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朋友圈已经成了人们的“日记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写在上面。28岁张女士也有发朋友圈的习惯,但她的朋友圈却记录着自己罹患胃癌的“全过程”……
张女士的朋友圈
2015年6月10日, “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太热了,最近食欲不太好,吃得少了,还觉得胃胀胀的。”
2017年4月6日, “是不是最近水喝得太多了,有时候觉得脸上肿肿的,就好像哭过一样。”
2018年2月12日, “过年连吃了7天,不但没有吃胖,反而瘦了5斤。”
2019年4月12日, “今天是我这辈子最倒霉的一天,去医院拿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胃癌。
在替张女士惋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食欲不好、胃胀、消瘦,这些不被人重视的常见症状竟是癌症“信号”?胃癌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哪些人群容易被胃癌找上门?我们又该如何避免?
张女士在确诊时已是胃癌晚期了,但专家表示,她其实在2015年没食欲、胃胀的时候就有
脾气虚
了,此时如果做个胃镜,确认胃没问题,中医调理一段时间,可能就不会继续发展。
然而到2019年诊断的时候,张女士很虚弱,
脸色发暗、舌苔厚
,从中医的观点来说,已经出现一些其他的病理变化了。
中医认为,有3种体质是胃癌的高危人群。究竟是哪3种,又该如何调理呢?
脾有
运化水湿
的功能,当脾出现问题,水湿运化不了,停留在一个地方,就会变浊,形成
湿浊
。
①大腹便便:
湿浊人群称为
“膏人”
,他们的大肚子
垂直下垂,比较松软
,用手拍一拍或揪起肚子往外抻时,会像豆腐一样晃动。
②舌苔白腻:
舌头像刷了一层白漆,舌苔上细微的颗粒呈胶黏状,这是湿浊停积在体内的一个外在表现。
二陈汤来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
炙甘草、茯苓、化橘红、(制)半夏
四味药材组成,是临床上常用的
祛除湿
浊
的方剂。
茯苓
利水渗湿;
化橘红
是柚子皮晒干而得,有化痰祛湿的作用;
(制)
半
夏
有化痰的作用,在此方中重在祛湿,又有消痞软坚的作用;
炙甘草
是经甘草炮制而得,去除了甘草的寒性,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四味药材组合在一起,就有很好的
化湿祛痰、和胃和中
的作用。
药材:
半夏9g、茯苓10~15g、化橘红6~10g、炙甘草6g。
做法:
1.
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没过药材3~5cm(约1.5~2个指节)的清水,浸泡30分钟,使药材变软,有效成分更易溶出;
2.
开大火煮沸后,小火再煮30分钟,倒出药液;
3.
再加入没过药材1~3cm(约1指节)的清水,煮沸后小火煎煮10~20分钟,倒出药液,与第一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即可。
注意:
一付药分早饭前、晚饭后两次服用,与进餐、西药间隔半小时以上,具体用法用量因人而异,请咨询医师。
除了内服,专家还带来了一个外用方,能辅助二陈汤调理体内的湿浊,而且具有保暖效果,很适合冬季使用。
“暖宝宝”由3味具有化湿作用的温性药材组成:
草豆蔻
燥湿行气;
藿香
芳香化浊;
石菖蒲
开窍益智。
1.
将3种药材各取10g,打碎成末,放入布包中封好;
2.
再取100g粗盐装入另一包中封好,将粗盐包微波炉加热2分钟(一定要用粗盐,因为粗盐散热慢、渗透力强);
3.
药包放
在
阴陵泉穴
上
,再放上粗盐包热敷。
【穴位及功效】
阴陵泉穴位于
膝盖下方内侧凹陷处
,它是脾经的合穴,能助脾排湿。
湿热也是胃癌病人常见的一种症候,它有哪些症状表现,又要怎么调理呢?
①面部油光:
在安静的状况下,油光满面就是湿热的表现。
②舌苔黄腻
:
这是湿热典型的舌苔,舌头像刷了一层黄漆,厚腻说明有湿,黄代表有热,口腔可能还有异味。
很多人觉得体内有热就要多喝水,但湿性粘滞,光喝水是难以祛除湿热的。为此,专家为我们带来了一款代茶饮。
【代茶饮】
2~3g干冬瓜皮、2g玉米须,热水冲泡,放温即可饮用。
一般大家都觉得血瘀就是血液淤阻,血行变慢了,但中医认为
“离经之血”
也叫血瘀。所谓离经之血,就是血液不在正常的血脉里,比如胃镜发现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的出血等。
冬季天气寒冷,更容易出现血瘀,而血瘀是三种体质中最危险的一种,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并改善呢?
①舌苔青紫:
舌苔分布不均匀,像是舌头上长斑了一样;舌下静脉青紫、嘴唇或脸色青紫也是血瘀的表现。
②肌肤甲错:
血液运行不畅,可能表现为肌肤甲错,皮肤角质化,摸上去像鱼鳞一样,颜色也较暗紫。
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通畅,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药材,更有助于缓解血瘀。
红花5g:
活血、通经散瘀;
苏木10g:
消肿止痛、
鸡血藤10g:
活血养血、通经活络;
川芎10g:
是血中气药,能活血行气。
【
方法
】
将所有药材放入布袋并放入盆中,倒入开水,缓慢摇动药袋,使药性充分析出,等水温降至40℃左右即可泡脚。一般来说,水位
没过脚踝
即可。
丹参15g:
活血化瘀;
檀香6g:
理气祛湿、止痛;
砂仁3~6g:
化湿理气,帮助活血化瘀。
丹参饮的煎煮方法与二陈汤基本相同:
1.
将丹参、檀香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2.
开大火煮沸后,小火再煮30分钟,出锅前5~10分钟下入砂仁,倒出药液;
3.
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小火煎煮10~20分钟,倒出药液;与第一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即可。
【注意】
砂仁一定要后下
,减少高温对其中挥发油的破坏。一付药分
早饭前、晚饭后
两次服用,具体用法用量因人而异,请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