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在一种困顿和痛苦之中,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人生关键一刻。
王阳明在顿悟时刻认识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这一基础,就人人可以参悟心学智慧,向人生的更高处迈进。
就在这期间,王阳明又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诫和教导追随他的弟子门生。这四件事,看似普通寻常,但由于是在龙场悟道这个重要时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那很可能就是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阳明举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用现在的话说,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则,人就会是无头苍蝇,人生就会是一团浆糊。
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这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因为我们很多人,正像王阳明所批评的那样。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譬如奋斗于人生目标者与游手好闲的混混。
王阳明的这些话极具说服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圣贤,此后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已,最后的确成为了圣人。王阳明此处也再次重申: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王阳明认为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这才是王阳明所强调的立志的完整内涵。
学习先要端正态度,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
王阳明说,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有资格追随于他,才有资格接受心学的启发和洗礼。这其实已经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适用于勤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阳明又延伸道: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明明肚子里没料,却要装得很博学很深刻,喜欢炫耀自己,爱用大话迷惑别人,还忌恨别人的长处,说到底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即使他装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招来的也只会是别人的厌恶和鄙弃。
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无德无才无能,所以勤奋学习、喜欢请教别人,并坚定地实行自己所学到的;也能够常常称赞别人的长处,并因自己的过失而自责;他们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短处,所以努力学习、修正和弥补。这种人,则即使表现得再谦下,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崇尚。
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这两种人,尤其是第一种,而且恐怕很难绝种。所以阳明先生的话,依然需要被深深铭记,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传之后世。
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说,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他又指出人应当经常反省两个问题:平常自己有没有不知耻、不诚信、不道义的言语行为?有没有对父母不孝顺,对他人不友爱,而与奸猾、狡诈、苟且和刻薄沾了边?这两点,一个关系为人,一个关系处世。王阳明说,有这些不良行为的人,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没有朋友和老师的规劝约束;说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没有教养。
王阳明又特别强调了一点——积极改过是应该的,但注意不能因为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因为,这样还哪有信心、心劲儿和功夫去改过?所以既要树立起态度,还要摆正好心态。如此坚持不懈地改下去,就总有一天能够尽除自己的恶习。
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对于与朋友相处,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王阳明说,就是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要做到态度尽可能地婉转曲折,因为只有这样朋友才更容易接受、进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改正,对自己则就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如果不这样,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先揭发他的过失,并进行斥责,让本就心怀愧疚的朋友更加无地自容,那么就只会激怒他,他就不仅不会反省和改正,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厉,并对你产生怨恨,那这朋友就没得做了。王阳明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
王阳明的这些话,已经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说话之道。归结起来,就是不论对朋友、长辈、师长、领导还是他人,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虽然坦言但不至于恶言冒犯,不因为避讳而不说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实实在在地有益于别人,有益于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是修养的体现,也是说话的智慧。
王阳明这番话,明显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综上:
纵观王阳明顿悟时刻明白的这几件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谓基础,立志可谓起步与方向,勤学推展开来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改过是修养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责善推而广之完全是说话之道,已经把人生的几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同时,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观念,也已经蕴含其中。所以我们才说这是心学精华、人生要旨,铭记、领悟并践行,人生必无所忧、无所失。
修炼包容外界、掌控自己的能力
你生活得充实愉快吗?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人心浮躁,众声喧哗,很多人不是跟风,就是吐槽。常常是外界的一件小事儿、一种现象,就能够投射、唤醒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和负能量。足以见得,不够坚定的内心是多么容易稍有风吹草动,便是风声鹤唳四面楚歌。
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耳不自得焉。
意思是,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身居高位还是低谷,一个君子都应该始终保持一致,自足快乐。
心不随境转,而让境随心转,宁静于内,无敌于外——这其实是一种需要不断修炼的心功,一种真正强大的包容外界、掌控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心学有个简明精要、易于传播的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话简单理解就是心怀一把尺子一种信仰:从此以后,你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按照自己所知道的最大化的真、善、美,去规范言行举止,去指导做人做事。
打通知与未知、知与行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往往不是穿越知与未知的距离,而是真正打通知与行之间的距离。
比如,自然之霾是人心之霾的外在投射。环境问题,人人有责。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一边吐槽雾霾天,一边却在买买买地剁手消费,遇到环境污染问题在躲躲躲地沉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丝毫意识不到这是自私怯懦、于私于公都没有担当负责的推脱行为?
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谈起心学来能呱呱背诵金句,谈起理论来都是套路。却在心里疑惑嘀咕:我为啥要像个苦行僧一样苦苦修行呢?为啥要追求光明呢,一起在黑暗里同流合污呗,反正明明有人那么渣还是小日子美美的照样过得嗨。
也所以,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尽管也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指导不了也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人生有梦如花不觉寒
为什么要追求真善美,在行动实践中坚持修行呢?因为不修不知道,修了知奇妙。对此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用“岩中花树”做了精彩的比喻论述:
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是愿意从未见到那明艳照人的一树繁花,一直浑浑噩噩、两眼扑黑呢,还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一睹其芳容,从此心明眼亮,自己的小宇宙元气满满、亮亮堂堂呢?
王阳明走过了能文善武、砥砺心性、成就事业、修行不辍的一生,最终离世时给身边的弟子家人只微笑着留下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人生有梦不觉寒。此心光明万物生。自觉功德圆满的一生,足以欣慰地告别,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有什么必要多说呢?
修得此心光明万物生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现实意义便是——每个人都应该唤醒自己内心沉睡中的被遮蔽的光亮,都可以也都应该自力更生地去做一个或许平凡但不失尊严的内心强大的普通人。
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需要进步,需要超越,自己奋力每天创造新的自我,走出自我一己孔见的促狭与偏执,走出所见所闻附加给你的井蛙之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扩容自己的格局,更新自己的版本,才能感觉到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每天都会拥抱一个新生的成长中的自我。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漫漫征途中,拨云散雾,还得先点亮自己的一盏心灯来照亮脚下的旅程,还得靠自己坚实过硬的心功来践行。即使有一天世界变成了荒漠,你也要在心中稳稳站立阳明先生的那一株岩中花树。
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到外界去寻找,而应该往自己的内心寻找。惟有把握了内在,才可能获得外在的成功。
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巨大的实现潜能,所谓“人人可以为尧舜”“佛在心头莫远求”等等。
德山和尚是龙潭禅师的弟子。一天晚上,德山侍立在师父身边。龙潭禅师说:“夜深了,你回去吧!”
德山向师父道了晚安,然后走出去,但很快又回来了,说道:“外面太暗了。”
龙潭禅师便点了蜡烛递给他。德山伸手刚要拿时,龙潭禅师却又一口气将其吹灭。
德山当下大悟,明白师父点化自己:关键是要寻找自己内在的光明,把自己照亮,照亮了自己也就照亮了别人。
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内心的光明足以穿越尘世的黑暗和寒冷,带来自由与安适,又何必多言!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这个字在金文中,是由上面的“之”和下面的“心”构成,本义是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东西、目标。
立志就是确立人生目标,为自己的生命建立起一个坐标体系的原点,使我们不至于在生命道路中迷失方向。
古人所谓“安身立命”,是要我们主动地、自觉地建立起自己身命得以安立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我们才成为一个有“根基”的人,人生才可能实现其全部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讲“立志”,就是要建立自我安身立命的根基,建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基础。
王阳明说:“立志贵专一。”又说:“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
你能够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够实现的也实现不了。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东西,都是自己播下的种子。人生是由自己创造的,改变我们命运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内心。
内心的愿望和渴望就原样地形成了现实中的人生。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时,首先应该想想自己要这样做或那样做,并愿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强烈,甚至粉身碎骨的热情,这是最为重要的。
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一般读书人的坐而论道,而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在跌宕的人生中悟到的真理,所以王阳明“心学”是重践履(实践)的学问。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他对王阳明说:“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我们也有这种感觉,事不关己,还能清醒,而关己则乱;事前谋划有很多想法,事情临到头上却无应变之才……
王阳明回答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简单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事上磨练,到底练的是什么?由于“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所以我们去事物上练的最终目的就是练心!正如磨刀,目的是让刀锋利,而不是让磨刀石锋利。
王阳明后来讲“知行合一”,“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更是把修心与做事、内圣与外王、出世与入世打成一片!
来源
:
明代大儒王阳明、阳明文化书院
,
文字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版权声明
图片文字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投稿信箱:
商务合作、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