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为什么说,圣诞节其实应属于中国?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2-25 13:47

正文


接上文: 马斯克将封神?从圣诞源头展望美国未来!


咱不是学韩国偷窃别国文化,你看完全文就会明白,圣诞节才是为中国量身定制,实乃天命所归!

为什么圣诞节看起来很涩涩?


基督教是一个很会变通的宗教。可以说身段异常灵活。


10月28日,梵蒂冈又整了个大活,为了吸引年轻信徒,作为一个两千年历史的老宗教,居然开始拥抱二次元。他们宣布了他们圣年的吉祥物,是一个穿着黄色雨衣夹克,有着一头亮蓝色头发的可爱角色。教会将这个吉祥物角色命名为“Luce”,在意大利语中,这是“光明”的意思。



梵蒂冈禧年庆典的主要组织者大主教里诺·费斯切拉,将吉祥物描述为梵蒂冈与“我们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文化”接触的目标的一部分。


于是,网络吃瓜群众也开始各种整活:




经常上网的朋友们都知道,网上整活的终极归宿都是涩涩。


教会来了也得低头。


天主教电视台报道Luce的时间是10月28日的晚上10点(北京时间),而网络上出现Luce涩图的时间,则是10月29日的凌晨4点(北京时间)。


在AI技术的加持下,两者 时间仅相差6个小时, 形成了神造人、人造AI、AI造神涩图的究极循环。

(以下内容请天主教/新教人士谨慎观看)


网上各种涩图流传,玷污了神圣的Lucy,你以为梵蒂冈的教皇主教们会生气?


恰好相反,他们会非常高兴。因为这证明了这次创新获得极大成功,在年轻人中形成了新的传播热潮。


借助人民群众的“三俗”喜好来传教,这是基督教的老传统了。


人民群众爱“三俗”,这才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冲动。


以圣诞节为例,它原本就不是一个合家欢的节日,而是古罗马淫欲放荡的欲望狂欢和基督教借机传播的杂糅体。


前文我们说过,古罗马庆祝的农神节,是一个享受美食和集体银趴的狂欢节。 君士坦丁一世去世后没多久,罗马帝国又变成了一盘散沙的状态,虽然基督教已经被定为国教,但依靠国家行政手段推广也是行不通的。


为了吸引大批异教徒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承诺异教徒,改宗基督教后仍可庆祝原有的节日,但同时将冬至农神节以及密特拉教太阳神诞辰 12 月25日,改成 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


这一改革,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异教徒皈依基督教。民间原样庆祝原先的节日,该开银趴开银趴。


教会则宣布,他们是在庆祝耶稣的生日,大家各取所需,堪称完美!


从一开始,圣诞节就是一个变通的产物。


所以,现代西方人用色情广告庆祝圣诞,并非是礼崩乐坏,反而是更符合罗马传统的,更加原汁原味的庆祝方式。


圣诞不涩涩,怎么能叫圣诞?



英国四大艳星圣诞节海报




那么,圣诞节后来又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


圣诞节的改头换面



君士坦丁一世钦定圣诞节,是希望借助基督教凝聚共识,重塑罗马。


基督教虽然脱胎与犹太教,却和犹太教性质恰好相反,本质上是个反国家主义,解构家国情怀的宗教。它不但 救不了罗马,反而加剧了 罗马的 崩溃


蛮族大举入侵灭了罗马之后,罗马人差不多死光了,蛮族又没什么文化,教会反而成了罗马文化的唯一代言人。在文盲日耳曼人面前,就随便教会怎么忽悠了,圣诞节的来历也就无人知晓。


日耳曼人在皈依了基督教之后,开始按照自身的理解改造圣诞节。


公元8世纪,日耳曼 传教士尼古斯发明了用枞树供奉圣婴的仪式。 日耳 曼人因此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和球,象征基督。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为了将天主教钉在腐朽堕落的耻辱柱上,并标榜自身的道德高尚,开始对基督教的方方面面进行掘地三尺的历史考据,其中就包括,到底怎样才是“正宗的圣诞节”。


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 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置一颗装着蜡烛的圣诞树。天主教的宗教活动都是在教堂里, 新教徒就设计一种更接地气,群众更喜闻乐见的名叫 “乐 剧”的宗 教戏剧,来向民众传播新教思想。


这个剧里主要是向观众展示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产生原罪,一直到耶稣基督拯救人类的故事。既然有失乐园的主题,那么当然要有知善恶树,还有那颗导致人类被驱逐出乐园的知善恶树果实做道具。


按照圣经的记载,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是不穿衣服的。所以你就理解,这帮LSP为什么那么热衷看“乐园剧”,这就是借着正当名义搞涩涩。


剧中,用来代表知善恶树的松树就演化为圣诞树,用来代表耶稣基督的蜡烛被挂在了树枝上,还有代表赎罪圣体的小甜饼(糖果),圣诞树顶那颗星星就是所谓伯利恒之星,圣诞树下的礼物,再现了循着伯利恒之星找到耶稣的东方三博士奉上礼物的事迹,苹果则是知善恶果或者智慧果。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也写到过,维特“回忆了自己突然站在房门口,看见一棵挂满蜡烛、糖果和苹果的漂亮圣诞树时的惊喜心情。”


围着挂满蜡烛的圣诞树,一家人欢坐一堂,彼此分享有趣的事情,这事属于歪打正着,唤醒了智人血脉中远古的庆典记忆。


在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后,智人一天中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围坐在篝火前,分享食物和八卦。这种逾越的反应刻在了我们的基因当中,当然会乐此不疲。




英国的清教徒跟马丁·路德这种半吊子改革者不同,他们是一帮考据狂,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一不小心搞清楚了圣诞节的起源,然后又把这种风气带到了美国。


波士顿的牧师马特于1687年写到:“早期的基督教徒虽在12月25日这天纪念耶稣诞辰,但他们并不认为基督出生于12月,而是因为古罗马异教徒的农神节正好在12月,异教节日脱胎换骨成为基督教节日,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事。”


当这些无比虔诚、道德要求极高的清教徒了解到,早期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包括喝酒、纵欲、在街上裸体唱歌(如今的圣诞颂歌的前身),顿时觉得天昏地暗,三观尽毁,心理阴影面积不是一般的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具有道德洁癖的他们强行禁止民众庆祝圣诞节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教徒搞错了一件事,这些节日虽然起源十分毁三观,但是这么多年演变下来,随着文明的进步已经变得很清新,很黄很暴力的内容,已经日渐被和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其实人民群众就喜欢三俗活动,中外都一样),只要正确引导让其规范化即可,强行禁止反而适得其反。


如果是前两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些年漂亮国的底裤被扒出,发现我还是太天真了。


什么萝莉岛,吹牛老爹,敢情欧美精英们一直把古希腊罗马食人、银趴这些风俗传统保留的很好,只是给老百姓看一些圣光打码的内容。


所以,中国人根本就不应该追求过什么“西方正宗的圣诞节”,而是按照中国人自身的文化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变成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


久而久之,让中国特色的圣诞节反而变成正宗,让全天下的人争着效仿,人类文化共同体不就慢慢起来了吗?


文化相同了,命运共同体还会远吗?


那么,什么才是圣诞节中的精髓部分呢?



大国崛起的象征符号



英国在十七世纪崛起,并在日后成为大英帝国,"护国主"克伦威尔做了最重要的奠基性工作。但是 英国人却反对克伦威尔的统治,清教的这些过于严苛的清规戒律,才是真正的原因。



克伦威尔像


克伦威尔虽然立下赫赫战功,为英国崛起做了很多实事,但是这位“慈父”却因为禁止民间娱乐,禁止庆祝圣诞节等异教节日,而人心尽失。


国家强大了是为啥,还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嘛! 就算国家再强大,啥也不让玩,吃点好的也不让,这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普通英国人可不管圣诞节是怎么来的,他们只想忙了一年,有个机会放松放松,吃点好的。


你就想象一下,如果中国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正在高高兴兴准备年夜饭,突然冲进来一队士兵,把饭菜都给收走了,不反政府才怪!


美国当年就更夸张了,因为清教信仰,连个酒都不让喝,颁布了严苛的禁酒令,反而导致私酒生意泛滥,黑帮横行。


19世纪中叶,当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个喜大普奔的日子又唤醒了它的美好回忆。 于是问题来了,之前被反复折腾的圣诞节,究竟该怎么过才好呢?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为迷茫的英国人找到了一点方向。


这本在1843年圣诞前夕出版的小说,刻画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吝啬鬼积攒了很多钱,然而他却不舍得为职员的炉火加一块儿煤,他的侄子好意的邀请他参加圣诞夜的晚会,他却认为侄子是为了占他的便宜而推辞,社会活动者请他为穷人施舍一点圣诞的饭菜,也被他无情地断然拒绝。


吝啬鬼晚上回到了家,夜幕里他看见了一张鬼脸,这真的是鬼?还是他的幻像?然而,鬼的出现却使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他重新成为一个善良、体贴的人。


毫无疑问,如此美好的结局符合所有渴望过节的人们的心情,也符合当时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需要。


1840年代,在英国被称作“饥饿的4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政治动荡、贫富差距高企,工人阶级苦不堪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时,英国社会对穷人的态度基本上是人“穷活该被饿死,饿死了正好消灭社会剩余人口”。


这样的环境,还不遍地都是共产主义的幽灵?


正是对英国社会矛盾的深入研究,才会让马克思写下《资本论》,推动工人革命运动。



与马克思的革命道路不同,狄更斯瞅准时机,编织了一个不同社会阶级和睦相处的乌托邦,巧妙地 迎合了人们渴慕圣诞复苏的心声。


有趣的是,这本书 的畅销也让作者本人摆脱了当时堪虞的经济景况,让他和家人也过上了一个舒舒服服的圣诞节。


迪斯尼电影《圣诞颂歌》


商业这只“无形的手”的推动,进一步推动圣诞节在英国的大流行。


在圣诞颂歌出版的同一年,插画家约翰欠斯利(John Hersley)受托制作了一张圣诞贺卡。在一片绿色的常青藤花架后面,男女老少共同举杯同庆圣诞节的到来。这张朴素的卡片如今看来可能略显简单,但在当时售价不菲,10先令一张。如果说现在只送一张卡片好像有些单薄的话,但在当时可真算得上昂贵的心意呢。


被价格拦在门外的普通人只好发挥DIY的精神——有钱买张卡片,没钱就画张卡片。


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便宜的邮资制度,圣诞贺卡逐渐成为一项必需品。1880年的圣诞,英国人整整消费了1150万张圣诞卡(差不多等于英国一半的人口)。 在作者上中学的时候, 互送新年圣诞贺卡,还是非常流行的活动。在没有手机互联网的时代,这简直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表达心意的利器。

维多利亚时代的圣诞贺卡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还喜欢在温馨的平安夜围坐在壁炉旁,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几个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讲鬼故事。


当时著名的幽默作家杰罗米说:“要是在平安夜里不讲上几个原汁原味的鬼故事,那这个圣诞真是让人不过瘾啊!”比如,“手背上长出了粗糙的黑色毛发,指甲在指尖不断延伸……”

蒂姆伯顿的著名动画片《圣诞夜惊魂》

为什么,英国人要把所有的节都过成万圣节,连圣诞节都不放过?


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对鬼故事,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病态迷恋,这自然离不开那个时代暴露出的无数社会问题:贫困与严酷的阶级差异、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正如欢乐在节日里可以被放大数倍一样,忧伤亦然。那些吃不到火鸡、买不起圣诞拉炮、收不到卡片的人们,正如冬夜里四处游荡的幽灵。


鬼故事可以刺激人分泌肾上腺素,让人获得异样的愉悦感,同时,那些心灵得不到慰藉的人,也可以从鬼故事里找到安慰:不管怎么说,惨淡的现实比起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还是要好不少。


不管怎么说,关于圣诞节的记忆和维多利亚时代一起,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大国崛起的文化符号,刻在了英语文化基因当中。



美国对圣诞节的改造



至于圣诞节在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则是美国商业资本的大力驱动。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可口可乐销量大幅下降,特别是在冬天非常难卖。


于是,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在冬天卖可乐,想法设法登广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正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将凉茶与火锅这个消费场景联系起来一样,可口可乐公司将可口可乐与圣诞聚餐这一消费场景紧密联系起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从1930年开始,可口可乐开始在报纸、杂志上疯狂投放圣诞广告。


为了加强圣诞氛围感的塑造,1931年起,可口可乐聘请商业插画家海顿(Haddon Sundblom),为可口可乐广告创作了一系列圣诞老人形像。


圣诞老人这个形象,原本来自公元四世纪的一个罗马教父圣尼古拉斯(没有赵四)。他出生在利西亚(现位于土耳其境内)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经常救助穷人,特别是喜欢以匿名的方式赠送给当地穷人各种礼物。


其中最出名的案例是:当地 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人欠下了许多债务无力偿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卖掉。按照当时的情况,等待这三个女孩的命运就是沦为娼妓。 尼古拉斯得知后, 准备了三小包黄金,装在长筒袜里,晚上悄悄扔到女孩子的房间里,让她们有钱去帮父亲偿还债务。


样一个缩小贫富差距,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善人形象,自然被教会大书特书,并包装成圣人。他去世日期12月6日变成了圣尼古拉斯节。

圣尼古拉斯


随着来自北欧的蛮族入侵后,这个圣尼古拉斯的传说,就慢慢变成了北欧人的形象,据说生活在芬兰北部北极圈附近,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而又乐善好施。他喜欢乘坐鹿拉雪橇漫游各地,给穷人特别是小孩子派发礼物。直到今天,北欧地区的人们依然庆祝圣尼古拉斯节。


但问题是,尼古拉斯其实是土耳其人。文化记忆的转移和乱炖实在是太常见了。



由于圣尼古拉斯节和圣诞节离得很近,后来人们合并成了一个节日,圣尼古拉斯就变成了圣诞老人。 早期的圣诞老人形象五花八门,蓝帽子、绿帽子,或者不戴帽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都有差别,比如还有长成这样的:


这分明是个妹子啊,还是黑头发的,难道应该叫圣诞阿姨?



可口可乐公司用商业广告传播的方式,强行将可口可乐的红白包装,和圣诞老人的形象进行了绑定,并借机推销可口可乐。


此后的30多年,一个穿着红白色衣服,白胡子,带着亲切笑容,胖嘟嘟,挺着肚子圆圆脸的圣诞老人,手持可口可乐,每年都出现在各种广告上。逐渐成为一种风潮,风靡全球。


于是,全世界人们记忆中的圣诞老人形象,都统一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可口可乐公司的圣诞老人广告


圣诞老人这一形象,也巧妙地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代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