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世界级的中小公司?这些中国企业你可能从未听过,但他们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牢牢控制着本地甚至全球市场。如欧菲光在触摸屏领域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大族激光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光纤激光设备企业;科伦药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输液专业制造商。
文章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隐形冠军”公司可能是那些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公司,也可能寂寂无名,但这些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牢牢控制着本地、地区甚至全球市场,占有率往往大幅领先第二名及以后的追随者。
从行业来看,
国内“隐形冠军”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中机械设备领域,
国内“隐形冠军”众多,包括港口机械领域的振华重工,目前已占据港机领域全球75%的市场份额,而中集集团则生产了全球近半的标准集装箱。而服装、电子等人力密集行业也是国内“隐形冠军”公司主要来源。
赫尔曼的著作《隐形冠军》中,对一些世界级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和总结,他称之为“隐形冠军”,
研究表明,隐形冠军分布最多的产业是机械工程和机器制造行业,占比达到37%。
从特点来看,隐形冠军多数为中小企业,定位于一个稳定的细分市场,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实际上,德国得以在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依靠的是中小制造业公司,特别是一群“隐形冠军”公司强劲的竞争力。
而在中国国内,过去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造就了
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世界级的公司,这些公司在集装箱、港机、工程机械等领域发展壮大,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
中集集团主要从事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能源化工等装备的制造及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地区专用集装箱等各式功能集装箱产品的生产,占据全球46%的标准集装箱市场份额。中集集团也成功进入福布斯2014年全球企业2000强。
➤
振华重工为国内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于上海本地及南通、江阴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其中长江口的长兴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目前,振华重工占据了港机领域全球75%的市场份额。
2014年,振华重工实现营业收入250.69亿元,同比增长8.05%,实现净利润1.99亿元,同比增长42.59%。振华重工在2014年年报表示,公司在港口机械市场优势强劲,继续保持全实现球市场份额绝对领先地位,产品进入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由于在技术投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国内也有一批中小企业成功在某一细分领域独占鳌头,成为“隐形冠军”公司。
山东威达
作为各类钻夹头的专业制造商,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0%左右。2014年,山东威达实现营业收入8.06亿元。
而
豪迈科技
作为全球轮胎模具龙头,已成为米其林、固特异、大陆等全球领先轮胎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目前占据15%左右全球轮胎模具市场份额。
实际上,在制造和研究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化率,关键零部件自制是隐形冠军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力成本较低、生产工艺齐全等因素也是豪迈科技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除了机械制造行业,
电子、纺织服装等我国传统优势行业也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
➤
纺织服装方面,中国是纺织品、服装、鞋帽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原材料(包括化纤)、纱线、面料、服装、鞋帽——均排在前列。其中,鲁泰为全球高端衬衫面料龙头、申洲国际为全球顶级针织制衣企业、互太纺织为全球针织面料龙头、
伟星股份
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纽扣生产企业地位、浔兴股份的拉链业务销售额在国际上排名第二,等等。
从伟星股份成长经历来看,设计与研发的持续投入是其保持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由于钮扣生产为劳动密集型,而纽扣的原材料价格也基本处于透明状态,所以我国中大型钮扣生产企业难以在成本上与中小型企业竞争,只能以中高端为主要市场,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研发与服务能力。
2014年,伟星股份用于研发支出达4498万元,较2013年增长18.35%,年内共开发新品7000多款,获专利授权38项,申请专利46项。
➤
而在电子行业,
欧菲光
从2013年起,便在触摸屏领域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目前月出货量超过2000万片,是全球最大的触控产品供应商,主要客户包括三星、华为、联想、小米等等,几乎涵盖所有消费电子品牌厂商。
➤
中芯微电子
“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宽带、移动通讯和信息家电等高速成长的多媒体应用领域,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
➤
而
大族激光
为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光纤激光设备企业,高德红外在红外热像仪方面排在全球前列。
➤
此外,生物医药、家用电器、电气设备等行业,国内企业亦有突破,
科伦药业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输液专业制造商,
长青集团
为全球最大的燃器具阀门制造商,金风科技为全球最大的永磁直驱机组制造商。
实际上,“隐形冠军”公司在未来十年能否孵化出现以及发展壮大,将是中国是否能完成产业升级的核心因素,因此尤其需要关注。
比如在机械设备行业,特别是海工装备领域,
国内企业存在海工配套装备核心技术相对欠缺的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