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活动我们走进了苏州文庙,走进了文庙内的苏州石刻博物馆。
文庙系范仲淹1035年创建,迄今已有990年的历史。
当年,小范大人改革旧制,创建了官学与祭孔庙堂合一的“左庙右学,庙学合一”的新格局,使文庙一跃成为古代苏州的最高官办学府。
“庙学合一”后传至全国,故有“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之说。
苏州文庙还是全国第二大孔庙,最厉害的是,这里是全国出状元最多的官办学府。
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是高考前夕,已经有虔诚的父母在文庙孔子雕像前烧香了。
我问了几个烧香的妈妈,有高考生的妈妈,中考生的妈妈,还有小学生的妈妈。她们笑着说,其实也不是迷信,就是求一个安心,回家告诉孩子,已经和孔子打好招呼了。
“打好招呼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安慰语,意味着关系疏通好了,胜券在握,现在压力全在孔子那边了,学子们能以最好的心理状态从容应考。
文庙大成殿前,种植了四株银杏,饱经沧桑,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木。乾隆五十五年的《苏州府学碑刻图》中,依稀可见大成殿前这四株银杏的身影。
这四株分别为:福杏、三元杏、连理杏和寿杏。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猛然对这四株银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四株银杏不就是我们全部的人生?
一是福杏。福杏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45年历史。为什么命名为福杏呢?因为历经600多年风雨,这株银杏居然没有被雷劈过,不是福杏是什么?
生而为银杏,居然没有被雷劈过,这句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但事实上这确实是罕见的。
首先,福杏比较高大,枝叶茂密,雷雨天气,最容易吸引雷电,就如避雷针引雷。我们小时候老师告诫,打雷时不要在大树下躲雨,谨防雷击,原因即在此。
其次,文庙附近建筑物比较低矮,广场阔大,银杏树出类拔萃,更容易成为雷击的对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高天际,雷必劈之。古人诚不我欺。
最后,福杏是600多年的古树,遭遇无数的恶劣天气,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活得越老被雷劈的概率就越大。走遍天下,我们发现古树几乎都被雷劈过,树干空洞、焦黑。
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一个孩子慢慢地长大,从嗷嗷待哺到牙牙学语,再到几十年辛苦求学,期间遇过多少风雨,多少艰难,多少沟沟坎坎,最需要的就是福星高照,所以这个“福杏”伴随着我们全部的求学经历,放在文庙里最合适不过。
二是三元杏。三元杏植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23年。为什么叫三元杏呢?因为原先的银杏树被雷劈死了,从枯死的地方重新发出了三株银杏,不屈不挠,直穿云霄,终成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和育人极为相似。
文庙府学的钱𣘼“三元及第”,其家就在文庙一箭之地,钱棨成名后其家改名为三元坊,以纪念他大考中的辉煌成就。文庙的三株银杏就被命名为三元杏。
何为三元及第?就是在科举考试中,一个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名列第一,分别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被视为古代读书人至高无上的荣誉。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读书人总共只有17位。由此可见钱棨何等不易,难怪要弄个三元坊来纪念。
从“福杏”之后,读书人最终赢来的就是考试,既然都和孔子打过招呼了,自然就要“三元杏”,三元及第,做不了大状元,就做小状元;做不了小状元,就做单科状元;做不了单科状元,就做单项状元。
其实古人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杀猪都能出状元,人总要给自己找到光荣的理由。人是最需要鼓励的。
三是连理杏。连理杏也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640多年。连理杏树形高大,枝干如巨龙盘旋。
初冬时节金色的扇叶缀满枝头,一阵风吹来,飘舞而下,让宁静的文庙更添悠远高古的气息。
既然是古银杏,连理枝也被雷劈过,除了福杏,哪有不被雷劈的银杏呢?
猛雷劈倒这株银杏后,孰料却从银杏损毁的树身上,有栎树的种子孕育出来,逐渐蓬勃生长,经过几百年生长,两者互相缠绕,大树上两种树叶泾渭分明,但又不分你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故曰连理杏。
中国传统有四大快乐。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既然有连中三元之乐,当然就有洞房花烛的连理之喜。
正如某个影星所说,恋爱容易,结婚不易,且行且珍惜。这一对连理杏几百年互相支撑,对抗风雨,堪称伉俪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