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才是圣诞节中的精髓部分呢?
英国在十七世纪崛起,并在日后成为大英帝国,"护国主"克伦威尔做了最重要的奠基性工作。但是
英国人却反对克伦威尔的统治,清教的这些过于严苛的清规戒律,才是真正的原因。
克伦威尔像
克伦威尔虽然立下赫赫战功,为英国崛起做了很多实事,但是这位“慈父”却因为禁止民间娱乐,禁止庆祝圣诞节等异教节日,而人心尽失。
国家强大了是为啥,还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嘛!
就算国家再强大,啥也不让玩,吃点好的也不让,这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普通英国人可不管圣诞节是怎么来的,他们只想忙了一年,有个机会放松放松,吃点好的。
你就想象一下,如果中国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正在高高兴兴准备年夜饭,突然冲进来一队士兵,把饭菜都给收走了,不反政府才怪!
美国当年就更夸张了,因为清教信仰,连个酒都不让喝,颁布了严苛的禁酒令,反而导致私酒生意泛滥,黑帮横行。
19世纪中叶,当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个喜大普奔的日子又唤醒了它的美好回忆。
于是问题来了,之前被反复折腾的圣诞节,究竟该怎么过才好呢?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为迷茫的英国人找到了一点方向。
这本在1843年圣诞前夕出版的小说,刻画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吝啬鬼积攒了很多钱,然而他却不舍得为职员的炉火加一块儿煤,他的侄子好意的邀请他参加圣诞夜的晚会,他却认为侄子是为了占他的便宜而推辞,社会活动者请他为穷人施舍一点圣诞的饭菜,也被他无情地断然拒绝。
吝啬鬼晚上回到了家,夜幕里他看见了一张鬼脸,这真的是鬼?还是他的幻像?然而,鬼的出现却使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他重新成为一个善良、体贴的人。
毫无疑问,如此美好的结局符合所有渴望过节的人们的心情,也符合当时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需要。
1840年代,在英国被称作“饥饿的4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政治动荡、贫富差距高企,工人阶级苦不堪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时,英国社会对穷人的态度基本上是人“穷活该被饿死,饿死了正好消灭社会剩余人口”。
这样的环境,还不遍地都是共产主义的幽灵?
正是对英国社会矛盾的深入研究,才会让马克思写下《资本论》,推动工人革命运动。
与马克思的革命道路不同,狄更斯瞅准时机,编织了一个不同社会阶级和睦相处的乌托邦,巧妙地
迎合了人们渴慕圣诞复苏的心声。
有趣的是,这本书
的畅销也让作者本人摆脱了当时堪虞的经济景况,让他和家人也过上了一个舒舒服服的圣诞节。
迪斯尼电影《圣诞颂歌》
商业这只“无形的手”的推动,进一步推动圣诞节在英国的大流行。
在圣诞颂歌出版的同一年,插画家约翰欠斯利(John Hersley)受托制作了一张圣诞贺卡。在一片绿色的常青藤花架后面,男女老少共同举杯同庆圣诞节的到来。这张朴素的卡片如今看来可能略显简单,但在当时售价不菲,10先令一张。如果说现在只送一张卡片好像有些单薄的话,但在当时可真算得上昂贵的心意呢。
被价格拦在门外的普通人只好发挥DIY的精神——有钱买张卡片,没钱就画张卡片。
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便宜的邮资制度,圣诞贺卡逐渐成为一项必需品。1880年的圣诞,英国人整整消费了1150万张圣诞卡(差不多等于英国一半的人口)。
在作者上中学的时候,
互送新年圣诞贺卡,还是非常流行的活动。在没有手机互联网的时代,这简直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表达心意的利器。
维多利亚时代的圣诞贺卡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还喜欢在温馨的平安夜围坐在壁炉旁,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几个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讲鬼故事。
当时著名的幽默作家杰罗米说:“要是在平安夜里不讲上几个原汁原味的鬼故事,那这个圣诞真是让人不过瘾啊!”比如,“手背上长出了粗糙的黑色毛发,指甲在指尖不断延伸……”
蒂姆伯顿的著名动画片《圣诞夜惊魂》
为什么,英国人要把所有的节都过成万圣节,连圣诞节都不放过?
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对鬼故事,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病态迷恋,这自然离不开那个时代暴露出的无数社会问题:贫困与严酷的阶级差异、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正如欢乐在节日里可以被放大数倍一样,忧伤亦然。那些吃不到火鸡、买不起圣诞拉炮、收不到卡片的人们,正如冬夜里四处游荡的幽灵。
鬼故事可以刺激人分泌肾上腺素,让人获得异样的愉悦感,同时,那些心灵得不到慰藉的人,也可以从鬼故事里找到安慰:不管怎么说,惨淡的现实比起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还是要好不少。
不管怎么说,关于圣诞节的记忆和维多利亚时代一起,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大国崛起的文化符号,刻在了英语文化基因当中。
至于圣诞节在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则是美国商业资本的大力驱动。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可口可乐销量大幅下降,特别是在冬天非常难卖。
于是,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在冬天卖可乐,想法设法登广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正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将凉茶与火锅这个消费场景联系起来一样,可口可乐公司将可口可乐与圣诞聚餐这一消费场景紧密联系起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从1930年开始,可口可乐开始在报纸、杂志上疯狂投放圣诞广告。
为了加强圣诞氛围感的塑造,1931年起,可口可乐聘请商业插画家海顿(Haddon Sundblom),为可口可乐广告创作了一系列圣诞老人形像。
圣诞老人这个形象,原本来自公元四世纪的一个罗马教父圣尼古拉斯(没有赵四)。他出生在利西亚(现位于土耳其境内)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经常救助穷人,特别是喜欢以匿名的方式赠送给当地穷人各种礼物。
其中最出名的案例是:当地
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人欠下了许多债务无力偿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卖掉。按照当时的情况,等待这三个女孩的命运就是沦为娼妓。
尼古拉斯得知后,
准备了三小包黄金,装在长筒袜里,晚上悄悄扔到女孩子的房间里,让她们有钱去帮父亲偿还债务。
这
样一个缩小贫富差距,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善人形象,自然被教会大书特书,并包装成圣人。他去世日期12月6日变成了圣尼古拉斯节。
圣尼古拉斯
随着来自北欧的蛮族入侵后,这个圣尼古拉斯的传说,就慢慢变成了北欧人的形象,据说生活在芬兰北部北极圈附近,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而又乐善好施。他喜欢乘坐鹿拉雪橇漫游各地,给穷人特别是小孩子派发礼物。直到今天,北欧地区的人们依然庆祝圣尼古拉斯节。
但问题是,尼古拉斯其实是土耳其人。文化记忆的转移和乱炖实在是太常见了。
由于圣尼古拉斯节和圣诞节离得很近,后来人们合并成了一个节日,圣尼古拉斯就变成了圣诞老人。
早期的圣诞老人形象五花八门,蓝帽子、绿帽子,或者不戴帽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都有差别,比如还有长成这样的:
这分明是个妹子啊,还是黑头发的,难道应该叫圣诞阿姨?
可口可乐公司用商业广告传播的方式,强行将可口可乐的红白包装,和圣诞老人的形象进行了绑定,并借机推销可口可乐。
此后的30多年,一个穿着红白色衣服,白胡子,带着亲切笑容,胖嘟嘟,挺着肚子圆圆脸的圣诞老人,手持可口可乐,每年都出现在各种广告上。逐渐成为一种风潮,风靡全球。
于是,全世界人们记忆中的圣诞老人形象,都统一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可口可乐公司的圣诞老人广告
圣诞老人这一形象,也巧妙地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