作 | 民的名义 | 平庸之恶 | 假课文 | 养猫 | 自闭症 |  法律与舆论 | 春日赏花 | 原生家庭 | 2084 | 婚外恋 | 性教育 | 古典诗词 | 刷热点 | 安·兰德 | “爱国主义” | 共享单车 | 胡适 | 国学低俗化 | 弟子规 | 2016年度好书 | 人生无意义 | 朋友圈 黄永玉 | 高房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沈石溪 | 心灵鸡汤 | 


点击“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