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莲界】那罗延王守护的圣地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2-07 06:48

正文

一千四百多年前的581年,隋代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国自西晋以后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状态,征服了各族蛮夷使中国回到大一统的局面。


在太行山一处山谷的尽头,四周群山环绕着一个小盆地。这一天风和日丽,蓝天上轻轻的飘过几朵白云,大地上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叮叮当当的锤击声响彻寺院,著名的灵裕法师在此开凿大住圣窟,洞窟外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门庭若市。



千年后的今天,灵泉寺众多的殿宇房舍早已被毁,精美的石刻也大多残缺不全。曾经的繁盛如山中冬季树木上的树叶,随风飘落,一片萧瑟。但即便如此,幸存下来的遗迹也足以震撼世人。这里有全国最早的石塔,有现存最早的唐代双塔,更有以大留圣窟和大住圣窟为中心的数百座摩崖石塔。


如今的岑寂,曾经的鼎盛,这个叫灵泉寺石窟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大住圣窟、大留圣窟及满山的摩崖塔的存世,被称为“中原敦煌”。而大留圣窟和大住圣窟,合起来就是“留住”的意思。灵泉寺石窟的开凿,有资料记载缘于一场惊心动魄的灭佛往事,是度过浩劫的僧人,将深山之中的这块顽石变成了精美无比,内容丰富的艺术品,试图以此使佛法永留于世。



中国的佛寺起初大多不在深山,而在“红尘”,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强大无比的寺院经济。而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让信众们有了信仰归山的愿望,于是,千年后的我们开始翻看历史中的故事,试图读懂这河朔第一古刹坎坷的身世。


去灵泉寺石窟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个初冬的周末,从安阳市区到水冶镇再转车去善应,善应镇的大桥上徒步了六七公里才抵达万佛沟,一路冬日的萧瑟,山谷中更是空寂而寥落,仿佛早已被世人遗忘。



万佛沟的深处,一座在一块巨石上挖成的“窑洞”内,就是大住圣窟的所在地。圆拱状的窟门,配以尖拱形门楣,显得别致而神秘。石窟的正面石壁凿有拱形龛,雕刻卢舍那佛像,右壁为阿弥陀佛,左壁为弥勒佛,佛身上刻有轮回图。窟顶刻莲花藻井,周围雕6个飞天,体态轻盈,衣带飘舞,为庄严肃穆的石窟带来灵动的气韵。



或许是石窟和摩崖塔在我心目中的排位吧,在我看来,大住圣窟是灵泉寺数百座摩崖石塔中的“最殊胜者”。在这座叫宝山的山麓上,数百座摩崖石塔众星拱月般环绕着大住圣窟,凸显出这座石窟的核心和领袖地位。


大住石窟最著名的特点,是窟门外配备了两个全副武装的门神。看他们头戴将盔,身披铠甲,脚踩神兽,手拿利剑钢叉,那雄健魁梧又威风凛凛的样子,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其实是佛教中主管东方世界的迦毗罗与那罗延神王的化身。



以大住圣窟为中心,两侧山谷中,遍布了百座摩崖浅窟造像,雕刻了众多塔龛。对于摩崖塔林,我了解的实在太少,前辈古塔寻踪曾经讲过,灵泉寺的摩崖塔林均为墓塔,而以大住圣窟周围雕凿的隋、唐、宋时代的塔龛、佛龛、屋龛、碑龛,多为男性法师的墓塔,学术界称之为宝山摩崖塔林,是研究隋唐佛教石塔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由于当初功课没做好,大留圣窟上次根本没找到,虽然对于大留圣窟封闭得严严实实早有耳闻,但是错过了大留圣窟周围的摩崖塔林也是一件憾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