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馒头商学院
欢迎加入馒头商学院(www.mtedu.com),互联网从业者在线学习社群!这里汇集众多优秀的产品、运营、营销大咖,提供最接地气的实战课程。你还可以加入各种专业小组,收获导师、朋友和圈子,与最优秀的互联网人一起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马营销  ·  开年,看品牌如何「哄」你上班 ·  22 小时前  
廣告狂人  ·  转转市场部,开挂了! ·  昨天  
他化自在天  ·  《瞎胡编不如「有来历」(营销艺术入门1/la ... ·  2 天前  
了不起的杰克  ·  理想汽车产品实战课程学习笔记 ·  3 天前  
销售与市场  ·  曾经消失的国产汽水们,怎么扎堆复活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馒头商学院

为什么善于思考的你,却总在沟通上栽跟头?

馒头商学院  · 公众号  · 营销  · 2017-05-21 15:35

正文

【高情商训练营】 15天高情商养成计划,让情商从你的软肋变为升级加薪的铠甲! 戳此报名


也许你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项目介绍会上,一个在你看来千头万绪的大项目,那个资深项目经理,几句话就能梳理得清清楚楚。你一定在想,哇哦,这个人的大脑天生逻辑就这么强吗?我要是能像他(她)那样就好了……



文 / 人神共奋

来源 / 职场学习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沟通的逻辑”与“思考的逻辑”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真正的沟通高手,说话的理解难度都是小学水平的?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说出一句简单的结论呢?


一句简洁有力的结论的三个小技巧。



也许你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项目介绍会上,一个在你看来千头万绪的大项目,那个资深项目经理,几句话就能梳理得清清楚楚。你一定在想,哇哦,这个人的大脑天生逻辑就这么强吗?我要是能像他(她)那样就好了……


天生的?强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是“强迫自己生成”的技能。


也许大部分逻辑表达能力强的人,会跟你说:没有什么训练方法,说多了就行了。其实,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下意识的逻辑表达训练。


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尝试着把这些“逻辑达人”们下意识的表达,变成基础的训练方法,让更多的职场新人,去进行有意识的、效率更高的反复练习。



有时候,你遇上一个人,讲的观点真是一般般,但却很有沟通感。反观自己,思考时,逻辑很顺畅,为什么到了沟通汇报时,总有一种“言语不能表达思想的百分之一”的感觉?


这就是“思考的逻辑”和“表达的逻辑”的差异。


以前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常常考一种题型:让你总结全文或某一段的中心思想。这种题目,如果在小学阶段,一定可以在文中某一段,直接找到中心思想;可如果出现在高中考试中,基本上要你自己去概括。


向领导或同事汇报工作,其实就是出了一道阅读理解题给他们,而“概括中心思想”又是必答题。


现在我的问题来了:你觉得应该出小学难度的题目,还是高中难度的?


回答“高中难度”的,统统给我面“币”反省:你是来上班拿薪水的,还是给大家出难题来了?


真正的高手,都力图用小学式的简单呈现方式,讲一个高中难度的复杂的东西。


好的结论,都有一种简单之美。如果反过来,一开头就把大家说得云里雾里,那给人感觉一定是逻辑不清。


以前“讲围城”的系列文章里,讲到“大奸若忠”的韩学愈,钱钟书说他“因为要掩饰自己的口吃,他讲话少,慢,著力,仿佛每个字都有他全部人格作担保。”


无论如何,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总结成简洁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两个原则:直接、简洁。


可有人说了,我的结论已经明白无误地说出来了,为什么大家就是听不见呢?



大家对你的结论听而不闻,因为它是“思考的结论”,而不是“沟通的结论”。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把“思考的结论”直接呈现出来。


比如:有人喜欢把一件事的所有看法都说到,认为这样看问题才全面;有人喜欢说模棱两可的话,任何一个结论都包含正反两面,以为这样才客观……


如果你写几万字的论文,这些都是允许的,但你现在是几分钟的汇报,结论又只能占其中几十个字时,你就必须勇于放弃一部分“思考的结论”。


丰臣秀吉听说利休家的牵牛花开得很好,就令利休办茶会赏花。时间到了,丰臣秀吉来到利休家,却见满园绿色一片。原来,利休把所有的牵牛花统统清除掉了。丰臣秀吉正要发火,忽然隔窗看见茶室的花瓶里,插了一朵牵牛花。


简洁有两种,一种是“因陋就简”,一种是“删繁就简”,后者不惜毁坏满园春色,制造出一支独秀的简洁之美。只此一朵,即令所有人眼前一亮,赞叹不已。


想要得到一个简洁的“沟通结论”,你必须舍弃以下“思考的结论”:


思考的中间结论

思考的分论点(放到后面说)

无关的结论

不重要的反面结论、补充结论

核心结论的不同表达形式


剩下的,往往就是最明确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像一个好广告的核心诉求点,它一定是对方最关心的,同时又是你最想让别人记住的那一点,比如:


“这是现阶段最可行性最强、最稳妥的方案。”

“这家工厂我接触下来的印象是诚意十足,但能力值得怀疑。”


就好像买股票,任何一支股票都是既有上涨的动力,又有下跌的动力,分析的时候你可以分析各很透彻,但最终你只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是买,就是卖。


此外,很多人还有个不好的习惯,本来结论挺清晰的,可一句话出口后,看见大家没什么反应,就开始动摇,马上加上一大堆条件去限制,又把大家拉回到迷雾中:


“我并不完全这个意思……”

“当然,它并不完全正确……”


你不可以收回你说过的话,话一出口,就不能再回头。任何的犹豫、补充都会让别人会怀疑你的观点:“这小子自己都没想明白……”。


你看,得到一个简洁的结论并不难。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有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让我们不愿说出那句简单的话?



阻碍你说出那句简单的结论的最大原因就是:你太想说出一个完美的结论了。


有一位医生说:每一个大夫都曾经是个用功的学生,自以为把每种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都倒背如流,天下就没有看不了的病。可一到临床才知道自己“图样图森破”,没有一个人是按教科书上的症状生病的,大部分人都是几种病混在一起看医生的。


一个总是想着“治愈”的医生,如果真的要较真,恐怕连确诊病情都做不到,更别说开药了。所以,医生的格言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企业的问题和人生病一样,所有的问题都是混着来的,你那些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其实也是“总是很有道理,常常有所帮助,碰巧解决问题”。


这么想,你的心态上就会放松。想要说出一个简洁有力的结论来,请对自己说这两句话:


第一句:我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结论!


这一句前面已经讲过了。


第二句:这个结论一经出口,虽不能自我否定,但可以补充完善。


前面说“不要否定自己的观点”,是指“不要立刻否定”。


比如说,你的观点是“这是现阶段最可行性最强、最稳妥的方案”,你之后必须用强大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一旦你成功地说服大家之后,你完全可以对这个结论的前提进行补充说明:“某一些指标还有待考证”、“由于方案可参考的资料有限,在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将是一个大问题”。


这样既不会动摇你的结论,又让你的逻辑看上去很严谨。


所以说,不要怕你的方案不够客观、不够全面、太过绝对,请大胆地说出来,然后把它当成宇宙真理一样去悍卫。一旦成功了,你有大把大把的机会去完善它。


现在你已经得到了一句简洁有力的结论,但在你证明它之前,还要知道一些小小的技巧。



西方的哲学家都非常有逻辑,但因为极度苛求表达的严谨,最终损害了沟通的效率。


黑格尔的名著《精神现象学》写完后,寄给好朋友歌德,歌德连序言都没有看完,就把书直接扔到垃圾堆里,因为他一开头就看到了一大段极其荒谬的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