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咱公号推送了一篇文章《
这个爸爸在韩国圈粉无数,每次被娃逼疯的时候他却这么做……
》,一个朋友跟我说:这就是“别人家的爸爸”,我不相信在日常生活里,有父母能做到完全不抓狂、不生气的。难道你没吼过六六吗?
我……吼过啊。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爸爸不是在拍综艺节目,有大把的时间和孩子耗,而是还有十分钟孩子上课就要迟到了,他肩上挂着水壶、左手拿着孩子的书包,右手拎着自己的电脑,不断地催促孩子赶紧穿鞋,可是两个家伙却把一整包麦片倒在地上,一屁股坐下准备开始吃早饭……
又或者他刚刚上了一天的班回家,工作的事情很不顺利,又累又烦,只想到床上睡死过去,却看见女儿把地板涂成了鬼……
咱们每个人都面临过这样的时刻,对吧?是的,作为新生代的父母,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技巧:提前通知、共情、游戏力……可孩子总是在最关键最紧急的时候撒蹄子,什么鬼方法都不管用,只有“河东狮吼”能速战速决;我们也知道很多道理,知道不能在孩子身上发泄情绪,可是,如果做了妈妈就意味着任何时候都必须压抑情绪、憋死自己,吼一声就变成坏妈妈了,那该多绝望啊。
“不吼不叫”养孩子,绝对是正确的、必须的、有价值的努力,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会变成一戳就破的气球。就像《超人回来了》里的朴柱昊,我觉得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已经是超强的了,但他肯定也会有崩溃的时候。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妈妈,但也避免不了吼孩子。所以我觉得,父母面临的挑战,可能并不是如何做到100%不吼孩子,而是
要知道怎么样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无法遏制的愤怒,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
所以今天,咱们就不讲道理了,就说说我养六六这6年来摸索出来的“科学吼娃”实战指南吧。
“科学吼娃”的第一原则,就是不人身攻击孩子。
可是在生气的时候,身体就会分泌压力荷尔蒙,让人有股强烈的冲动去攻击别人。这个时候,往往我们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你”。
你从来不会……
你老是这样……
你这个笨蛋……
你有病吧……
这个“你”字,就像是一个闸门,这个闸门一打开,很多伤害对方的词,就滚滚而出了。而面对这些带着指责的“你”,孩子不会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样去改正,而是会条件反射地防卫和反击。回想下跟老公吵架的情景,是不是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老公的回应是不是“你就知道怪我”、“我没有这样”?
不打开人身攻击的闸门,有个非常简单好实践的方法,就是把“你”换成“我”。
来看看下面这些表达方法,是不是感觉不一样?
-
你是个笨蛋吗?
-
我讲了这么久,但你没有认真听,我要崩溃了!
使用“我”来表达愤怒,可以让我们释放情绪,孩子也会明白我们的意思。当他们没有感受到被攻击的时候,会更容易回应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们就是想让孩子知道“你妈生气了”,这样可以速战速决解决问题,或者就是需要发泄一下。这个时候,可以忘记所谓的“要冷静”,大声喊出来,但是,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最好是一个词来表达。
记得六六小时候,有一天晚上怎么都不肯穿睡袋,我的耐性完全被磨尽了,感觉自己像一个即将爆炸的气球,我就大声叫了一声“穿上睡袋!”
还挺管用的。简单地吼出一个词,就好像给这个气球放了一点气,让我又有一点空间来调节自己了。有时我会连名带姓地叫一句:“张六六!”,六六就会立刻get到——别惹我妈了。
拼命压抑自己并不总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可能导致一场更加不可控制的怒火。简单吼出一句话,既能让大人释放一点情绪,让绷紧的情绪弹簧松动一下,又吸引了孩子的注意。
-
不可以吐水!
-
把东西收好!
-
穿上衣服!
-
我很生气了,不要再挑战我!
但是,
允许自己吼一个词,并不是允许自己发脾气,相反的,它其实是给自己的脾气设置了一条底线。
我们生气了,很容易会源源不断地长篇大论,越说越气,越说越不可控制。吼一句,让自己释放的同时,要
告诉自己:你发泄过了,到此为止。
办公室小伙伴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说“甩膀子走人”也是一个不错的生气方法。
有一个小伙伴有次跟自己的孩子杠上了,血压上头,用自己残存的理智说:“你妈我快气死了,我现在需要一点新鲜空气,这样我才不会揍你”,然后,她就到洗手间去“换气”了……过了一会儿,女儿跑到洗手间来喊“妈妈,你别生气了,我爱你”,于是又是一番母慈子孝的美好情景。
还有一个小伙伴说,有一次让女儿午睡,女儿就是不肯睡,她知道不能怪女儿,但奈何自己就是很生气啊,所以把女儿丢给爸爸,生气地甩膀子走人,去看了一场电影,回来心情就好了。
有时,妈妈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稍微任性一点,也没什么不对。
情绪的崩溃,往往就是在一个制高点上,过了就好了。这个时候,给自己和孩子一点空间,不硬杠,不失为一个科学的处理方法。
儿童心理学家汉姆.吉诺特博士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母亲被自己的儿子托尼搞得很抓狂,因为他总是把小宝宝吵醒。于是她就按照吉诺特教她的方法,对着孩子恶狠狠地说:
“我非常生气,非常非常生气,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
儿子托尼马上跑开了,过了两分钟,他伸了个脑袋进来,问“我现在可以回来了吗?”
这个母亲严厉地说,“不行,除非你想出办法不让妹妹再哭。”后来她发现,儿子头上裹了个毛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发出滑稽的声音,逗得妹妹格格笑。
所以,有情绪并不可怕,如果孩子知道,妈妈的情绪并不会伤害到我,结果也可以很好。
写这篇文章,绝对不是说发脾气是值得鼓励的。只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我们是普通的妈妈,不是完美的圣人,吼一句孩子,并不会让孩子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也不说明自己就是坏妈妈。我
们的挫败感,并不仅仅因为跟孩子杠上了,而是因为跟“好妈妈”三个字杠上了。
与其每次控制不住自己发怒、伤害了孩子,事后又后悔的不得了、过度补偿,不如给自己制定一个“科学吼娃”的底线和原则。
控制情绪,并不是压制情绪。而是接受自己的情绪,并且知道怎样给情绪找到缓冲垫,让它安全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