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晨光里的今天  ·  谁懂高速陪跑搭子的含金量 ·  7 小时前  
晨光里的今天  ·  谁懂高速陪跑搭子的含金量 ·  7 小时前  
政法频道  ·  寻找心空间 | 不委屈自己正是爱自己的第一步 ·  17 小时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昨天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你已被移出穷人群”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12-11 12:00

正文

作者:触角

来源:心理公开课

ID:yixinligongkaike



关于“贫穷”
我们受到的恐吓不下10000次



中国的年轻人,光是今年,受到贫穷的恐吓就可能不下10000次。


一篇细致描绘北漂生活的《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阅读量高达700万:

在北京,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


十几年奋斗买了一套鸟笼子大小的首套房;


再花十几年奋斗,换一套大一点的二套房,如果发展得快,恭喜你,可以考虑学区房了。


某理财产品的爆文《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

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


世界那么大,

你真的能随便去看看吗?


总能半夜狠心删空购物车,

你知道这种“理性”一文不值。

大热电影《天才枪手》出来后,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又频频上线各大公号头条:

同样是挑战规则,

但穷人并没有赌注。


一场作弊,

对于富人而言只是一个冒险,

而对于穷人,可能是堵上一生。

在这些文字中充满了都市贫穷生活的细节描写,让贫富差距变得立体可感。


这时,你刚好在下班时间,忍受着拥挤好不容易被挤上了地铁后,回到家一个人打开刚泡好的方便面。


拿起手机,看到这些文字。仿佛就看到一面镜子,字字都真实地映射出困窘的你。


结果就是,本来就焦虑的你,又被狠狠地了一下。


要知道,这种焦虑感,比“贫穷”本身,更能伤害一个人。



为什么说大多数人,
只不过是“假性贫穷”?



什么是贫穷?


各种营销号、理财产品、财经信息,甚至你的朋友圈,都在告诉你现代的贫穷是什么。


根据这些描述,若想脱离贫穷,那你至少需要:


一套房、一辆车、大牌的服装和化妆品想买就买,每年至少出国旅游一次,最好不是东南亚.....


大概算了一下,如果是在广州,不包括房子车子首付的话,每年的纯收入应该也得超过10万吧。


而扎心的来了,这是去年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城镇居民平均也就是3万多。


距离10万,还隔了千山万水。


(图片源自网络)


按照这个标准,全国的大部分人,都是穷人,更何况是缺乏时间和经验积累的年轻人!


其实,在当代,对于贫穷,国家有着一个标准——中国贫困标准:家庭人均纯收入少于3000/年。


如果具象化的话,在知乎上可以找到很多真正贫穷的人:


学校组织春游,我向父亲要了十块钱,要了半个小时;


小时候,奶奶明知道奶粉馊了,还喂给我吃,后来我在医院吊针打了一个月,差点死掉;


吃不饱,放学去地里偷红薯被主人抓到,叫了爸妈来,爸爸把我打得那个主人都在劝和.....


与这些真正贫穷的人相比,我们的过早的“贫穷焦虑”显得更像是一个虚幻的泡沫。


然而在这些泡沫中、膨胀的欲望面前,都市的年轻人,被冠上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迷茫的日子。




陷入“假性贫穷”,
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大部分年轻人在脱离了十几年的学校生活,踏入社会之后,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


需要经过大量的磨练,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就像玩王者荣耀一样,英雄前期需要打小兵和野怪,吃经济,升高等级(简称为“发育”),才能让后期的战略得到发挥。


提前到来的焦虑感,往往容易打乱一个人成长的节奏。


在该发育的时候花时间和精力去担心自己会输,最后的结果就是错过发育时间。


有些人甚至会直接上去想打就打,结果只是在真正需要正面攻击的时候不断挫败,最后弃疗。


贫穷也是这样。


如果盲目地陷入焦虑中,而无法耐心做探索,你可能就会……


1   

习得性无助:少年弃疗


习得性无助,大概可以理解为: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做到一件事,索性就不再尝试


这样的状况,容易发生在与他人对比后,急于赶超别人的年轻人身上。


举个例子,一次,华谊总裁王中磊带着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去宠物店。


普通的小孩儿可能只能认得出猫猫狗狗,但这个小孩张口就是蚯蚓、蜥蜴等过了四六级的大人都要卡壳的英文单词,并且和外国人聊天40分钟毫无压力



让网友们既叹服又自叹不如。


而仔细想想,这样的现象似乎挺合理的。


在一般人家的孩子玩着泥巴,被幼儿园老师批评不守规矩时,这些富人小孩已经上着全英教学的幼儿园,玩泥巴成了发挥创意的课程,他们做出来的作品不断地被表扬鼓励......


在他们的幼儿年代,不仅仅是学会了英语,他们的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叹息:可怕的是富二代除了财富之外,能力也远远超过你。


你努力着,偶尔背背单词,却总想起似乎背得再多,也不如人家从小的全英环境好,那又有什么用呢?


你努力了,发现无论怎么做,拿着那一点点工资,似乎永远也无法过上人家那么富裕的生活。


所以你想,算了吧,也没有努力的必要了。


于是你扔掉了英语单词本,也不想如何升职加薪的事情,回到了家,继续过着啃老的日子。


却忘了一个事实:


那些考过专业八级英语的人、那些努力职场上升来获得更好生活的人,很多也都不是富人家的孩子。


2   

归因偏差:阻碍深度思考和学习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归因偏差,指的是当某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可能会在分析原因时,歪曲过分强调某种客观事实


奶茶妹妹的成功,常常被归因为家庭和容貌,却忘了她健美操国家一级运动员,高一便获得全国健美操比赛亚军。


运动给她带来了好的体态,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体力。


除此之外,她在大学期间应对微软实习和节目主持,依旧能兼顾学业,如果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勤奋的付出,如何能做好这一切呢?


(图片源自网络)


,常常被归因为母亲的资源,却忽视了是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idea,然后不断地寻找资源去 ,才能推动这件事情。  


而当我们深陷贫穷的焦虑,看着他人成功,而自己迟迟未达时,种偏差就会悄悄地在你耳边说:他可以是因为他有钱,而我穷,所以我不行。 


这类的归因,好处在于能短时间地缓解我们对自身的攻击,但长时间而言,其实是在毁掉我们的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能看到表面的不可改变的因素,那也意味着我们否定内在的改变的力量。


不去分析人们成功的原因进行学习,最后别说成功了,连将一步步将现状搞好都做不来。


3   

自我设限:苟且偷生


作为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可能以下这些场景并不少见:


当你的同事想出去走走,

请假去旅游了一圈,

你很想去,但查了查机票,

好贵,算了;


当你的朋友每次聚会都穿着好看的衣服,

散发着优雅的气质,

你看了看牌子,想了想自己的工资,

没钱,算了;


当你的上级参加了一个行业峰会,

你很想去,但一看门票,

太夸张了,算了......


这些“算了”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奇怪的心理机制:因为贫穷,所以我没办法享受生活投资自己


但真的是这样么?


大前研一在《箴言录》里面说过一个例子.


在很多人的眼中,游艇是一个奢侈品,似乎只有富人才能玩。


但其实 ,若人们肯花几分钟查询一下价格,就会发现租游艇游玩并不奢侈。中档游艇的售价,甚至比汽车还要便宜。


但很多人往往一看到游艇,觉得肯定是因为有钱才能坐,所以没有去真正地去做了解,也自然失去了体验的机会。



而反观我们的生活:


买不起大牌的衣服,难道所有的好看衣服,都只能是贵的么;


没钱去出国游,周边游就不快乐了么;


参加不了的一个培训,能不能从别的途径获得相似的知识呢……


你可能会说,廉价的东西不好用。


昂贵的东西可能给你的生活+100分,而廉价的东西可能只能+40,当无法支付起昂贵的东西时,你就不给生活加分吗?


有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无法有足够的资源去直接获得更好的东西时,确实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达成相同的效果。


但如果这个效果很重要,那费点努力如何?


最怕的是,一边在贫穷中焦灼,一边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因为穷,不寻找让自己开心的方法,也忽略了人生的可能性


4   

生命意义的窄化---过劳死


除了以上三种“弃疗”的方式外,还有一种态度,相对积极,但过于迫切了。


在网上一搜索“加班猝死”“过劳死”,便能看到这样的新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