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工作十年以上,你应该经历了08年、18年两次大的经济衰退,至少一次的行业性萧条,以及若干次公司自身经营的危机。
而你的命运,通常有两种结果:
大部分人经历了人心慌慌后,还是挺了过来,除了少了年终奖之外,没有任何直接损失;
而少部分人则被以各种理由裁员,进入职业生涯的低谷。
想一想,是不是就像玻璃杯从高空摔下,要么完好无损,要么粉身碎骨或缺角裂缝而不能用了。
而另一类自由或半自由职业者,就不同了。
之前我在做广告行业时经常跟自由设计师合作,他们收入的“波动性”非常大,一旦经济不好,收入马上减少,而经济太好时,又会因为业务太多接不过来,而放弃一部分收入。
但这种工作的波动性恰恰是对抗经济周期的最好手段,经济太好时,他们会提高收费标准,放弃一些难度大、利润低的业务,还会给业务多的合作公司优惠,以增加业务的稳定性;
而经济不好时,他们又会降低业务标准,甚至临时找一份工作,以渡过难关——相反,一个失业的人,想在经济衰退期从头开始一份自由职业,就难多了。
想一想,是不是就像塑料杯从高空摔下,靠着材质本身的弹性,去避免粉碎的命运。
自由职业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反脆弱性”,毕竟是摆脱脆弱性,走向强韧状态。
当然,有人会觉得,被裁员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一家公司上,只要自己专业傍身,总能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这不也是一种“强韧状态”吗?
没错,这正是因为人力资源市场存在“反脆弱性”,不管经济好坏,它都永远存在。
可大家想一想,市场的“反脆弱性”是从何而来的呢?
《反脆弱》一书有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
“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一个国家是如何渡过经济衰退期的呢?
是靠死掉一大批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让坚持下来的公司减少竞争对手;
去年到现在的经济衰退很可怕,相信已经死了一大批企业,正是这些企业的牺牲,才能让活下来的企业活得更好。
“人力资源市场”的“反脆弱性”也是如此:
经济衰退期,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人,让留下来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经济过热期,淘汰掉一批给不起高薪的企业,让给得起高薪的企业更容易找人。
“反脆弱性”会牺牲一部分最脆弱的人的利益,来提高整个系统的生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才是“35岁现象”的本质,因为某些凭借年龄获得优势的行业与职业,一过35岁,脆弱性会大大增加。
不光是“35岁”,所有让你建立优势的东西,都有“变脆弱”的风险,比如很多技术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取代,让你辛辛苦苦十几年建立的优势化为乌有;
为你贡献了大部分业务的大客户,一旦失去,你可能再也无法站起来;
一场反腐,足以让最安全的公务员,变成最脆弱的职业。
作为一项“必然出现、但未必发生”的风险,“35岁危机”最好的应对就是为自己建立“反脆弱职业结构”,你不光要从玻璃杯变成塑料杯,还要有从风险事件中获利的能力——摔碎后变成两个的“反脆弱杯”。
但在此之前,最难的是放弃一切关于“稳定性”的惯性思维,比如——大公司更稳定。
4
大公司是如何做到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