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英国
我们每天打足鸡血,为大家源源不断输送最英国的趣闻与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最英国

14代传承,1600℃高温的中国古老技艺,历经500年难以为继,却让BBC惊掉下巴

最英国  · 公众号  · 英国  · 2017-05-07 23: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群外国人在中国蔚县暖泉古镇, 被这里的一场表演, 惊掉了下巴, BBC还甚至跑来专门拍摄了纪录片。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李白寥寥几句, 就把这场动人心魄的 “火树银花”, 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树花,是河北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因打出的铁花形似繁茂的树冠而得名。



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 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当年的暖泉镇, 有好多铁匠作坊。



每逢年节,富人们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买不起烟花,就从打铁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废铁炼成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



熔化成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 泼洒到坚硬冰冷的城墙上, 一瞬间天崩地裂, 整个城墙像炸开一样。



千朵万朵的铁花, 铺天盖地,气势汹涌, 如碎金一般光芒四射, 亮如白昼,灿若星辰。



其壮观程度, 绝对不亚于任何一场烟花表演。 而穷人们, 就得以在这灿然的“光雨”中, 虔诚祈祷,寄托祝愿。



每逢节日, 薛建国就在“光雨”的中心, 拿着一勺铁水, 使出浑身力气, 奋力抛洒, 一波未散,一波又起。



作为“打树花”技艺 第14代传人, 薛建国, 已经打了30多年“树花”。



对他而言, 这就是艺术。 只有勇敢者, 才配表演的艺术。



每次表演前, 先反穿一件羊皮坎肩, 然后戴上打湿的手套、护脚, 裹上脖套、毡帽, 还要套上一条腿的羊皮护腿。



穿羊皮护腿的一侧, 靠近铁水桶,最易烫伤。 羊毛遇火变焦, 但不会燃烧。



即便这样, 一场表演下来, 薛建国的裤子、脖套上, 也都是大大小小的洞; 羊皮坎肩上的羊毛, 早已被燎了一大片。



熔化的铁水, 温度接近1600℃, 被烫伤更是家常便饭。



而“打树花”, 不仅要有过人的胆量, 还要有超人的臂力和耐力。



铁水看似轻巧, 却足足有几斤重, 一般人抬都抬不起来, 更别提恣意挥洒了。



臂力不足,铁水如注, 轻则打不出火花, 重则一不小心, 造成严重的烫伤。



薛建国是“打树花”的高手。 多年的经验和功夫, 让他能自如变换手法。



他泼的铁水, 又快、又猛、还极富韵律。 一勺未落,一勺继起, 一连串接续不断的动作, 铁花此起彼伏,层层绽放。



如飞流瀑布, 如似锦烟火, 在观众爆发的声声呐喊中, 照亮了暖泉镇的夜。



看得人越多, 打得就越起劲!



等火光零落, 人声销匿, 一切归于寂静, 薛建国才拖着疲惫的身子, 慢慢走回家。



他一直有个心病。 “打树花”传男不传女, 有两个女儿的薛建国, 已经是“打树花”最后一代传人了。



哪怕决心打破规矩收徒弟,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 一看到打花匠人的满身伤痕, 就打了退堂鼓, 传承成了一个大问题。



薛建国不希望 几年后的某个新春, 他再也挥不动那一勺勺铁水; 他更不希望, 暖泉镇的月夜树花, 就这样只能存在于遥远的记忆里。



冯骥才曾在一次看完“打树花”后,深情写道:“人最高贵的是灵魂,灵魂不仅为人所有,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它的灵魂。”



如今的我们, 快步向前走着, 忘却了太多美的灵魂。




最英国出品


重磅

为答谢支持并关注最英国的粉湿们,我们决定在 每月的20号,选出近一个月被选为精选留言最多的读者,送出来自伦敦塔桥的明信片

赶快点击文末的“写留言”,让我们听见你的声音。

👇 👇 👇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