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不宜取消地方“税收洼地”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24-04-11 14:0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张五常认为,县域竞争固然有些瑕疵,整体来看却是极好的制度,它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现在我们看到各地林立的工业园、科技园,特色产业集群,都始于这样的制度条件。

作者 | 陈兴杰
首发 | 南方周末·自由谈
发表后标题内容有调整

最近有财经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在开展新一轮的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多个地方的涉及税收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都已经暂停。
前因是年初召开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将查处违规返税、招商引资违规“小政策”,打击“税收洼地”。具体怎么做,政策还未出台,各地还在观望。
清理税收洼地,这不是一项新政策。早在2014年,中央就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全面清理。全国一阵整顿,很快又陆续出现,周而复始,经历了好几轮。
税收优惠这样的公开政令,全国各地都在施行,显然不是暗箱操作。它的出现有合理性,也符合地方利益,因此清理难度非常大。想理解这一点,须对税收优惠的渊源和概貌有了解。
税收优惠,招商引资的法宝
税收优惠是中国地方招商引资的常见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沿海经济特区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可以享企业所得税率低至15%的优惠,此外有各类减、免、退税优惠。
随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施行,中国形成一套完整的涉外税收优惠制度,为招商引资提供保障。中央也鼓励这样的地方创新。
新世纪以后,国内资本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现在各个地方很常见“两免三减半”“三免两减半”等政策(对企业先免税再减半,或者先征后返),最早就是吸引外资的做法。
除了税收优惠,地方会在土地出让、劳动力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各项政策中,税收优惠无疑最为简洁清晰、易于核算、便于宣传的,地方政府用得最多,企业也最看重。
地方招商引资大部分是县级部门推动,经济学家张五常称之为“县域竞争”——地方政府为了争夺投资,展开激烈竞争。
张五常认为,县域竞争固然有一些瑕疵,整体来看却是极好的制度,它是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现在我们看到各地林立的工业园、科技园,特色产业集群,都始于这样的制度条件。
2010年后,县域竞争有削弱的趋势,财政充裕的地方常用补贴招商,贫困县市则还靠税收优惠吸引企业。国家也适时出台政策,支持地方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霍尔果斯。
2010年中央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批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政府规定,产业目录内的两地企业,实行“五免五减半”,符合条件的增值税减免,最高可返50%。

地方政府从中获得什么?
中国的税收分税制度之下,地方税收优惠,基本指向地方税优惠。
“五免五减半”一般是指,所得税地方分享的40%部分,前5年免征、后5年减半,中央分成不受影响。霍尔果斯稍有特别,五年内企业所得税全免(含中央分成),后五年,将地方分享的部分逐步返还。
无论何种方式,地方是“税收损失”的主要承受者。同时, 税收优惠的推动者也是地 方政府。何以他们愿意舍弃利益,孜孜追求这项政策呢?
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等宏大话语放下,从政府理性经济人视角看,税收优惠也有好处。它不会导致地方税收减少,中长期看地方收入将增加。
道理很简单:税收优惠面向新注册新入驻企业,没有这些政策,企业压根不来。减征期内缴纳部分税收,优惠时限过去,很多企业也不会跑掉。 一句话,实行税收优惠的地方政府,税 基扩 大,财源增加,它们获得了增量。
对其他地方政府而言,算不算不公平竞争呢?
分两种情况看: 倘若没有某地方税收优惠,这些新生企业原本就不存在。 是税收优惠催生了新企业,也就谈不上“抢”。
一些企业或潜在企业,从高税率地方迁往低税率地方,这给前者造成税源损失。这种损失基于企业自主选择,合理合法。谁规定企业一定要在某地注册纳税呢?
当然,更大的争议在于:各地竞相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不就意味着国家税收流失?这样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税收收入由税基和税率决定。税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投资增加,税基随之扩大,税收收入可能不减反增——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从全国范围看,各地税率普遍降低,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经济健康发展,国家也从中受益。
除了税收收入增加,税收优惠的综合效果也很显著。拉动生产,带动就业,活跃经济——即便很多只是空壳注册公司,它们也有这样的效果。
以新疆霍尔果斯为例,这个边境小城原本只有不到十万人口。2010年税收新政发布后,短短几年时间,突然涌进几千家企业,以影视娱乐行业为主。
霍尔果斯一跃成为全国人均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些入驻企业,多数是代理和空壳公司,他们需要租房注册,很多小区租金为此上涨。企业需要驻守一些人员,他们在政府部门往来办事,也带来了新消费力。
通过霍尔果斯、林芝、海南等税收洼地,影视行业一派繁荣,从业人业增加。大量作品涌现,全国观众也享受到红利。

避免全部取消,避免一刀切
最近几年,国家多次下发通知,要求清理税收优惠、打击税收洼地,一方面是避免税源流失,保障财政收入,另一个原因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税收执法,确保全国税收公平。
从国家简化税制,提高政策的可见度来说,道理上说得通。可是税收天然具有调控功能,对经济发展的激励或抑制作用很显著。规范税制,应首先考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税法制定之初,就赋予地方浮动空间:地方政府可制定特色化、针对性强的优惠(如各地购房契税有较大浮动空间);可向上级部门请求财税支持。地方税率有落差,利大于弊;税收优惠竞争的优势,也被学界所认可。这样的税制框架,不宜被取消。
现在全国各地税收优惠,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既要执行中央新精神,也要顾虑后果。很多地方采取“一事一议”“暂停执行”的做法,这是很有必要的审慎。
也有地方在财政压力下,向企业暂停发放奖励,要求收回补助。这些推翻承诺,取消有效政策的做法,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不利于长期招商引资。在“税收洼地”将被清理之际,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利益不受损害,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点击 菁城子 公众号
设为星标,推送必达
关注公号,每一个话题都有价值
分享文章,传播理性探讨的声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