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加密货币创始人现状以及虚拟货币市场的风险,同时提及了其他投资领域如银行理财、私募基金和股市的风险。文章还强调了投资的第一要义是稳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加密货币创始人现状
文章中提到,加密货币创始人面临高风险,部分知名加密货币创始人已退出或面临困境。此外,虚拟货币市场不稳定,投资者需警惕风险。
关键观点2: 虚拟货币市场的风险
文章指出虚拟货币市场容易受到情绪干扰,并且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投资者需保持警惕,避免盲目跟风炒币。
关键观点3: 银行理财和其他投资领域的风险
文章讨论了银行理财、私募基金和股市等投资领域存在的风险。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注意风险识别,避免被误导。同时,股市投资也存在风险,投资者需保持理性,遵循稳健的投资原则。
关键观点4: 投资的稳健性原则
文章强调投资的第一要义是稳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风险,遵循稳健的投资逻辑,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
正文
最近有一张“币圈创始人现状图”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
排名前10的加密货币中,有8家的创始人已经“玩不动”了。好一些的,要么退隐,要么摆烂,比如——
“以太坊”的创始人 Vitalik 沉迷情感生活;
“狗狗币”的创始人马库斯和帕尔默,早已清仓退隐江湖。
差一些的,要么在接受监管,要么已经吃上了牢饭,比如——
“Toncoin”创始人Pavel Durov,8月25日刚被法国警方逮捕;
“币安币”创始人赵长鹏,4月30日因涉嫌洗钱被美国判处监禁;
“瑞波币”深度关联公司Ripple,目前在和美国证交会打官司;
“Solana”的主要投资者,因为诈骗罪被判了6年.....
其实相比于创始人,币圈真正高危的,是投入真金白银的投资者,尤其是碰上今年脆弱行情的炒家们,更高危。
从年初算起截至8月底,今年全球虚拟货币大大小小的闪崩不下8次,基本上:
刚刚过去的8月,虚拟货币市场连崩2次,近30万人爆仓,合计爆仓金额近90亿人民币。
有小红书用户发帖:丈夫因骨折在家无事开始炒币,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亏了近70万。原本博主家里还有20万存款,生活还算小康,谁知转眼就背上50万负债。
还有炒币多年的老玩家发帖,“一次爆仓,二十多年的积蓄一夜清零”,他说:
有人因为家里人炒币倾家荡产,多次劝导,炒币者依旧执迷不悟,发帖质问:
加密货币没有实体支撑,其价值主要来源于“稀缺性”和“流动性”。通过限制发行数量,形成稀缺性,投资人对币种的“信心”促成交易带来流动性。
当年马斯克在推特上调侃,说“狗狗币是地球的未来货币,可以用来购买特斯拉”,当天“狗狗币”的价格飙升了近36000%。市场上买空的投资者,合计亏损数十亿美元。
比如上图中排名第十的“波场币”,其创始人孙宇晨,在华人币圈有个外号就叫:
2017年底,比特币大涨带动虚拟币普涨,孙宇晨趁机将刚刚创立的“波场币”登录海外交易所,一边在通过社交媒体造势宣传,一边在高位套现了20多亿人民币。
如果在一个赌局中,庄家可以轻易的影响骰子的大小,那参与者看似实在博弈,实际上结局已经注定。
前段时间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上线,现象级爆火,孙宇晨第一时间把推特的头像换成了悟空,送出了百份游戏兑换码。
同时,顺势推销了一把自己刚发行的Sun Wukong(孙悟空虚拟货币)。
发行当天,Sun Wukong从开盘的0.00008645美元,3小时内最高冲至0.0339美元,涨幅多达391倍。
据说,这两天相关群聊里,不少投资者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其实除了币圈,最近几年,还有两种投资也套中了不少人:
一个是过去大家眼中,相对稳妥的“银行理财”产品。另一个,是一直被大家骂骂咧咧的大A。
前几天,“招商银行APP买100万理财,仅收回1.16万”的事上了微博热搜。
据凤凰财经报道,起因是杭州一位徐女士,2017年通过招行APP,花费100万元,购买了由“招商财富”管理的资产管理产品,名为“新鼎明四期资管计划”。
结果2020年被告知,产品无法按期清算本金和利息。
“新鼎明四期资管计划”本质是一个私募基金,风险较高。
严格来说,私募基金其实不属于“银行理财”,它只是银行在售的一种理财产品。
三种产品中,较安全的是“银行理财”其余两种,都存在更高的风险。只是这些年,不少理财经理人为了推销产品,故意将概念混淆,把危险当安全,卖给了投资人。
上文的徐女士,她自述购买时,没有注意到风险问题,并以此理由,将招商银行和招商财富告上了法庭。是真没注意到,还是心存侥幸,外界很难判断。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银行会通过套壳的方式,避开规定。
招商银行间接控股的“招商财富”,因为不合规问题,也受到过处罚,比如今年6月底,就被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罚款1200万元,理由之一就是:
前有百亿洛克资本“人去楼空”,后有50亿瑞丰达“卷款跑路”,还有像华软新动力、磐京基金、雷根基金等等过去私募巨头纷纷倒下......
“泛茶”这样明显的P2P骗局就不说了,最近一些低收益私募产品,隐隐也有雷声。
说的是一款涉及300多位投资者的协议存款产品,资金不翼而飞。其中的“协议存款”,本质也是一种私募基金,因为提前约定了存取期限,风险较低,通常被划为R2(稳健型)。
有意思的是,事件发生后从基金管理人、到托管券商、到银行,都说自己不知情。
8月20日,在每日财经,界面新闻,澎湃新闻多家媒体报道后,长安银行方面紧急辟谣表示,“相关报道严重失实”。
但随后界面新闻指出,事件背后可能涉及资金非法挪用。
今年5月“杭州某电商小二贪污9200万”的事儿,不少人应该还记得。大家关注点,除了小苍蝇巨贪外,可能就是其股票账户的千万亏损了。
老王说,好在小二家底厚,亏掉1000万账户里还能剩下2400万,要是搁在一般家庭身上......
前些天,“南方都市报”报导了一起“丈夫借钱炒股亏千万后自杀”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案件中的妻子,是广东茂名的一个公务员,其丈夫两年前在家里自缢身亡,经调查推测,原因与炒股亏损大概率直接关联。
丈夫在股市亏掉的1000万中,有490万是借款,也就是说原本家庭还有510万的资产,已经算是比较富裕了。
股市起起伏伏,亏钱破产的事儿每年都有,但今年大A是:
关键,间歇性在“伏”之后,还可能接几个大“起”,波动诡异到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山西汾酒。8月28日,山西汾酒发布了2024半年报,营收利润双增。结果当天山西汾酒盘中一度跌停,最终报收165.60元/股,跌幅5.77%。
股吧里不少人看了山西汾酒的表现,结合大盘分析:现在白酒市场不行,业绩好的公司,股价也兜不住。
结果第二天,老白干也发布了半年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5%,利润同比增长40.25%,但是与汾酒的命运不同,股票直接涨停。
有股吧网友说,以后酒企发财报,除了看自己的业绩,还得学会挑日子。
大市低迷的情况下,业绩已经渐渐打不过情绪了......
8月31日,某纳斯达克100ETF连接基金披露了持仓所有人情况,谁也没想到,其中排名第一,最大持仓者居然是知名城投“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常州城投早在2020年中期就已布局该股180万股,这两年又增持了100多万股。
国资城投买美股,还是第一大股东,有网友开玩笑说:喇叭口号再响亮,身体也是很诚实的。
也怪不得人家心口不一,毕竟所有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的人都知道:
PS:最近,股市上涨,
大A又开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有朝一日,叫他们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