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对话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我们可以记得起来无数有关某个人的事情,想起来的细节简直会让维基百科黯然失色。但是,就是有很多名字我们想不起来,尽管自己是直接看着对方的脸,但还是想不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什么能认出某人的脸,却记不起对方的名字呢?用这两种方式来辨认某人,不应该都是同样有效的吗?若要搞清楚状况,我们就必须更深入探索人类记忆的打开方式。
首先,脸孔能传达丰富的信息。表情、眼神接触、嘴部动作,这些全都是人类基本的沟通方法。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能透露他的性格,眼睛颜色、头发颜色、骨骼结构、牙齿排列,全都能用来识别一个人。正因如此,人类的大脑似乎已经进化出了特殊功能辅助并加强人们识别和处理脸孔的能力,我们能从随机的一组面孔中挑选出我们认识的人,哪怕只喝过一杯咖啡。
相比之下,一个人的名字到底有什么功能?他的名字可能会暗示他的背景或文化,不过一般来说,人名只不过是几个单字、一串任意选择的音节、或者简短的一系列声响,只不过你是被告知,这串声音属于某一张特定的脸孔。如果没有把名字写在额头上的话,你很难轻易地判断这串声音的主人是谁。
我们都知道,若要将意识之中的任何一件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通常就必须反复练习。不过,你有时候可以跳过这一步,特别是当这件信息和某个非常重要或令人兴奋的事物挂钩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情景记忆便会形成。假如你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士,她是你见过最美丽的人,让你立即爱上了她,你可能会几个星期都在对自己轻声念着你仰慕对象的名字。
然而,这种一见钟情不会很常见。因此,假如你想要记得某人的名字时,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趁这个名字还在你的短期记忆里头的时候就练习这个名字。问题是,这样的做法既费时,又会消耗脑力。当你第一次和某人见面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谈到彼此的家乡、工作和嗜好等等。根据社交礼仪的规矩,我们必须在初次见面时寒暄几句(即使我们不是真的感兴趣),但是我们每寒暄一句,对方的名字却更有可能在还没被大脑记住之前就从短期记忆中被推挤出去了。
但我们大多数人都认识几十个名字,也不觉得学习新名字有什么困难。这是因为你的记忆会将你所听到的名字跟对方挂钩。就这样,你的大脑会把人和名字关联在一起。随着你和对方进一步交谈,人和名字之间所形成的关联越来越多,因此不需要有意识地练习。由于你长时间和对方交涉,你会在潜意识的层面上练习对方的名字。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住名字。大脑有许多策略来充分使用短期记忆。其中一个就是:假如你一口气得接触很多细节的话,大脑的记忆系统就会倾向强调你所听到的第一件信息以及最后一件信息。这两种现象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因此,当别人向你介绍自己的时候,假如对方的名字是你听到的第一件信息的话(情况通常正是这样的),你就会相对轻松地记住这个名字。
最后,我们来假设一个人的名字和脸孔都已成功地存入了长期记忆。好极了,做得很好。不过,这只是成功了一半。现在你还必须在有需要的时候读取这些信息。然而,这也许会很困难。
大脑是一组极其复杂地纠结在一起的神经元和连接,就像一团累积成已知宇宙一般大小的圣诞树装饰灯。长期记忆由这些突触形成。一条神经元可能会跟其它神经元形成数万个突触,而大脑的神经元又有数十亿条。突触的存在意味着,某个特定的记忆跟大脑中的“执行”区域是相互连接的。可以这么说,这些连接允许负责“执行”的大脑区域“读取”记忆。
条条大路通罗马,去罗马自然要比去无人问津的村庄容易得多。同样的,一个特定的记忆拥有的连接越多、突触越活跃,那么读取记忆就会越容易。比方说,你的另一半的名字和脸孔会在许多记忆中出现,因此你对此的印象将会非常深刻。其他人不会得到这种待遇(除非你和对方的关系有些不寻常),因此要记起他们的名字将会困难得多。
如果说大脑已经将一个人的脸孔和名字储存起来,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想不起来名字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区分“辨识”和“回忆”这两个过程。辨识,是当你遇见了某人或某事,你能够知道我认识这个人。不过,除了这个,你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回忆,则是当你成功读取了原来的记忆,想起了自己怎么认识这个人、为什么认识这个人。简单来说,辨识仅仅标志了你的大脑里存在这段记忆。
为什么大脑会产生辨识和记忆的区别呢?原因是,辨识让你不需要分配太多宝贵的脑力来思考自己是否曾经遇过某个事物。在自然世界的残酷现实里,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对我们没有什么威胁,因此大脑不会去注意它们,而是去注意那些可能会置你于死地的新事物。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大脑这么操作是很合理的。
总体来说,脸孔比名字更好记,因为脸孔比较“有形”,但是要记起一个人的名字,反而需要进行完整的回忆程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辨识而已。
其实,按照社交礼仪的规矩,想不起对方的名字真的是很无礼。不过,至少我们现在知道背后的原因了。
(本文根据情况有适当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