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联播”本期推送为北京大学通识核心课程“
现代中国教育传统及其变迁
”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属于北大通识教育课程系列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
林小英
老师,本学期亦有开设,课程大纲获教师授权发布。欢迎大家关注!
课程名称:现代中国教育传统及其变迁
课程类别:通识核心课
课程号:06734170
学分:2
开课院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授课教师:林小英
本课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为问题起点,追溯问题的历史源流。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正式教育系统,就一直处在一系列的两难问题之中,总是力图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势做出平衡的选择。“学以为己”的传统中国的教育从明朝末年开始受到外来文化及外来思想和价值的重大挑战,19
世纪后半叶开始,在非常复杂的内外因素交织形成的局势中教育体系被迫进行深度的重新定位和改革,自此开启现代中国教育的进程。在对传统教育遗产的继承或否定、对不同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轮番借鉴以及对自身国情的忽略或重视中,现代中国教育在学制选择与演变、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预备性、高等教育的通专之变等主题上形成了一种极为鲜明的、独特的问题史脉络。
课程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介绍教育作为一种历史性的人类实践所具有的自身逻辑,从中掌握与教育相关的基本概念;
(2)介绍中国文化传承所依赖的“学以为己”的教育传统,在近代内忧外患时所遭遇到的强大危机时开启了中国教育被迫近代化和现代化转型过程;
(3)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外来力量所刺激的教育近代化和现代化成果与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教育成果结合,构成新中国教育起家的基础,大致分为:学制选择;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与预备性、统一化与个性化;高等教育中的国家控制与学术权力、通才和专才等充满张力问题。这些问题此消彼长,成为讨论中国教育的恒久命题。
本课程此前为通选课(原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2024年春季学期首次作为通识核心课开课。
1. 导论(第1周)
1.1. 历史脉络中的“教育”
1.2. 理解现代中国教育脉络的四个问题
1.3.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实践
1.4. 现代教育的两难问题
2. 传统中国的教育(第2-3周)
2.1.传统中国教育的理想
2.2.养士教育与科举
2.3.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2.4.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
2.5.中国历史上的学生:理想与现实
2.6.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2.7.匿名的文字考试
2.8.权威人格的形成
3.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第4-5周)
3.1.现代学校的诞生:从洋务教育到维新教育
3.2.民国前期的自由放任与扩张(1911-1927)
3.3.民国后期的国家控制:精英与群众路线的对峙(1928-1949)
3.4.延安地区教育的群众路线
4. 学制问题(第6-7周)
4.1. 何为学制、学制类型
4.2. 中国近代学制系统的建立
4.3. 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
4.4. 学制问题史的几对概念
4.5. 民元以来各种教育观念
4.6. 1922年壬戌学制
4.7. 1922年壬戌学制对各级教育的重要影响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制改革
期中讨论和答疑课(第
8
周)
5.
中小学教育问题(第
9-10
周)
5.1. 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与预备性之争
-
清末:基础性的觉醒
-
民国初年:基础性与预备性之争开始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中课程改革、革 命根据地教育
-
新中国初期至“文革”:课业负担问题
-
文革结束后至世纪之交:凸显升学预备
5.2. 中小学教育的统一性与个性化之争
-
清末:教育救国思潮
-
民初:国民意识培养与教学实验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化教育与三民主义教育
-
新中国初期:革命遗产与统一的纪律要求
-
反右派运动至“文革”:“教育革命”
-
恢复秩序至世纪之交:强调个性
6.
教育与政权:新教育与旧教育之争(第1
1-13
周)
6.1. 国家控制与教育体制改造
6.2. 北京中法大学的消亡
6.3. 辅仁大学的谋生
-
解放时辅仁大学之教会驻校代表的提案和各方表态
-
教会代表与中国教员会之间正式较量的开始
-
新政权对辅仁大学的体认
-
接管、斗争与结束
7.
高等教育问题:通专之变(第1
4-15
周)
7.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7.2. 古典大学观视角下的现代大学:清末和民初
7.3. 国民政府时期的课程整理
7.4. 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类型的合法性建立
7.5. 旧大学的接管与课程变革初试
7.6. 唯物论的全面推展与文法学院课程改革
7.7. 高深学问与国家权力
7.8. 专才教育模式的实现:院系调整
7.9. 扭转专才教育问题的努力
8.
现代中国教育传统及其变迁:问题史角度的思辨(第1
6
周)
8.1. 从中国人的“天命观”整体回顾
8.2. 教育问题涉及的概念群
8.3. 期末讨论和答疑
每个学生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进度学习和阅览课程内容、阅读文献,并在课堂或课程微信群就思考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希望同学们不要看着考核清单来决定自己的投入程度,分数考核采取灵活形式,不将本部分成绩精确到每次主题内容中去,也不以参与分享和讨论的次数来决定,而是以深度与水平而定。
开卷考试,一共
2
道题。
教师将在第
6
次课后提供期中试题,学生必须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利用本课程提供的文献史料和本课所讲授的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回答。
提交期中考试卷的最后日期为第10周的平时上课时间。
开卷考试,一共
2
道题。
教师将在第
12
次课后提供期末试题,学生必须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利用本课程提供的文献史料和本课所讲授的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回答。
提交期末考试卷的最后日期为第17周的平时上课时间。
1. 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历史的主题在当下教育界的投影?
2. 结合“教育的社会目的”相关内容,思考教育作为一个高度个人化的事务,中国古代的教育如何完成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内在勾连?
3. 如何看待传统中国教育中形成的师生关系?
4. 在教育近代化的探索中,哪些原有的特质被排斥流失?哪些被保留?
5. 如何理解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精英路线”与“群众路线”这两大发展路径?
6. 结合相关史实或当下现实,就“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与预备性之争”这一问题,各抒己见。
7.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改革路径上的争论与分歧?
8.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