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等单位协办的
“数字教育大讲堂”
第5期活动成功举办。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吴砥教授
带来题为“数字素养:数字时代教师必备素养”的主题讲座。活动由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曹培杰副研究员
主持,线上参与人数共计近9000人。精彩内容,一起回顾——
数字经济成为各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新生动能,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另外一方面推动数字产业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纯数字化经济。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将越来越大,人机协同将成为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具备怎么样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工业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强调规模化、标准化人才培养,重在培养服务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
在数字时代,更为强调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思维、协作能力、数字素养等高阶能力培养变得愈发重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由之路。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同时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高质量实现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需要以“保障机制”为支撑,从“物”“人”“数”三方面着手,瞄准“教学”“管理”两大业务应用领域。其中“人”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数字化条件下的“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师是“融合”的关键。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明确表示,未来我国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
2023年2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召开,会上教育部正式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以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
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适当利用数字技术”:
在
宏观
上
是指
选择数字技术时,应理解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及可能风险;
在
中观
上
是指选
择数字技术时,应思考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目标的相关性;
在
微观
上是
指选
择数字技术时,应考虑数字技术与自身知识能力的匹配度。
获取:
使用针对性检索工具与途径,收集并存储所需数字信息和资源。
加工:
基于需求,处理、制作并整合数字信息和资源。
使用:
将
数字信息和资源合理应用于教学、教研中。
管理:
对碎片化数字信息与资源进行合理归类与有序组织。
评价:
应用数字信息和资源时,都应进行分析判断、甄别与评价。
发现:
通过多场域多维度的教育教学数据采集、感知与计算,了解现状、发现不足。
分析:
构建全要素全视角的关联关系,找准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解决:
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教研模式,提质增效,解决重难点问题。
意识:
认识数字化环境里的常见设备,有意愿使用数字化环境开展教学。
能力:
熟练使用数字化环境中的设备,在数字化环境里上课,利用数字化环境上好一节课,基于数字化环境开展研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数字化资源、工具,基于数字化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责任:
承担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责任。
教师数字素养有五个一级维度指标,分别是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社会责任、专业发展。
1.数字化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数字化相关活动在教师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包括数字化认识、数字化意愿以及数字化意志。
2.知识与技能是指教师应了解的常见数字技术知识
,包括常见数字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教师需要对数字技术的基本原理有大概的认识,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即过度崇拜和恐惧排斥。
教师应掌握的数字技术资源应用技能包括数字技术资源的选择策略及使用方法。
3.数字化应用是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包括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以及数字化协同育人。
4.数字社会责任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责任
,包括法治道德规范,以及数字安全保护。
5.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能力
,包括数字化学习与研修以及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
结果评
价:
基于调查问卷、水平测试、实地调研开展评价,特点是对教师有打扰,评价简单高效但过于主观。
过程评价:
是一种数据驱动的评价方法,进行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加工与分析,通过构建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特点是对教师无打扰,评价更全面、客观。
教师评价应当采用结果测评与过程测试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打扰。例如吴砥教授团队进行的宁夏标准化测评,研制了数千道情景化测试题库,连续四年通过智能组卷开展全区统一的、集中式线上测评,每年约7万名校长、教研员和教师参与,覆盖率超99%,教师素养提升工作成效显著,优秀率持续提升。
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教师数字素养进行测评,吴砥教授团队发现当前教师数字素养存在以下特点:
1.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意识和社会责任: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工作的持续推进,教师已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意识和数字社会责任。
2.数字技术的学习、应用与创新有所
不够了解新型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程序,对典型的数字技术资源操作不够熟练;难以结合课堂需要,对数字技术资源进行灵活运用;在技术赋能的专业提升方面,缺乏同行合作与创新引领。
1.环境建设:
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数字校园建设、ICT组织氛围和实施策略对教师数字素养有积极影响。
2.个人作用:
高学历、青年老师具有一定优势,但需要进一步关注非城市和西部学校教师。
3.学生参与:
学生在数字化课堂上的参与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数字化的持续学习与应用。
1.数字教育资源开发能力不强:
主要沿用或模仿他人课程资源、教学案例,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学生学习需求、新的资源开发技术,不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创新。
3.如何安全负责地使用数字技术面临新挑战
,如数据偏见、伦理问题等。
4.教学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少部分教师会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有待提升。
丰富教师数字学习体验,同时提升智能研训时效,以此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生智能化评价应用项目为例,该项目建设国内领先、智能综合的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备、教、学、考、评、管一体化的教学系统和课堂教学智能督导平台,开展智能教育示范应用,如对师范生进行智能化粉笔字考核,指出书写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