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七言 | 羊吃饱了,你呢? ·  2 天前  
花儿街参考  ·  “答案之书”,我们被AI标记的一年 ·  3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拒绝别人,好爽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叶匡政 | 春节庙会怎么没了传说中的神采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1-24 08:24

正文

春节庙会怎么没了传说中的神采


文 | 叶匡政



庙会在今人的印象中,只有攒动的人头和杂货小吃的叫卖。


快过春节了,各地也开始有了“庙会”的新闻。不过,庙会在今人的印象中,只有攒动的人头和杂货小吃的叫卖,早已没了传说的神采。之所以还受某些地方的青睐,或把庙会看作了春节的政绩工程,或把摊位费看作了敛财的手段,要的是一个名头和繁华的表象。至于什么是庙会的精髓,关心的人却很少。


庙会这两个字,已道明了它的由来。庙在前,会在后,无庙不成会。庙会源于宗庙祭祀,《礼记》中说:“八蜡以祀四方”,八蜡便是周代的祭祀名,八蜡的祭祀对像有八种:神农、后稷、城隍、堤岸等,甚至包括猫和虎。


为何要祭猫神和虎神呢,《礼记》有解释,是因为古时讲求有恩必报。猫吃田鼠,虎吃野猪,自然要通过祭祀来迎接猫神和虎神。我国以农立国,祭祀社稷神自然成了官方和民间的普遍行为。官方祭祀社神仪式繁多,场面庄重,所献乐舞多为雅乐。到了民间,祭祀则成了另一种景象,虽然也模仿官方,但总的说来形式灵活得多,所献乐舞也以百姓喜爱的俗曲杂戏为主。鲁迅写过一篇《社戏》,说的就是民间的这种社祭。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汉及唐宋时期,由于佛道二教兴盛,庙会出现了多元化。佛道二教的宗教庆典日,为招徕信众,也开始兴办庙会。除了民间的各类会社、宗族因民间信仰主办的庙会外,这类庙会渐成主体。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庙会地位很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与信仰活动。在很多地方,几乎每个月都有庙会,各个庙会敬奉的神灵也完全不同。儒释道的很多理念,都是通过庙会传达到给民众的。


信仰都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体现和完成,庙会则是中国民间信仰最重要的仪式与庆典。今天电视中所谓的“庙会”,在过去只能称为集市,或最多称为庙市。庙会的前提是要有祭祀的神灵,有祭品、供桌、香火等庙宇或庙棚,有相应的组织和信众。



中国古代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道德价值、社会空间、审美娱乐,包括与天地神灵的关系,都与庙会相关。


在庙会前期,一定有祭祀、许愿、唱诵等一些行为或言语的表达,为求福祉避祸患的祈祷,来达到与神灵的沟通。庙会首先是一种信仰实践,在举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后,才会有乐舞戏曲的表演,目的也是为了娱神。除祭品外,乐舞戏曲也成为民众供奉给神灵的礼物。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道德价值、社会空间、审美娱乐,包括与天地神灵的关系,都与庙会相关。


庙会作为一种纯粹的民间行为,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要有以祭神为主体的信仰活动,这是庙会存在的基础。中国传统宗教非常庞杂,所信奉的神灵也多种多样,既有自然神、人格神、社会神,也有行业神或传说中的人物。佛道二教的诸神,也常会被世俗化而进入民间信仰中。这使得各地庙会的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


与佛道二教有关的庙会自不必说,也有供奉龙王、土地、城隍、关帝、财神、禹王、圣母、二郎神的。但无论什么庙会,祭祀神灵、祈福还愿都是主旨。比如顾颉刚考察过的著名的妙峰山庙会,它的崇拜神是碧霞元君,传说中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虽然地位比东岳大帝低,但她的灵验,使她的香火异常旺盛。


二是庙会要对所有人开放,无论你是什么信仰,可自由参与其中。比如像炎黄祭典、家族祭拜、只向信众开放的宗教法事等,就不能算作庙会。在庙会中,各种戏曲乐舞的娱乐节目,虽然目的是娱神,但也有教化民众的目的。可以说,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民众信仰和道德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精神凝聚力才是庙会的价值所在。



庙会在中国人心目中,像是神圣与世俗的一次狂欢。


各种宗教和民间组织,把庙会看作培养民众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场所。庙会在中国人心目中,像是神圣与世俗的一次狂欢。比如过去很多地方的庙会,有演“关公戏”的习俗,除了有祓邪逐疫、除祟穰鬼的寓意外,还有在商贩和民众中传播关公信与义的功能。


三是庙会是一种完全公益性的活动,庙会的组织者是相应的民间组织。不同的庙会依托的对象不同,有的是寺庙、道观等宗教组织,有的是“行会”“公所”等民间组织,也有两者通力合作的。过去再大牌的戏剧演员,如果在庙会演出,也是公益性的,不收演出费。所以庙会的本质是精神的、文化的,是一种有信仰色彩的民众集会,而非商业的、物质的。商会、行会或一些乡绅会主动捐出善款,把庙会看作是造福一方民众的善举。



庙会的本质是精神的、文化的,是一种有信仰色彩的民众集会。


《礼记》中说的清楚,祭礼,并不是什么外在事物使人们这么做的,而是出自人们的内心。内心怀念逝去的祖先和亲人,表现出来后,就是祭礼。因此,只有贤德的人才能透彻了解祭礼的意义。贤德的人举行祭礼,必然受福。这个“福”,并不是世俗所谓的福。福就是备,备是百事顺利的名称。无所不顺称之为备,就是说在内能尽自己的心意,对外能完全顺从天道。因此贤者的祭祀,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诚信和忠敬之心,用器物供奉,依礼而行,以乐慰藉,合乎时节地进献洁净祭品,如此而已,此外并不求神灵给自己什么佑助,降什么福祉。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虽然受之于父母,但从根本上说却是来自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命。人是天命在世间的见证,有一种神圣的终极性。所以国人在思考人生最高理想时,总是以天地万物为参照,这种天命观不仅超越人世,甚至超越了宇宙间的万物,有了终极关怀的意味。人有了这种终极关怀,才能获得一种崇高的使命感。


所以民间的各种祭礼,就是让人用这种情怀来观照天地万物、祖先生命,并与之融为一体。当人以敬畏的精神来进行祭礼时,扩展的不仅是人的内在世界,同时也能使人超越外在的山河自然,而达到与万物共生的境界。祭礼不仅有对天命和祖先的敬重,更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自我的力量。



在没有宗教基础的中国,这些庙会不仅能使民众将平时被世俗社会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


中国传统社会,庙会是异常繁盛的,所谓“无地无神、无神无庙、无庙无会”绝非夸饰之语。可以说,中国民众也把这种有精神和信仰内涵、有一定仪式感的民众集会,看成了一种心理需求。在没有宗教基础的中国,这些庙会不仅能使民众将平时被世俗社会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让人们心灵得以慰藉,也让民众完成了对神圣世界的一次景仰,感受到生命意识的升华。


由于多数民间信仰都以劝善惩恶为主旨,与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并没有什么矛盾,所以在任何朝代,都能得到政府的支持。顾颉刚把庙会看作是中国“民众信仰力和组织力”的体现,正是这种质朴的民间宗教样式,陪伴了中国人几千年。圣俗同体、神圣欢乐,才是庙会真正的魅力所在。


-END-


 ▌六根为一点号签约作者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