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I数据派
THU数据派"基于清华,放眼世界",以扎实的理工功底闯荡“数据江湖”。发布全球大数据资讯,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分享前沿产业动态。了解清华大数据,敬请关注姐妹号“数据派THU”。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2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I数据派

硅谷的黄金时代: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AI数据派  · 公众号  ·  · 2018-06-04 07:30

正文

来源: 极客电影

本文共 2800字 建议阅读 7分钟。

创新者总会在清晰方向上短暂迷失。


硅谷盛产傲娇的天才,他们渴望用产品改变世界:比如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杰夫·贝索斯、埃隆·马斯克......



满眼都是成功者,但有部电影,却专门记录了一个在错误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最后公司全盘溃败的真实故事—— 《通用魔术》 (General Magic)。



硅谷未来学者保罗·萨弗(Paul Saffo)这样形容本片:


“创新者总会在清晰方向上短暂迷失。”



IMDB给这部电影的评分是9.8:



烂番茄新鲜度100%,6个专业影评人平均打分9分,底下的留言满满感动。


▲ 点开放大看


“通用魔术”是一家创立于90年代初的硅谷科技公司,影片标题直接用了公司名字。


它们的产品就是iPhone的鼻祖。


这家初创公司最早就是从苹果剥离出来的,目的是集中精力设计一款类似智能手机的移动设备。



由于想法过于超前、技术受限、管理不靠谱和销售业绩惨不忍睹,“通用魔术”最终宣告失败。


可能因为它跟乔布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或许是它揭开了硅谷最有传奇色彩的辉煌年代,这家公司浑身上下都是戏。


电影《通用魔术》用90分钟时间,记录了公司大起大落的真实过程。今年4月本片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首映,被《Time Out》杂志评为“本届翠贝卡电影节十佳”。



影片由大量90年代的视频素材构成。这得益于“通用魔术”创立之初坚信自己能创造历史,所以专门聘请了一位电影人,随时用视频记录下自己的发展历程,因此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得以保留。



本片“演员”阵容强大,星光熠熠:


Marc Porat、Megan Smith、Andy Hertzfeld、Tony Fadell、Joanna Hoffman、John Sculley、Kevin Lynch......



以及——永远的乔布斯。



我们来梳理下这个故事的基本脉络。


1983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Marc Porat和其他人一起创立了一家名叫Private Satellite Network(PSN)的卫星视频数据传输公司。这家公司后来被苹果收购,Porat就成了苹果公司员工。


▲ Marc Porat


80年代末,苹果在公司内部启动了一个名为“Project Paradigm”的项目,意在开发一个“个人通信终端产品”。


随着后来软件天才、Mac OS的架构师安迪·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和比尔·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加入这一项目,Project Paradigm的战略地位被提升到了新高度。


▲ 安迪·赫兹菲尔德(左一),比尔·阿特金森(左二)


不同于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和正在研发中的苹果牛顿PDA(Apple Newton),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把PC强大的运算力放在可以拿着到处走的手持个人移动终端上!(就是智能手机)


这个想法在那个年代相当有革命性,所以Marc Porat说服大名鼎鼎的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把这个项目剥离出来成立独立公司。


▲ 乔布斯(左),约翰·斯卡利(右)


有了苹果1千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支持,“通用魔术”(General Magic)公司1990年在美国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创立。



正如其名,“通用魔术”的团队自称“魔术师”,认为自己在用电脑技术“施展魔法”,把不可能的幻象变成现实——这些可爱的片段都收录在电影里。



这帮“极客”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云”的概念。



他们的想法是:用户通过移动设备,与“云端”实时连通,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数据和信息。他们给这样的设备起了个名字,叫“掌上水晶”(PocketCrystal)。



虽然公司项目还处于低调研发阶段,但到了1992年,已经有不少行业媒体开始议论纷纷了。


一直藏着掖着也不是办法。1993年,“通用魔术”第一次面对媒体,描述出自己如科幻电影般的畅想——让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既能打电话、又能随时随地进行云端计算的移动终端,更秀了一把概念产品。



看好了,那可是1993年!PC还没完全普及,哪有人敢想“个人移动计算机助手”,互联网、E-mail这些概念更是影儿都没有,所以这次演示彻底征服了媒体,堪称经典。



“通用魔术”一下子成了美国最受瞩目的科技创业公司。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随即公布了自己强大的商业盟友阵营——The General Magic Alliance,其中包括苹果、SONY、摩托罗拉等计算机、通信和硬件巨头。



拥有科技行业的“梦之队”、有强悍商业盟友撑腰、有钱任性,最重要的是“有希望”,此时的“通用魔术”处于巅峰期。


虽然风头正劲,他们却从没公开拿出过什么正经产品。


但在公司内部,一个名叫“Telescript Engine”的云端计算系统已初见端倪。



后来他们推出的Magic Cap(Magic Communicating Applications Platform 缩写)就是基于Telescript开发的用户级操作系统。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上手,Magic Cap用图形把的应用分成不同场景。真没想到,Mac OS是画这些图的家伙们设计出来的



别看这些设计丑丑的,其实这种图形界面在90年代的科技圈相当流行:Microsoft Bob也用过类似的界面设计,后来因为实在太丑饱受诟病,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通用魔术”只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SONY和摩托这类“硬件盟友”负责把产品实现出来。


▲ SONY Magic Link


▲ 摩托的Envoy


用笔在触屏图形界面上点来点去,你就可以跟“云端”连接,传输信息、安排日程、处理文档,甚至还能直接收发传真。



但是,市场对这个设备反应冷淡,有两个原因:


第一,设备零售价贵到离谱: Magic link的售价是995美元,一个近千美元设备的销售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网络不支持: 在购买设备的前两年半,你只能绑定AT&T的PersonalLink网络才能用。美国那时还没有无线网络,所以多数Magic Link联网需要靠“猫”+电话线,其他得用更贵的ARDIS cellular网络。



尽管如此,“通用魔术”还是带着超高预期,在1995年通过IPO募集到6亿美元风光上市了。



就在此时,科技产业迎来了一场戏剧化的逆转——互联网来了!


Mosaic和Netscape,让人们第一次体验到用浏览器打开www世界的感受。



因为浏览器更简单轻便、也更廉价,这让“通用魔术”的产品显得既难用又不性感。


资本市场立刻转而拥抱互联网。


这时的“通用魔术”开始失去支持——联合创始人Marc Porat和Bill Atkinson离开,那些选择了互联网的商业合作伙伴也不纷纷不告而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