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前面这个例子有点极端,对方有故意挑衅的意味。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沟通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每个人的言行都是他的过往经历以及所秉承的价值观念的外在反映;每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都是独特的,并且都以自己的那一套去衡量别人的行为(事实上人们也只能如此),当对方的言行与自己的观念不符时,分歧就会发生,如果处理不好,分歧就会变成纠纷。
人们经常说“相互理解”或者“换位思考”,以避免观点不同时发生纠纷。但问题在于,理解或者换位,前提条件是要有相应的阅历或经验,至少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认知,这样才能明白为什么某些人会说出某些话,另一些人会做那样的事情;那些动不动就说“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人,大多是因为自己的见识太少。
举个例子,我刚刚工作的时候,当听到有人说“公检法没一个好东西,死了活该”时,我很气愤,然后反驳的理由无非是“我们是如何如何辛苦,收入又是如何如何少”之类的,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们。但其实这并不是有效的沟通,因为我仍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并且说的和对方说的也是两回事儿——你辛苦你可以不干,你看哪儿挣钱多你去哪儿!这都不妨碍你们的确不是好人,死了就是活该。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了解到真的有一些人,被我们这支队伍里的害群之马刁难甚至给予了极不公正的对待,我才意识到,如果换做我,肯定比他骂的还难听。
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光能让人获得精彩的人生和丰富的知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理解社会与他人,在沟通的时候让人能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至于一言不合就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