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三十来天回国,下周要开始打包收拾,把舍不得的书都寄回中国。虽然我逐渐在培养自己万事不着急的性子,最近也有种紧迫感,一种新生活即将开始,若不积极准备好像对不起自己的选择以及选择涉及的人的感觉。总之就是希望下周该寄的寄走,该扔的又扔了不少,像个要搬家收拾细软赶紧跑的人的样子。
之前在微博上说要送书,但担心最近这一个月还有很多新旧工作的事要做,还要画画赶稿,实在很难和想要书的人敲定时间见面告别赠书,寒暄聊天解释为何要回国还要不要回来这些开放式的问题,所以只好作罢。决定把不带走的英文书大都捐给 Strand (纽约一间我最喜欢的书店),留一些给朋友----那些收到真的会看的朋友。
倒是当时一个朋友说,你可以把非虚构的大部分留下来,不好买的都留下来,然后虚构的送人。非常简单粗暴的办法,却非常适合我。因为我着实不爱看非虚构,至少在19岁转学了历史系之后,我觉得自己读的小说就明显少了,后来渐渐也没什么兴趣了。
当然那些评论好的小说我都会买来看一下,英文的看原文不爱看翻译,这么多年印象深又特别喜欢的作者和书也不多。非虚构看完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的很少,不是电影重看一遍两个小时那么容易。甚至想多一步,以后要列在给我小孩的书单上的书也就那些,而且我都像有集邮癖一样各种版本买了不少,以后也买得到,送给朋友的小孩似乎也不打紧。但总的来说,收拾书的过程中,就会停下来看,如此一来就耗时很长。
要送走一些书,所以每本非虚构要放进送人箱子之前都想翻两下子,大概适应了英文作者的书就看原文,不看译著,回国后估计还要每年跑出来买书,所以没看完的翻翻意思意思,竟然发现看完的还是挺多的(这里要感谢纽约地铁网络不畅和长途飞行,以及我习惯还行)。没看的非虚构里,有一本去年年底买的 Colson Whithead 写的 Underground Railroad 放进了要寄回国的纸箱里,因为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故事背景是我熟悉和生活过的美国南方,书里逃跑的奴隶是从佐治亚州逃走的,想留下来寄回国,以后总要找时间看。巧的是,前几天贝小戎老师找我从历史的角度写这本小说的书评(大概是就要出中文版了需要写)。于是为了明天按时交稿,我就把书从箱子里拿出来读,。总之读起来就放不下,比读任何一本 ZADIE SMITH, MIRANDA JULY, ALICE MONRO 等等最近这些人写的小说都要吸引人, 而且有的部分会看得人很紧张,甚至情绪波动很大,突然就鼻子一酸之类,这种反应还出现在看 Joan Didion 上世纪70年代的南方和西部笔记时,当然也可能是读的时候我都在pms。具体这本小说怎么好,还是等我写书评好了。
收拾书的过程中我终于放弃了很长一段时间焦虑的问题,不爱看小说怎么办?其实没什么好焦虑的,不看小说的时候,我都在看自己更感兴趣的书和文章。记得有个朋友说他记得某个共同朋友(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苗师傅)说过,人过了三十岁就要少看小说。我是从二十岁时候开始少看的,因为学了历史,觉得写得好的历史书、文章、非虚构实在太多,不管阅读习惯多好,哪怕工作就是要看很多东西的人,能看的也是有限的。二十岁之前,所谓该看的小说名著都看得不少。这里就暂时不举例掉书袋了,总之长大了经常还会遇到提到某本书别人表示没读过,没读过很正常的情况,我会一脸错愕,难道这不是应该看的书吗?小学中学时候干嘛去了?当然这种问题都是在心里问的,人家大概都好好玩好好学习好好谈恋爱去了。而我觉得小学中学时代最开心的莫过于看“闲书”了,甚至比早恋还好玩。不爱补课又看了很多闲书和杂志的高中时代是十分愉快一点不黑暗的(我现在快要33岁,高中时候每期最早的《书城》都会买,后来换了编辑改了版就不买了,初中开始看三联生活周刊,现在也给它写稿了),还没有变成学渣,偶尔想想还是沾沾自喜。大概读书再努力一点再爱做习题一点高考会考更好吧,可是再让我重新选一次,我还是要选这样长大。
最近人生事业正经历变化,偶尔就喜欢回忆总结,虽然心情偶尔复杂,有时候压力和心烦也濒临崩溃,但想想变化总是好的,也是向适合和自己喜欢的方向进步。支持自己做选择和决定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父母在很小时候就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逛书店的习惯,那时候是我爸要求我看什么书,买书给我看。对我来说,成长的里程碑之一可能就是和父母去书店可以自己挑书看,而且知道在哪里看书评和书的介绍。所以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不能计算的,比如读书的习惯,不带目的性地看书的习惯,会挤时间看书的习惯,以及一天不看点东西就心慌的感觉,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傲慢和偏见,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虚荣和势利之处。而我最smug之处(我承认这是我不好),大概就是无论面对多成功多富有各种面子上看多精英病病入膏肓的人,如果他们没有读书习惯或者品位,他们的孩子没有真正的读书习惯(不带着功利的目的看书),条件再好,去过多少地方,不看书都是减分的。家里没几本书,只有coffee table 书籍装点一下,我大概会在心里对他们少一分尊重,多几分反感,如果这些人要来指点我的人生和给我建议,我大概会很难听进去。是的,我依然觉得,一个不读书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去过多少地方也无法弥补这种欠缺,去过多少城市都是买买买拍拍拍,而不逛逛书店,在我简直无法想象。对我的这种偏见,就像很难培养一个三十岁以后没有读书习惯的人读书一样,我也无能为力也不想去改变。
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有小孩,但我一直坚信,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父母,教育中给小孩最大的馈赠不是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宠溺,不是凡事都可以一手遮天一直帮到底的关系和财力,而是培养小孩读书的习惯,买书的习惯。(李如一以前回答知乎一个问题,问题大概问为什么国内没什么有美感的东西,他说,是因为心之腐败。我想心之腐败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不爱看书了,人心浮躁也跟不看书有关,要说看书有什么功利的用途呢,治浮躁和治人心丑陋算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