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匹凸在上市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当做是壳资源,成为资本腾挪的对象。在经过资本玩家鲜言折腾之后,ST匹凸已经成功保壳,并且实现了业绩的增长。只不过这一次,ST匹凸是真的“迷途知返”回归正轨,还只是等待被“壳”的前夜?
6月11日,ST匹凸(SH.600696)公告称,自6月19日起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ST岩石”。对于更名的原因,ST匹凸表示“为摆脱因不当更名对公司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此次ST匹凸更名与公司的业务无关,与公司转型无关,仅仅是为更名而更名。
ST匹凸在A股似乎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公司,其出名的原因并不是业绩和实力,而仅仅因其更名的速度以及“匹凸匹”的名称。发布正式更名的公告之后,今天ST匹凸就收获了一个涨停板,这一幕似乎重演了近一年前的场景。
事实上,2017年7月30日,当时“披星”的*ST匹凸公告称,拟将公司的名称由“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岩石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变更为“岩石股份”,股票代码保持不变。消息一出,*ST匹凸立刻收获了一个涨停板。
而更名获得涨停板,已经是600696的老把戏,2015年依靠更名为“匹凸匹”,收获了6个涨停板。但是令人疑惑的是,一年来公司的简称依然是ST匹凸。那么为何ST匹凸直到现在才开始公告更名呢?
“反省式”更名背后
首先来看一下关于上交所更名的规定。根据《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变更简称需要与主营业务相关;不仅如此,
“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对外投资等方式开展新业务,但相关业务尚未取得营业收入的,公司不得将该业务及其行业相关名称用作证券简称。
上市公司开展新业务已取得营业收入,但相关营业收入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30%的,原则上不得将该业务及其行业相关名称用作证券简称。确有必要使用的,应当充分披露其合理性及必要性,并提示相关风险。”
公告称,ST匹凸将正式更名为“ST岩石”,岩石名称取自子公司深圳岩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据上市公司表示,也是侧面突出了公司的新业务。据了解,从2017年公告要更名之后,上市公司将主营业务改为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业务。
但是深圳岩石作为一家2017年6月刚成立的公司,在公司发布2017年半年报的时候,还未有任何业务,如此并不符合上交所更名的要求。
但是到了2017年年报发布之后,出现了质的转变。
ST匹凸以1.75亿的营业收入和1803.47万元的净利润,扭亏为盈,保壳成功。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来自于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业务,这两项业务合计实现利润876.38万元。
不仅如此,ST匹凸不仅如期公布了2018年一季报的业绩,报告期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67.44%。这似乎给予了ST匹凸一洗前耻的机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保壳成功,ST匹凸至今还未摆脱前实控人鲜言的阴影。
被前实控人带上歧途
ST匹凸除了这个雷人的名字以外,在其上市多年的时间里,还曾拥有过其他名字。
ST匹凸前身为豪盛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上市,作为A股首家“台资概念股”,曾一度入选上证30指数样本股。2000年,公司实控人变更为陈隆基,2001年由于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公司的名称变更为“利嘉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公司的业务也由建筑陶瓷转变为房地产开发经营。
2005年利嘉股份在上海拍得一块多伦路二期1号地块,后来利嘉股份将该地作为公司的名称,2006年利嘉股份更名为“上海多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即将转手多伦股份的陈隆基通过“涉矿”、重组等概念拉抬公司股价,其股价一度达到14元;
12月,陈隆基在多轮减持后,将拥有、控制的东诚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和劲嘉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香港居民李勇鸿,而前述两家公司分别持有多伦投资(香港)有限公司60%和40%的股权,多伦投资持有多伦股份11.74%的4000万股,为第一大股东。
半年之后,2012年5月,李勇鸿与鲜言签署了股权变动转让协议,前者退出多伦股份。鲜言是个资本炒作的老手,对于A股的概念炒作十分熟悉。2015年,多伦股份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匹凸匹”,与 “P2P”概念谐音。彼时正值互联网金融风口,
更改的名字直接带来了6个涨停板,涨幅达77%,股价一度涨至25元。
其疯狂程度一如现在的区块链。
不过有意思是,
这个自称更改主业为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却从未从事过任何此类业务。
不仅如此,还将公司的业绩弄得一团糟,连续两年业绩净利润为负。不仅如此,其前实控人鲜言还通过虚假申报等多种手段,制造投资者积极买入匹凸匹股票的假象,来误导消费者。
尽管最后“资本玩家”鲜言已经被刑拘,同时也被罚款34亿并被判处终身禁止入市。但是仍然留给了ST匹凸一大堆的麻烦。就在今年的5月24日ST匹凸的索赔案刚刚结束审理,有代理的律师表示,“实际对匹凸匹公司提起索赔的投资者非常多,金额也非常大,目前都在等待法院的后续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