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听到两个人在聊天,刚刚季度绩效考核完,他们在议论得了高分的那一个同事,女孩说:“他不就是经常加班吗?让领导觉得他很积极很辛苦,谁不会啊?”
男孩附和着表示认同。听起来,他们都对这个高分同事不太认可,对于得高分的原因也都嗤之以鼻。
如果考核得高分完全是因为加班多,的确有不合理之处,但假定这个逻辑是行得通的,那么还真是未必谁都能做得到经常加班,直接点说,不是谁都能得高分,背后议论的这两位可能就得不了。
人们经常会觉得别人得到什么都很轻巧,自己没得到是因为没有做而已,别人做的总是不够好,如果换做自己一定比他强。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甚至被人这么评价:他不过是靠运气,她就是因为人缘好,他这做的很差,她那处理的不够格,他们统统都垃圾。言语中都是不服气。
实际上,看起来容易的事,操作起来并不简单,你叉着腰挑剔别人的时候,怎么就天真的以为你能做得到?
就像这两位,觉得加班谁都会,如果加班多就能得高分,那么你为什么不加班?你是否能做到经常加班?你是否能放弃自己的业余生活,每天鏖战到夜里才离开公司?
我们抬高自己,矮化别人,为的是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否定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实,也抹杀别人的努力。这背后还有一套毫无事实基础的错误信念:只要我做,我就能做到,还比别人都做得好。
那么,你为什么不做?
很多人是有投机心理的,他们迷信的是运气和机遇,他们也知道努力的重要性,但更看重的是“努力未必能换来成功,付出未必会有收获”这样的狡辩。
于是,想钻空子。既然努力不一定成功,那我不如不努力,得到了就相当于白给,岂不是稳赚?
我承认,人生是有运气成分在的,但努力却是运气的前提。如果说人生是赌场,努力能把你带进高级玩家局,你在这里得到的一定要胜过普通玩家。
投机心态的人,只看到赢,但没想到输,他们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努力未必成功,但另一面“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却被他们故意忽略了。
如果人生只凭运气,那么为什么运气从未降临在你头上?因为,肯努力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那些不作为的人,还有一些是因为觉得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有点愚蠢,而凭自己的能力和资质,无须努力。
有个成语叫“勤能补拙”,明明是个励志的词,重点在于勤奋,但演绎到现在,重点变成了“拙”,好像勤奋是因为天资不够,只能努力来凑。
所以,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努力,好像那是愚蠢的代名词。后来,舆论就变成了“聪明比努力更高级”的趋势。
可你看,聪明人那么多,成功的比例又有多少呢?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努力的重要,更何况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靠着那点聪明吃老本,又能持续多久呢?
我们太高看了自己的能力,也太看低了别人的努力。
归因理论说,人们在归因的时候都有为自我服务的需要,所以更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运气等外因成分,失败归因于能力这样的内因成分,而对自己却恰恰相反。
这也正是很多人不作为的原因之一,我们习惯了用归因理论维护自己的自尊,所以认为自己的成功主要靠能力,而努力并不是主要因素。
即便这样归因是正确的,能力又靠什么积累呢?没有学习,没有努力和付出,能力就只靠先天发展吗?说到底,努力支撑着能力的发展,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要点。
上学的时候,考试前大家都会说我还没复习好,我一点书都没看,我回家就睡觉,种种描述都是在说自己一点不努力,如果考好了就是因为我聪明啊,如果考不好是因为我没努力,顺理成章。
这种虚伪的说法无非是把归因理论用来掩饰自己害怕失败这个本质,把自我服务的归因倾向用来装点自己天资过人。
努力和付出都挺性感的,为一个目标持续前进,是很撩人的姿态。至少,它们好过懒散着不作为,好过得不到又念叨着葡萄酸当然,在有些人看来,不是所有的得到都因为“努力”,有些“付出”不过是打了“努力”的擦边球而已。
我参加过一个聚会,席间谈起了圈子里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几位成功人士。对其中一位女士,谈到了她“拉关系”和“抱大腿”的经历,言语间有不屑和不平,在那个大家说的头头是道的场合里,我也觉得内心不平衡,几乎就要同意“她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因为拉关系”的评价。
回到家我仔细琢磨,发现自己差点被带跑偏了。试问我自己能不能做到抓住资源去拉关系、抱大腿?
我的答案是:我做不到,而不是我没做。而这位被看不起的女士,她真的了不起,即便她做的这些不能完全算“努力”,但这也是一种“付出”。
我们的确可以不认同她的方式,但是不能抹杀别人的付出,因为换做是你,未必做得到。不只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得到的问题。
网上一句话总结,“你行你上,你不行就别BB。”话是糙了点,但道理却非常精悍。
虽然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去讨论和评价,但是当你做到了他们做的事,当你也达到了别人达到的位置,或许你的视角便不再一样,不是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不是粗暴的说行或是不行,因为你终于知道那个过程的不易,终于知道曲折中有多少身不由己。
那个过去只知道点评和不屑的你,不是因为你不善良,而是因为你没体会到:无论得到了什么,都需要付出,这一点就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