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在这里讨论浅绛与新粉彩价格之别,以及浅绛彩瓷器在艺术品市场领域的认知和现状,想起了经历过的几件事,大家可以探讨分析一下。首先说明,以下事例为真实事例,并非本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大约在8年前,一些既玩浅绛又玩新粉彩同好,对浅绛比较忽视,大家不太看得起浅绛,觉得新粉彩才是阳春白雪(我对此看法保留意见,记得有一次我和筱藏陈老师也同时听到了这样看法,我和陈老师对视了一下表示不理解)。这样,就给浅绛爱好者收藏者留下了一个空间,即,可以比较轻松得到现在看来非常好的浅绛。而要得到一件心仪的新粉彩,则很是吃力,虽然是吃力,但想要得到咬咬牙还是能得到的。
时至今日,要得到一件比较心仪的浅绛,只要咬牙,还是有机会,但要得到一件心仪的新粉彩,已经是很难了。虽然这两者都是好东西,价格也都一直在节节上升,那么,从当今的价格上来比较,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与8年、10年前一样如此悬殊呢?主流在对浅绛和新粉彩的认识上,还是停留在8年或10年前呢?
二:我们刚到雅昌来玩时,我记得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浅绛玩到极致的时候,离新粉彩不远了。意思就是,当浅绛玩到一定的程度,肯定会喜欢上新粉彩。当时,有些网友提出反驳,时至今日也还会有网友提出反驳,这可以理解,因为我这句话毕竟是理论上的,离实际肯定有距离,但大致上的方向应该不会错。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共通的东西。
凭良心说,在浅绛和新粉彩这两块比起来,我曾经吹过牛,说:浅绛我是玩到过头的,可以说爬上过顶峰的,依据是,无论三大家八大家,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拥有过的,可能至今还在拥有。但新粉彩就没那么容易了,要攀登上去非常艰难。为什么艰难,一句话,贵,一直贵。
三:前几个月,接触了几家国内鼎鼎大名的拍卖行。我拿了几件八友的文房过去,他们立时都感到非常有兴趣,都要说服我送拍。我当然不是为送拍去的,而是想和拍卖界的人士探讨一下浅绛和新粉彩的市场。
当提到浅绛时,拍卖界人士们的回答几乎一致:“浅绛,呵呵,难拍。玩浅绛的一般都把浅绛看的很高,但实际上却很难成交。”我说:“可能你们征集的浅绛肯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吧,可能没有征集到真正的精品”,他们却一再坚持认为浅绛很难拍出好价。
因此,从他们这些市场第一线的人士眼中,似乎对浅绛都不很感兴趣,并不看好浅绛,即使是三大家的作品也兴致不高。但只要听到八友或王步,都会立马来精神。对于这种现象,是否值得我们反思。到底是浅绛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以上事例,不是我个人的倾向,是市场带来的倾向。就这个话题大家讨论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
金品卿 独占枝头镂空帽桶一对
对于市场整体的资金盘子和审美取向鉴定难易以及成盘时机,个人认为:
一:整盘资金量的大小。应该来说,在整个盘子中,浅绛的资金量应该也是不小的,问题出在哪里?个人觉得,浅绛盘子中的资金量非常分散,而且是分的很散很散。散兵游勇,难以形成气候。出击时,更是显得乏力。打个比方说,只要喜欢浅绛有点年头的人,手上大大小小总能拿出几件像样的东西来。
而新粉彩的资金量到底有多大,我看也未必有多大,只是非常集中,一般玩了很久的新粉彩爱好者,都很难拿出一件像样的八友作品来,都相对集中在几个大家手中,市场冷不丁出现亮眼的东西,这几大家悉数纳入,就连关善明先生的旧藏也以亿万数千元的代价一枪纳入,这无疑给新粉彩价格优势又推波助澜了一把,局外人很难得到,想要得到,只有一个办法,拼价格。今年德国纳高出现四大家合作四方琮式瓶,底下还是打了洞的,我和聂兄商量,一再提高心理价位,在超出我心理价位近一倍的情况下还是没能拼下来。
二:鉴定的难度决定起步时间差。由于新粉彩年代较近,相对比较难鉴定,特别是在8年10年前,敢出狠手纳入的无非是南昌、景德镇的藏家与行家。这是他们先天的优势,瓷器出产地,他们有这个能力鉴别,敢于下手。而相对其他地域来说,不是说没有资金下手,而是鉴别上的障碍不敢下手。经过10几年的时间,外地域的人士,即使具备了鉴别能力,在起步上已经输掉了一局。
新粉彩不比康雍乾官窑,特别在10多20年前,官窑只要流传有绪,在1979年前国际大拍上有过记录或者出自名门的,无所谓懂与不懂,只要漂亮,只要有钱,均可以下手。这里,讲一个事例,章乃器先生上世纪50年代捐给故宫一批文物,当大家看到乃器先生捐赠的王步“愿闻吾过之斋”款的四方青花笔筒时全都傻眼了,不知道怎么断代,最后在耿宝昌先生拍板下,一致定为光绪官窑,实际上,是王步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时至今日,大家看到故宫这件藏品时,官方还是定光绪官窑。可见,对民国瓷器断代的迷茫,在民间就更加了。所以在这方面南昌和景德镇的同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再说浅绛,大约在2004年前,浅绛是没有人仿的,所以,只要稍有审美能力和古玩知识的人,无论大江南北,只要看到漂亮的,只管买就是,肯定不会有错,所以,在2004年前,进入浅绛的门槛非常低。这也是造成散兵游勇的主要原因。
三:审美能力。可以这么说,玩浅绛和新粉彩,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浅绛,则更需要很高的审美能力。就传世作品来看,有人说新粉彩的数量比浅绛要多,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浅绛的传世量非常之大,大的吓人,鱼龙混杂,这需要大浪淘沙才能提炼出来。当然,三大家的传世作品并不多,肯定没有八友多。那么,为什么浅绛即使三大家的作品价格始终不如八友呢。这里就存在一个不高不低的问题,两不靠边。对于中国书画来说,我们应该承认,浅绛成就肯定无法与书画相提并论;就瓷器来说,肯定应该讲求胎釉彩等因素,就胎釉彩来说,浅绛肯定无法与新粉彩媲美。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对于瓷器来说,直观感觉非常重要,玩瓷器的人,不屑浅绛的粗;玩字画的人,觉得浅绛是个另类不上眼,这两大收藏主力军都将其排斥在外,于是,浅绛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后娘养的了。那么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否定浅绛的价值,不能!但是,市场是残酷的,很多有实力的搞收藏的人,他们并不懂得审美,说起这审美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的人是一辈子都教不会的,他们尽管口袋里有钱,但是,总是相信第一眼的养眼,你要和他说这浅绛意境好,那是白说,听不进去的,所以,就很难形成一股势头。
但是,好东西总归是好东西,浅绛肯定是好东西,又但是,浅绛中能称的上好东西的,也是少之又少。而相对八友来说,总体上水平比较平均比较整齐,虽然八友也有很低俗的东西,但是,无论在工艺上还是美观程度上以及件品上,把关要比浅绛严格的多,更像艺术品,至少说更像陈设器。撇开审美不谈,新粉彩更加精致这是肯定的,而浅绛一般日用器较多,很难登大雅之堂。
四:如何提升浅绛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1:放下浅绛的架子,系统梳理,必须把浅绛坚决分离为旧瓷器和艺术品两种类型,彻底摒弃只要是浅绛就是好东西的观念,把真正有价值的浅绛推广出去,靠集体不论雅俗好坏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做细分终归是自欺欺人,夜郎自大。敢于否定,才能得到肯定。2:通过雅俗剥离,鸡群里的仙鹤自然能让欣赏者欣赏。然后,集中优势资金,南北东西只要出几个手中全是仙鹤级别的藏家出来,浅绛地位必将得到提升,到那时,浅绛在中国艺术品主流中,必将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这些事情已经有人在做,比如艺海兄,比如徐局,比如青萝兄。但遗憾的是,这些铁杆爱好者都不是古董商人,都是自己极端喜爱金屋藏娇的纯收藏者。对于浅绛的春天来说,宁可他们不是收藏者而是古董商,因为,一旦踏入市场,通过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历练,凭他们在自身行业中的头脑,一定会在艺术品综合市场这个大课堂里得到启示,升华后反哺浅绛,从而将浅绛的意境之花推入艺术品主流。
以上纯属一家之言,不妥或冒犯之处请见谅!!!
王步 无量寿佛 局部(匡时参展作品)
关于王步及新粉彩的市场运作及各自作品存世量等问题,个人认为:
王步也是和新粉彩一样的道理,作品虽多,但高度集中,几乎处于几家垄断地位。因此,不论作品多少,定价权在几家垄断者手中。我们可以这么说,纵使王步有千件作品,如果这些作品大部分集中在10个人手中,如果这10个人都不缺资金,那么我们就可以定位为王步只有10件作品,因为,定价权在他们手上。
前些年,王步的价格就是某一位同好自己一个人广泛收罗,谨慎放出,即使当时市场不认,也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顶到天价。由于眼光到位,定位准确,确实是抓到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青花大王,市场终于认可,几年顶住的努力终于使得有现在这个局面。
那么,我们试想,王步的资金到底投入多少呢,由于真正的流动量小,运作的的资金也不会太大。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眼光要超前,东西要有卖点,运作要到位。而最重要的卖点,是要靠东西的本质决定的。
关于王步的市场运作推广范例,对近现代瓷器来说,和王步的作品一样,是个典范。而新粉彩的市场运作,恰恰也符合这些基本要素。等到这些年几大巨头出现花巨资建馆,新粉彩价格日益飙升也在情理之中了。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运作,是一个相对分散又相对抱团的团体十几二十年的运作,首先在自己热爱的基础上,他们也在期盼主流认可,等待现代营销中要解决的谁来买的问题的解决。几巨头横空出世投巨资建庞大的珠三八友和王步馆,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新粉彩的春天也随之来到。
所以一句话,抓的早,抓的准,耐得住寂寞,功课做的充分。
那么,浅绛这一系列的功课谁们在做呢?
关于艺术品市场参与人员的构成,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目前收藏大军中的几种类型。
第一,是自得其乐型。他们收藏的目的就是自己喜欢,没有其他目的。他们有自己固定的职业,有固定的收入,看到喜欢的买的起点就买一点,自得其乐,陶冶情操,原则上只买不卖,管他云卷云舒,与我无关,我只买自己看得懂的,我只买自己喜欢的,我只买自己买的起的,这个类型的人群非常庞大。
第二,是以藏养藏型。这是第一种类型的升级版。收藏的时间长了,东西也多了,随着自己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以前买入的东西有的看不上眼了,继续玩下去经济压力也凸现了,于是,淘汰一些,买入一些,在淘换的过程中获取一点资金,以更加提升自己的收藏质量,当然,能在淘换过程中赚到一点钱贴补一些家用,那更是一举两得了。这个群体也非常庞大。
第三,养家糊口型。就是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的。开店的,摆地摊的,刨地皮的,等等,都属于这个类型。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强项,一般经营自己的主项,也有什么好卖就经营什么的。他们一般自己不收藏,只要价格到位,一般都卖。这个群体,是收藏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般比较理性,不会以自己个人意志和个人爱好为出发点,遵循的宗旨是,只要感觉有钱赚,我就买,我就卖。他们既要把握市场,又要把握价格,更要选择好物件,规避风险和是否有利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因此,他们比上面两中类型更加成熟,他们基本具备旧物件和古玩的区分能力。
不是说中国收藏大军号称7000万吗,我想,上面3个类型估计就占了6800万以上。
目前,活跃在我们民版的人群,大致是上述三种类型。
第四,知识型,专业型,事业型。这是古玩经纪的经典类型。他们有着相当的资金实力,有着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发现能力,有着全面的知识和团队,有着相当的运作能力和市场策划能力,他们走的是各门类古玩中的尖端路线,运作的是品牌。比如黄玄龙,等等。马未都勉强能算半个,因为他走的是大文化背景品牌为主,就专业知识来讲,值得商榷。
这支团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推手,可以说是功臣。他们最大的能力就是发现,他们有能力梳理古玩和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把浩瀚的古玩推向为数不多的艺术品范畴,这是他们最大的贡献。当然,无论怎么发现,无论怎么推动,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东西的质量和档次,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本事再大,老母鸡永远推不成凤凰,否则,就是笑话。
我以前说过,不是王世襄的名气推动了王世襄藏品的价格,而是王世襄藏品的质量造就了王世襄的名望。那么,当今的黄玄龙等也是如此。
第五,真正的收藏家。这里,需要说明,收藏家这个字眼是很神圣的,不是谁都能做的。如今收藏家和专家多如牛毛,那么,真正的收藏家又能有几个?以前,风雨堂说过,古玩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我非常赞同,这可能有很多人会拍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我们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浩瀚的收藏大军中一个渺小的收藏爱好者而已,自得其乐是主要目的。
收藏家必须具备几个要素,一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是有渊博的知识面,三是有非凡的审美情趣,四是有过硬的鉴别能力,五是有虔诚的古代文化情结,六是有对古文化精华膜拜的精神。这不是一个钱字能解决的,而没钱是万万不能解决的。因此,通过实力和知识相对的对艺术品的集中,这本身不是坏事,我们不用以不平衡的心态或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
那么,通过以上凡此种种的人群,把艺术品推向一个高度,所谓人往高处走,真正的艺术品也是通过不断的历练、甄别、发现后往高处走的,渠道就是实力和知识。
以上前3种人群构成了艺术品金字塔庞大的座基,再通过第四种人群把艺术品推向塔尖。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品塔尖的成就者,有实际行动方面的,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至于留在我们手中的,无论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高端的抑或是低端的,自得其乐,其乐融融,和塔尖上的相得益彰,想法不要蛮多,一句话,喜欢就好。
话题扯远了,但这个大背景是不能不提的,我们继续回来谈浅绛彩和新粉彩,打字打的手酸死,歇一会儿继续。
上面其中有6个字我用了红字,就是历练、甄别、发现。
我们来对比一下浅绛和新粉彩之间的分别历练、甄别、发现。
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前些年的这两个彩种的拍卖情况。
大约在1993年至1998年。我们来看一下,各大拍卖行(当然是指重要拍卖行),浅绛了无踪影,新粉彩已有抬头,为数不多的几件,我依稀记得好像是95年,有一套程意亭的尺二四块成堂,当时成交价好像是8万,也有王大凡的,成交价约5万。
应该说这一时段出现的新粉彩还是有质量的,基本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成交情况不得而知,因为当时大多数地域对新粉彩认识欠缺,估计买也就是香港或者景德镇南昌那一带的。2002年左右,当时上海的拍卖比较活跃,出现过几件8友的东西,质量也不差,大致记得王大凡的方形成对瓶成交好像是18万,邓碧珊尺二板4万,何许人鼻烟壶3万多。
2004年左右,上海首次出现浅绛拍卖,王少维大瓶底价1.8万流拍,程门尺四横板连佣金5万左右成交。当时我们正在杭州开文人瓷画研讨会,老网友应该还记得。后来,好像是同治还是光绪六字青花款的金品卿碗成交,价格不记得了,好像是7万,因为是青花六字款,估计买家是看在可能是官的面子上。以上是否真成交不得而知。
1998年以后,各拍卖行新粉彩赝品大行其道。抛开真假先不谈,这个彩种总算是在各拍卖行露面的次数多了,这是一个信号。由此一直延续到2009年左右,这个时期,应该是新粉彩拍卖最为黑暗的时期,鱼龙混杂,李鬼横行,始终是新粉彩赝品的舞台,以至于没有真正见过新粉彩精品的人,对新粉彩抱有极大的误解,这种后果一直延续至今。
大家应该还记得06年左右在南京盘龙瓷艺斋举办的一场浅绛和新粉彩的拍卖,应该说,那场拍卖是有史以来最为纯净品种最为全面的这两个彩种的拍卖,好东西也不少,但是拍卖结果大失所望,可以用惨谈这两个字。究其原因,一:市场不成熟,行俏市不俏。二:卖家心气太高,所标价格大多不能让人接受。三:参拍人员构成不对,绝大多数是送拍人员,没有真正的买家到场。
2009年后,北京几大拍卖行大举进入近现代瓷器这一块,纷纷成立近现代瓷器部。情况大为改观,拍品质量大为提升,基本把赝品挡在门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去年和今年,应该是艺术品市场比较萧条的两年,唯独近现代瓷器一枝独秀。
就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来说,北京是一个永远无法忽略的高地。北京主流不进入,这个门类也就难以被看好,我们可以不认,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
时至今日,北京各大近现代瓷器专拍,主流是新粉彩和当代名家,浅绛有,但总觉得不过瘾,要么东西档次不够,要么就是真假有问题,始终只是一个配角。这种现状,我们也可以不认,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
以上大致也是这两个彩种在市场中的历练过程,虽然比较局限,但能看个大概。
歇一下继续!
接着说。
我以前说过,当一件新粉彩画的和浅绛一样了,那么这件新粉彩就出神了,就到了极致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嫌浅绛的粗,又有些人嫌部分新粉彩的艳,如果两者综合的话那就是绝活了。事实上,有着浅绛般意境的新粉彩作品,才是最经典的作品,她既突破了传统官窑瓷器画境上的拘谨,又弥补了浅绛瓷胎釉彩的缺陷。
瓷器是匠人的范畴,我们可以把瓷器的制作者都归为匠人。建国后,匠人们的手艺也被称为工艺美术。雕塑是美术,字画是美术,那么瓷器为什么就成了工艺美术了呢,怎么在艺术的范畴上瓷器就成了小娘养的了呢。虽然我们都认为瓷器是中国的骄傲,中国国家的名字就叫瓷器,那么,她为什么不能称之为艺术呢。
直到浅绛的出现,人们才发现瓷器中有艺术的成分,撇开精美程度不讲,浅绛的表现内容就是书画,总算找到瓷器与艺术的关联点了,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有别于传统官窑的新粉彩,她和浅绛之间可以说是一对无法分割的连体,也可以说是父子关系,至少是有师承关系。
以前我们老是在探讨浅绛有没有入宫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入宫怎么样,不入宫又怎么样,无非寻找一种光环而已。即便是攀上宫里的关系最多也是晚清的没落官,这种光环不要也罢,最多提及一下她出生在御窑厂出生在环翠亭,其他多谈无益。
浅绛撇开自己本身的俊秀,不对,浅绛不能用俊字,只能用灵秀这两个字。撇开浅绛自身的灵秀去伴宫廷这个大佬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那么我们就来找找浅绛自身的原因。浅绛为什么会受那么多人的喜欢,肯定是有味道。而且,真正喜欢浅绛的都是有些文化的,都能读点味道,要不然,一个粗字就把她打入了冷宫。
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粗而有地位的瓷器少吗?不少!你说“扒村”俊吗,不俊,但有味道;你说“磁州”、“长沙”以及明代空白期民窑精致吗,不精致,她们就是有味道。由于文物法之限制,前三种不能在市场上堂而皇之的露面,但这不影响他们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她们有一个共同点,粗而有味。这种粗,已经不是缺点,相反已经是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那么,浅绛那么有味道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入主流呢。
就景德镇彩瓷而言,特别是粉彩瓷器,雍乾官窑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拿浅绛和明清盛世官窑比,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是极其幼稚的行为,是笑话,没有丝毫可比性。拿中国书画来说,浅绛瓷画的高度要逾越书画或等同于书画的成就那是我们自欺欺人。这么说,不是我们不自量力,而是我们没有找准自己的位子。因此,我们的位子究竟在哪里,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早在2003年,浙江一出版社出一套关于收藏的丛书,里面计划了浅绛单独出一本,这个本子约我执笔。出版社封面也设计了,印有这本书封面的宣传海报也在各大书店贴出来了,书名就是我当时对浅绛彩瓷的定位,叫《瓷器上的中国画》。我做了大量工作,但限于自身学识,对浅绛的认识也不成熟,所以没有潦潦草草就拿出去,最终空有一纸宣传海报,出版社一再催排付印,我没有同意,这本书宣告流产。这一搁笔就是将近10年,那本书的小样至今搁在案头,觉得很难做,怎么弄都不满意。
很多人说,浅绛起步晚,还没到时候。我不赞同这一观点。这些年,能被挖掘出来的有亮点的品种几乎都已经被掘地三尺了。为什么没轮到浅绛?连铜炉都到天上去了。问题是,我们真正潜下心来梳理过浅绛吗。答案是没有!新粉彩关善明博士1990年就在香港做大型展览了,出了《瓷艺与画意》,里面虽然有浅绛,但不多。铜炉王世襄先生在《俪松居长物志》开篇就梳理好了,其他品类就不用说了。
那么,浅绛有关博士和王老这样的人吗,没有!
到目前,浅绛的书是出了很多,但谓其经典的,可以说一本没有。都是藏品的堆砌或所谓浅绛画师人名的堆砌(注:这绝对无意贬低和冒犯浅绛同好们的论著意思),没有亮点,没有夺人眼球的东西,好好坏坏都堆在一起,大杂烩。说起来,还没有超过梁基永《中国浅绛彩瓷》的,这个不高的高峰至今没有人突破,都是稀里哗啦空热闹而已。
关博士的展览,除为数不多的浅绛、王步青花、民国仿古瓷以及件把醴陵瓷,展出的新粉彩约120件左右,简简洁洁清清爽爽;王老梳理的铜炉更是只有30件。120件新粉彩,奠基了一个崭新艺术品热门板块喷薄而出;30件铜炉梳理活了一个品类。难道我们在论著的时候不能有所启发吗?
求多求全,不愿意舍取,癞疤儿子自己的好,孤芳自赏,自我陶醉,有用吗?要知道胡子眉毛一把抓是做任何事情的大忌,舍后面才是得字。10多年了,还在考证,还在扯皮,还在原地打转转,还经常在为某一件或某一些别人不认同的东西喊冤叫屈,有用吗,喊破嗓子也没用。连我们自己都混混沌沌梳理不清楚,怎么让局外人信服?
这段话可能比较重,比较刺眼,估计会有很多人反感,但是不得不说,请勿拍砖。
歇口气再继续!
余灶昌汪大沧合绘粉彩山水纹瓷板民国戊辰公元1928年
浅绛的甄别,目前是一塌糊涂,人名黑鸦鸦的一片,阿Q捉虱子,一捉一个,越捉越多,这绝对不是一个好事,除了空炒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是基点。就新粉彩而言,目前排列的能称8友的有10人,加上潘匋宇、张志汤,余翰青、方云峰、汪大沧等等,再加王步,不外乎20来人,相对集中,提纲擎领,不复杂。基点有了,再加上这些人的作品质量几乎相对一致,只要分一下早、中、晚期作品就可以了,脉络非常清晰,很好梳理。而新粉彩在件品中也不复杂,无非板、瓶、文房。只要能确认真伪,其他相对都很简单。这是新粉彩的优势。
那么浅绛呢,就目前来说,三大家加王凤池,再有程言之类,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作品水平也较为一致,大致上不用多作甄别。其他的一些人名,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仅靠三大家是不够的,首先数量就有限,那么就必须在其他画师中来甄别。怎么个甄别法?不看名头看笔头,以作品说话,管你的八大家十大家,管你任焕章汪友棠,作品过关就认,作品不过关就靠边,再是名头也不认。也就是在纯作品上来遴选。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都是本位主义,吵吵嚷嚷,个人个看,扯不清楚,但不管这些,总之,所有的作品都要达到精品浅绛的精髓,就是:品位、雅致、意境;其次是件品的甄别。我们可以这么说,在中国所有的瓷器中,浅绛的件品是最复杂的,什么都有,陈设器日用器文房器,应有尽有,而且数量极其庞大。这也是浅绛致命的弱点,眼花缭乱。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割爱。以陈设器和精致的文房为主,其他的只能委屈了。
这样,精精致致选取一百件作品,坚决杜绝滥竽充数,宁缺勿滥。而这些作品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不怕玩浅绛以外的艺术品人士不心跳。
确定基点和梳理脉络非常重要。
歇一下继续!
继续啰嗦!
前面讲了历练和甄别,接下来啰嗦一下发现。
其实浅绛不用我们发现,建国初的景德镇陶瓷史稿里已经很明确浅绛的地位了。浅绛不缺乏任何的考证和赞美之语,也不缺乏她是好东西的基础,八友建国后最早好像也是出现在那个史稿里(没记错的话)。诚如海淡兄所说,我们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无限放大浅绛,一是放大这个彩种,二是放大浅绛的美。谁都在浅绛身上蹭一下,谁都在浅绛身上掘一把,把浅绛挖的满目疮痍。于是乎,研究者有之,考证者有之,这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的同好们也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如果缺乏客观,无限放大,也是非常危险的。
在诸多的研究者中,对浅绛本身的考证者为数不少,正如我们民版,一时间,好像人人都是研究者,人人都是发现者。这对于推动论坛的学术氛围或聚集人气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久而久之,长时间空泛研究或老调重弹总会让人腻味,始终没有抓到要害,一时间都被研究烂了。由于浅绛年代较近(当然比新粉彩要早),兴盛的时间也比较短,几十年吧,以前没人当回事过,是一张白纸,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空间,关键是如何发现和定位。可惜这么好的一张白纸,人人都在上面涂个鸦,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以为土豆碗里掉了块牛肉,一派共产主义来临似的欢腾,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种种对浅绛的热情和浅绛本身的素质,照理是可以挤入主流的,问题就出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浅绛不比新粉彩,在直观感觉上,由于新粉彩的精美,懂与不懂得的人肯定觉得新粉彩漂亮。浅绛讲求的是中国画的意境。就如油画,外行人看逼真漂亮,内行看肌理思想,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看个大概。而中国画则未必了,很多老外不懂,即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明白。意境这个东西是虚无飘渺的,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各自理解,这就麻烦了。就好比我们找对象,漂亮女人一定占有先机的,尽管有的漂亮女人很俗气,但只要漂亮,总会有人去惹的。而味道和意境这个东西是要靠品的,味道再好的女人,如果长的不是那么漂亮,很难一眼就被发现被欣赏从而当个宝。
我以前说过,油画是用眼睛看的,中国画是用心读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精致的官窑是养眼的,浅绛是养心的,而真正的精品浅绛是既养眼又养心的。那么,我们梳理过浅绛的精华吗?没有。我们真的发现浅绛的美了吗,没有。
纵观诸多浅绛的文章,非考即证,枯燥的很。很少有人从意境味道的文化层面上展开讨论。在这里提两个人,一是我们花间初老师,可能是首先提出浅绛是瓷本绘画的人,对于浅绛之味道咏叹的文章以前初老师写过很多,我曾经汇总置过顶。二是我们的青萝兄,对浅绛散发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幽香,在他的小品文章里都有表现,可以说把浅绛的味道写透了,说实在一点,是对浅绛美的感受,说大了就是浅绛文化的发现,我也汇总置过顶,那么长时间总是舍不得放下来,这可能有我自己的偏向在里面,但是,这些小品文章,读来就好比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毫无功利,轻松有趣,味道十足,也好比是读林徽因的蜘丝梅花,品的是意境。
浅绛太缺乏发现了,本身是意境极好的东西,但有几个人真正在宣教这种意境。如果不能发现这种意境并得以传播得以让人真正认可,那么,浅绛的路估计还有很远很远。
歇会儿抽棵烟再继续!
继续唠叨!
纵上所述,总体的意思就是从市场角度分析浅绛将与新粉彩的差距,有价格差距,有认识差距,也有彩种决定的自身优劣因素差距,凡此种种,无法一一细谈。
最后来做一个小结:浅绛的春天。1998年,英国人皮特·卫恩出了一个关于浅绛的小册子,书名就叫《期待春天》。
虽然前面说了一大堆浅绛收藏过程中的弊端和误区,但是,这些年来,对于浅绛的认识,总体说来是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海淡天高们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尊敬,没有大家的努力,就不会有目前有目共睹的氛围。成就是巨大的,这么多人爱,这么多人恨铁不成钢就是一个明证。我是坚定不移地相信,浅绛一定会有春天。
卫恩的《期待春天》出在1998年,大陆梁先生的《中国浅绛彩瓷》出在2000年3月,那么我们权且把兴起浅绛收藏的标志年定在1998年,到如今算来满打满算15年,这15年中,浅绛的步子迈的非常快,不要再急于奔跑,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找找方向,梳理一下,定定神,有好处。
有网友说,从大拍的情况看,浅绛的业绩不好是因为征集的拍品不如人意,这是事实,我也这么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折射出浅绛市场并不成熟这一事实。有市场才会有动力,要知道,国内几家大拍征集能力是非常惊人的,只是他们不重视而已。为什么不重视,没有彻底解决“谁来买”这个实际问题是原因之一。
对于浅绛的功课,已经做的不少了,也应该是比较成熟了。对于浅绛的定位和发展,应该升华一下,关键是观念。实际上,我们几位浅绛收藏的重头大家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不要再停留在考证中,乱七八糟网罗一大堆画师,再逐个把他们美化成名家美化成大师,是一种浮躁的行为。每次看浅绛彩的书,看到那一大堆名字就头痛。浅绛,她就在那里,她的美也在那里,考证不解决问题,展示她的美,传播她的美,感受她的美才是王道。
常常在想,王老的书总是那么朴实,对物件的定性总是那么谦和理性,这是大家风范。黄玄龙的书,总是那么的有味道,文化根源总是挖的那么有条有理,这是古玩商的头脑。
我们的浅绛没有这个条件吗,完全有。什么时候有关于浅绛的论著,能出到黄玄龙那种意境,那么,这个春天就不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清清爽爽呈现给人,这是第一的眼缘,不要邋里邋遢就出去见人。
同时,将浅绛彩瓷器的概念重新定位,获取有别于其他艺术品的能让人折服的身份证,以最直白的视觉为突破口,经梳理后重新展示,让人耳目一新,亮眼后再亮心,彻底突破“行俏市不俏”的怪圈。当然,这些只是一个部分,还后很多的努力需要去努力。
感觉浅绛已经在发力,春天就在眼前,在这当口,需要冷静,更需要反思。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浅绛,这就是浅绛. . . . . .
啰里啰唆乱七八糟说了一大通,既无条理也无无逻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肯定是漏洞百出,只是大概的一个情况,若有不妥之处,请大家谅解。
需要强调的是,我并无在这里说教的意思,只是结合近年来在民版看到的一些现象,自己的一点想法而已。
一直想找个机会说一说,但不敢说。就着大家的讨论一下子迸发出来了,或许是一件好事,或许不是好事。
我们不希望浅绛再热,再热下去的话我们可能皮毛都摸不到了,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我们喜爱的浅绛往高处走。
所谓爱之切,恨也切。
再次向大家表示歉意,因为大家多年的努力是不能容我来抹杀的。
感谢诸多浅绛研究者,感谢所有浅绛同好,感谢民版的所有师友们,感谢大家的不离不弃。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 雅昌艺术网 曙光初照演兵场 应 第一届文人瓷藏友聚会 媒体合作方:古玩元素网 老文新刊 同行转载请署名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配图)!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鉴定与古董买卖 请加微信:shgudong (给我们留言)
全国热线:4000897882
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