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
但不知道程度有这么严重。
▼
所有人都在撒谎:
每天走了多少步数、每周去了几次健身房、买鞋子花了多少钱、有没有读完那本书。去跟喜欢星座的女学生约会时,对星座的信仰度能达到 98%,恨不得掏出星型的心脏以示忠诚,而在填写教授的调查问卷时,对星座的相信程度就骤降到-3%。明明不打算再见还说“下次一起吃饭”,明明是很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却一个劲自称是平权斗士。
有种现象叫「社会期许偏差」,人们顾及面子,即便是参与匿名调查,也会少报自己令人尴尬的行为和想法。出于虚荣和内化的评价标准,习惯性地撒谎。
YouGou Omnibus 的一项调查发现, 四成受访者承认曾在简历上夸大渲染了自己的教育背景和资格认证,35% 曾经虚报自己此前在一份工作上待了多久,30% 可能虚构了自己的经历。因为担心在“个人兴趣爱好”方面显得不够有趣,29% 给自己生编硬造过兴趣爱好。
一项关于马里兰大学学生的调查也显示,不到 2%的受访者称自己毕业时的 GPA 低于 2.5,但实际的比例是 11% 左右。44% 称过去一年里向学校捐赠过,而实际的比例为 28% 左右。
当然,如果你有欺骗自己的倾向,那么你在问卷中恐怕也不会老实。在敏感话题上,调查结果跟实际情况总会有明显的出入,人们没有动机告诉调查者真相。
但当调查环境越私密,人们就会越诚实。
前 Google 数据研究员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利用谷歌数据发现了一些跟人们所言有所不同的事实:
关于性的真相 性,长久以来都是人们趋于说谎的主要领域之一。问卷调查中,只有 25% 的男性和 8% 的女性承认她们会看色情影片,但Google 数据显示,关于 porn 的搜索量比天气的还要多。
关于究竟有多少同性恋,是性行为研究中最难解答的问题之一。有代表性的调查告诉我们该比例在 2% 至 3%。但性倾向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人们趋向于说谎的问题之一。
在 Facebook 上表明性取向的男性中,有约 2.5% 的人喜欢男性。而 Google 上的数据显示,大约 5%的男性在搜索色情内容时,是要找男同性恋的色情内容。至于美国究竟有多少男性是同性恋呢?这种基于男性色情内容的搜索估算似乎颇为合理,即每一百个男性中大约有 5 个是男同性恋。
虽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但我们从这个结果中可以推测出,即便在性观念已经相对开放人们普遍宽容的环境下,仍有很多男性没有出柜、没在 Facebook 和其他社交网站上披露自己的性取向,即便是在“LGBT政治正确”已经成为社交网络舆论主流的情况下。
此外,同妻(与男同性恋结婚的女性)的比例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高出许多。数据显示,妻子在以”我的丈夫是不是…”打头的搜索中,搜索量第二多的是“出轨”,而最多的是“我的丈夫是不是同性恋”,比“出轨”要高出 10%。是“抑郁”搜索量的 10 倍。
谈及性,人们总会有许多秘密,比如做爱的频率。美国人喜欢夸大自己的性生活活跃度。从美国人的反馈来看,他们使用的避孕套数量,要远高于每年实际卖出的数量。在 Google 上,抱怨伴侣不想做爱的数量,达到抱怨伴侣不愿意交谈的 16 倍。抱怨未婚伴侣不想做爱的数量是抱怨对象不回短信的 5.5 倍。
而造成这些性关系的罪魁祸首,却很令人意外,抱怨男友不愿做爱的数量是抱怨女友的两倍之多。且“我的男友不愿意和我做爱”,是对男友的头号抱怨。
当然,这并不一定就能说明男性在性爱方面比女性更克制,他们可能只是更少地在搜索引擎上抱怨。但即便 Google 上的数据不能证明男友避免性爱的概率达到女友的两倍,也足以说明男友躲避性爱,比人们在调查中和日常社交里所透露的要常见得多。
借由 Google 数据我们还能发现人们避免性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性焦虑。男性对性器官的关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他们的担忧程度十分深。
他们在 Google 上搜索性器官方面的问题量,要超过搜索肺、肝脏、脚、耳朵、鼻子、喉咙和大脑方面的问题数量总和。对于服用类固醇的最大担忧不是会不会损害他们的健康,而是会不会导致生殖器缩小。在年纪变大身心会如何变化的相关问题中,搜索最多的是生殖器会不会变小。
而女性对男性生殖器的大小,显然并不怎么在意。女性搜索伴侣生殖器问题的数量是男性搜索自己相关问题的比例大约是 1:170。
男性第二常见的性爱问题是如何延长性交时间。他们对性爱时间的执着,再一次显示出比女性更强的不安感。由于性话题的敏感性,不仅媒体信息普及度不够,双方沟通的匮乏也常引起许多误解。
事实上,女性最常见的担忧并不是男友什么时候高潮,而是他为什么还不高潮。
关于仇恨和偏见的真相 性不是唯一敏感的话题,也不是人们唯一藏在心底的秘密。在“政治正确”早已融入美国人日常的当代,如果有人承认自己根据种族、性取向、宗教信仰来评价别人,会很容易招到各方指责。而在 Google 上,我们能看到一些非常明显的成见,非裔美国人是唯一一个面临“粗鲁”刻板印象的群体,几乎每一个群体都被挂上为“愚蠢”的标签,另外,“邪恶”的刻板印象适用于犹太人、穆斯林和同性恋,而不是黑人、墨西哥人、亚洲人和基督徒。穆斯林是唯一被定型为恐怖分子的群体。
由来已久的美国歧视中,“黑鬼(nigger)”一词每年出现在美国人的 700 万条搜索中,搜“黑鬼笑话”的数量达到“犹太人笑话”、“亚洲佬笑话”、“西班牙佬笑话”、“中国佬笑话”和“男同笑话”搜索量之和的 17 倍。“黑鬼笑话”搜索什么时候最常见呢?任何非裔美国人出现在新闻当中的时候。这种搜索数量最高的时期是,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当时电视机和新闻出现新奥尔良绝望的黑人苦苦求生的画面。这种搜索在奥巴马第一次竞选总统的时候也出现飙涨。
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这种搜索的数量平均上涨 30%。(激励无数人的那句"I have a dream" ,在这些数据面前显得颇为讽刺)
种族歧视的普遍程度让人们不禁怀疑平权现状。一方面,绝大多数美国黑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他们的确在警察局、求职面试和陪审团裁决中有充分的证据。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美国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种族主义者。(这点跟女权的状况相似)政治学家的解释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普遍存在的“内隐偏见”。即美国白人可能是好的,但他们潜意识仍然存在偏见,这影响了他们对待黑人的态度。
不过,还有另一种解释:隐藏的外显种族歧视。搜索“黑鬼笑话”显然不是内隐行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对非裔美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种族主义印象,搜索“黑鬼”的频率会和“偏头痛”、“经济学家”接近。也就是说,种族偏见的敌意依旧普遍存在,只是不那么容易让人看到。
在有 Google 数据之前,我们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这种恶毒敌意的工具。种族主义搜索量最高的地区也更倾向于少付黑人工资。
关于女孩的真相 在美国,对黑人的歧视更多的是白人隐藏起来的外显敌意。对其他群体而言,潜意识的内隐歧视可能会产生更为根本的影响。例如,我们用 Google 搜索到对另一个群体内隐偏见的证据,那个群体就是女孩。你也许会问谁会对女孩心怀偏见呢?——她们的父母。
父母常常因为他们的孩子天赋异禀而幸福不已,这并不奇怪。事实上,在以“我的两岁孩子…”为开头的搜索中,最常见的后续词是“天才”。但“我的儿子是天才吗”要比“我的女儿是天才吗”多 2.5 倍。父母在其他智力相关的短语搜索中也表现出类似的偏爱。
是因为小男孩确实比小女孩表现得更聪明吗?不,幼年时,相比男孩,女孩始终都有更大的词汇量。在美国学校,女孩使用复杂语法的可能性比男孩高出 9%。
但相比“天才”这样的正面词汇,带有如“不如别人”、“愚蠢”却更少针对男孩,更多用在女孩身上。
而父母搜索“我的女儿超重了吗?”的频率约是“我的儿子超重了吗?”的两倍。父母问如何让女儿减肥的搜索,也近乎是问如何让儿子减肥的两倍。而这一偏差也与事实不符,现实中,约 28%的女孩超重,男孩超重的比例则为 35%。
我们能接受真相吗? 我们不能在这些数据面前假装没有黑暗面。它揭示了针对非裔美国人的普遍敌意,总统的宽容演讲可能会给民众对伊斯兰的愤怒火上浇油。数字真相让我们看到在某些方面世界比我们印象中的更糟。
但这种认识会让你明白,你并不孤单,知道并不只有自己做过令人尴尬的事,会让你舒服一些。它提醒我们哪些人在承受着痛苦,哪些不公并没有像表面一样消失。并指导我们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到那些问题的存在,并正视它们。
基于国内更加严格的网络监管,我们能看到的阴暗面真相要比美国更少,我们的确可以在粉饰的太平里侥幸地度过一生,因为在不幸和不公降临的时候,很可能就被隐藏了。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只看红光闪闪的那部分世界,但也应该明白,另一部分真相并没有因为我们不看不知不公布而消失。
(END)
- 题图及动图来自:giphy -
▲
- 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