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Cell | GUK1 ... ·  5 小时前  
生物学霸  ·  ACS ... ·  昨天  
生信宝典  ·  第三届山东省生物信息学学术大会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亚洲电影,越来越有影响力了吗?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1-06-03 17:41

正文


喜欢电影的你可能会发现,

最近几年亚洲电影越来越被世界看见。


戛纳、奥斯卡等国际电影奖项的声量和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时,总会习惯性地以其提名或获奖作为某种标准。


我们在谈论电影时,也总会很自然地想起以创立了奥斯卡和好莱坞的美国电影,以及坐拥三大国际电影奖项的欧洲电影, 而忽视近在咫尺的亚洲电影。


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
创办于1929年,距今已有92年历史

实际上,这种认知与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史息息相关。

电影诞生于西方。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摄放机器,在巴黎第一次向观众放映自己制作的电影,由此开启了电影史的第一页。

之后,梅里爱创造性地使电影与叙事相遇,赋予电影讲故事的魅力,到了默片时代,电影工作者共同建立起完备的电影创作体系。

奥古斯塔·卢米埃尔(1862—1954)

乔治·梅里爱(1861-1938)

这样看来,亚洲电影的寂寂无闻似乎也有迹可循。

但亚洲真的没有好电影吗? 当然不是。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首个亚洲国家,被世界电影发展史记载。

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金奖,在传统的悬疑剧包装下,《罗生门》以多重构架讨论了人性的复杂和令人焦虑的不可靠感。


其产生的影响之大,使“罗生门”成为专有名词,用来描述无法找到真相的事物。

它标志着亚洲电影第一次进入欧美电影的视野, 首次打破了欧美垄断电影艺术的局面。

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
到日本探班《影武者》拍摄现场时和黑泽明的合影

在日本,与“天皇”黑泽明对应的是被誉为“日本电影之神”的小津安二郎。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家庭秩序逐渐被消解,这个背景下诞生的《晚春》《秋日和》《秋刀鱼的味道》《东京物语》等电影成为一个东方的符号,用独特、具有艺术性的方式, 表达了东方伦理中的离愁别绪和对时移物异的伤怀。

《秋刀鱼之味》剧照

《我出生了,但......》剧照

《东京物语》讲述了住在小城中的老两口,去探望在东京成家立业的子女,而后又很快回到各自原有的生活轨迹的故事。

“东京看过了,热海也看过了,可以回家了。”即便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平淡叙事的黑白电影对于观察家庭中的亲情关系仍有现实意义。

《东京物语》剧照

而继日本新浪潮之后,世界电影艺术运动中心转移到中国 ,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登场。

《一个八个》《黄土地》以及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等经典之作都在此时诞生。几乎同时,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也迎来了重要时刻,许鞍华、徐克、侯孝贤、杨德昌等电影艺术家凭借颇具个性的创作大放异彩。

《红高粱》剧照,张艺谋导演

《童年往事》剧照,侯孝贤导演

值得一提的还有近几年话题度颇高的韩国电影。 21世纪以前,韩国电影不仅在世界影坛上鲜有关注,在亚洲也存在感极低。

直到千禧年前夕,《生死谍变》用一套好莱坞章法讲述南北朝间谍的故事,演绎出让本土观众动容的故事与情感,使韩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以本土片击沉《泰坦尼克号》的自由电影市场。之后,韩国电影进入到到黄金二十年。

《生死谍变》剧照,姜帝圭导演

风格化与原创性是韩国电影的一大特征。 新一代亚洲现实主义大师李沧东导演的《绿鱼》《薄荷糖》《绿洲》《燃烧》,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朴赞郁的《老男孩》《共同警备区》、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还有金基德的《空房间》……

《空房间》剧照,金基德导演

《燃烧》剧照,李沧东导演

20世纪以来的韩国电影佳片不断,《寄生虫》横扫奥斯卡四项大奖,成就了亚洲电影的高光时刻,为韩国电影发展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寄生虫》编剧韩进元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发言

这些亚洲出品的经典影片,不仅是特定年代的精神产物,更为其后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启迪与灵感, 构成世界电影发展史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不读史,无以言。如果只了解影史的断简残篇,可能会习惯于妄下结论。但当你系统地回顾电影发展史,以全面的视角赏析更多佳片,就会发现, 这片土地从来不缺好电影。

三联中读推出的精品课 《电影正传》 就邀请了北电、中戏、北大、清华的多位专业大咖,他们带你系统地了解电影史,深度体会电影蕴含的美学。


限时特惠 89 元, 原价129元
活动时间:6月1日-6月6日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十一位老师联袂解读

让你的观影角度不止一个


在这门课程里,我们邀请了电影界的11位权威导师,当中有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戴锦华,也有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阿拉姜色》的监制杜庆春...... 这11位老师,将带我们走进百年电影史的世界。

他们各有专攻,也能照顾到你的多种观影口味

譬如最先会跟大家见面的北大教授 戴锦华 ,她在国内的影响力完全不容置疑。


她在北京大学开设的电影公开课,能让人听到移不开眼睛;


她写过的电影理论,可能比我们每个人看过的电影书都还要多;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她向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抛出的问题更是令人振聋发聩:电影死了吗?


由戴锦华开启第一讲,在总序中“立”起我们的眼界,再合适不过。

接下来的十位学者,在电影领域都堪称是“高光”人物。

譬如 杜庆春 ,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也是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唯一斩获奖项的中国影片 《阿拉姜色》 的监制;

再譬如 范小青 ,她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副教授,也是研究韩国电影的专家,在 釜山电影节 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上,她要么是顾问,要么就是评委。

关于电影的一切好奇、以及电影史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十一位主讲人都将为你解答。




你将获得





🎬 01

构建电影知识体系




这门课不但会让我们了解电影诞生、完善的全过程,还将带我们 深入了解电影理论、拍摄手法背后的故事 ,蒙太奇、达达主义等陌生晦涩的名词,从此都不在话下。

课程还附有大量精美知识卡片
帮大家进一步巩固电影知识



🎬 02

结识世界级电影大师、经典影片




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苏联、日本、韩国......我们将 结识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电影大师和经典影片
不管是 格里菲斯、德西卡、黑泽明 这样的电影大师,还是 《公民凯恩》、《雨中曲》、《偷自行车的人》 等划时代的经典影片,我们都能一次性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这些小众、晦涩的实验电影,例如《一条安达鲁狗》、《再见语言》等等,也会在这门课中跟大家见面。




🎬 03

成为资深影迷




11位学院派大咖的亲自锤炼、以及深厚的影史知识馈赠,将会 提高我们的阅片水准 ,让我们成为一个心中有主见、不被水军牵着走的资深影迷。

课程精彩内容抢先看:

(向上滑动查看详细的 课程章节内容

课程一开始,著名学者 戴锦华 会为我们梳理作为影迷最不可错过的电影史大事件,把我们的眼界“立”起来。



接下来就是这百年以来的十大电影运动或时期:


1、默片时代

无声电影时期作为电影艺术的“童真年代”,似乎必然与“稚嫩”、“粗陋”等词汇联系起来,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默片,更是与夸张、生硬这样的评价语分不开了。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电影语言,大都在无声电影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今天的很多电影创作也仍在不断从中汲取灵感。


《月球旅行记》| 卓别林 | 基顿

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 李迅 ,将会为我们深度揭秘 无声电影时期 这个伟大的开端。


2、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看懂了这场运动,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片,对你来说都不会再是难事了。


1920年代发生于欧洲的这场运动,汇聚的全是精英级别的艺术家。你听说过的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诸如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表现主义等等,都将目光投注到电影上,开始尽己所能地探讨、挖掘电影视觉表现的潜⼒。


与此同时,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发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才是决定画面意义的关键因素,《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由此成为蒙太奇剪辑的教科书。


《一条安达鲁狗》|《大都会》|《战舰波将金号》

在这一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洋(大旗虎皮) ,将为我们讲解 欧洲先锋派和苏联蒙太奇学派 ,介绍这些艺术家探索电影语言的一系列大胆实验。


3、经典好莱坞时期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电影的创作可谓是最昂贵的,因此电影的兴盛依赖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产业链条的支持。


1930年代,进入好莱坞大片厂的黄金时期,八大制片厂几乎垄断了整个电影业。在这一时期,制片人一手遮天,电影明星们风光无两,声音的引入让电影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


《卡萨布兰卡》|《雨中曲》|《公民凯恩》


这一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郝建 将带我们走近 经典好莱坞时期 ,为我们剖析爱情片、歌舞片、西部片、强盗片等经典类型片吸引人的秘密,以及其中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4、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1924年,一位英国青年前往美国求学,求学期间他开始研究媒介对于大众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好莱坞故事片缺乏对当下社会的严肃思考,而苏联电影则力图在思想上影响观众。在《太阳报》发表的影评中,他第一次在英语世界使用了“纪录片”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解释”。这位青年后来成为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约翰·格里尔逊。


在这一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梁君健 ,将为我们讲述这场对纪录片产生巨大影响的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