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能再等了。
在宇树科技以春晚机器人扭秧歌引爆全网、特斯拉
Optimus
量产进入倒计时、机器人
ETF
三个月规模突破百亿的行业狂潮中,
一场由
70
后女科学家带队的赴港
IPO
进程,正悄然加速。
近日,港交所官网更新了一则动态。
由阿里、腾讯、联想、携程等巨头轮番押注,估值
40.8
亿的酒店机器人龙头
——
云迹科技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中信证券和建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拟通过
18C
特专科技公司规则主板挂牌上市,
剑指“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图源:港交所官网
这已是该公司第二次征战
IPO
,早在
2022
年
2
月,云迹科技便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却在
2025
年
3
月突然终止协议,转而投向港股怀抱。
这一选择并非偶然,港交所
18C
新规允许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
而云迹科技过去三年累计亏损
8.15
亿元的财务表现,显然更契合港股这一“宽容”机制。
这意味着,
即便亏损,只要故事够“精彩”,资本仍愿买单。
时隔三年转战港股,云迹科技急于
IPO
背后,实则源于多重压力共振。
三年累计亏损
8.15
亿元,让现金流捉襟见肘,迫使资本补血;
同时其收入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酒店场景,占比高达
83%
,
面临行业天花板;
叠加阿里、腾讯等
32
家股东,急需上市通道退出,
而彼时恰逢
港股
18C
规则放宽,刚好为其提供便利,
多方压力共同推动共同推动了这场
“以规模换时间”
的资本博弈。
若
IPO
成功,云迹科技或能借势扩大全球
3.6
万台机器人的服务网络,但若多元化场景落地不及预期,高估值与持续亏损的矛盾或将加剧。
站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云迹科技这家公司的故事充满矛盾,
它既是全球酒店机器人市占率
9%
的隐形冠军,又是
83%
收入依赖单一场景的“偏科生”。
成立
11
年,融资
8
轮、估值
40.8
亿,却仍陷三年累计亏损
8.15
亿的泥潭。
尽管云迹科技连年亏损,但阿里、腾讯、携程等资本巨头仍
持续加码“抱团”押注,
甚至成为第六家以港股
18C
特专科技章节递表的企业。
这看似矛盾的逻辑背后,答案或许藏在机器人背后的“入口价值”。
更深层的押注逻辑,在于行业爆发期的前瞻性布局。
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3
年的
30
亿元激增至
2028
年的
97
亿元,而云迹科技凭借
43.5%
的毛利率和
AI
系统业务
45.5%
的年增速,
试图从“卖硬件”转向“卖服务”。这种“硬件铺量、软件盈利”的模式,恰好是互联网巨头最擅长的生态打法。
当然了,资本赌的可不仅是机器人送毛巾的当下效率,更是支涛团队用
389
项发明专利和全球
3.6
万台在线设备构建起的
“
想象空间
”
。
酒店场景看似狭窄,实则是验证服务机器人商业化的最佳“试验场”。
年累计配送
5
亿次的高频场景,酒店人力成本激增带来的刚需,以及覆盖
3
万家酒店的特性,
足以让阿里、腾讯、携程等巨头争夺线下“流量入口”,
完善本地生活服务闭环。
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生意。对阿里而言,云迹的机器人能延伸饿了么“最后一米”的触达能力,甚至通过酒店场景
渗透高频消费用户
;
腾讯则看中智慧酒店生态的构建机会,将微信支付、小程序嵌入机器人交互界面,打造
线下流量新入口
;
携程则更直接,通过机器人提升用户体验,巩固其在酒旅产业链的
话语权
。
尽管短期亏损在所难免,但云迹科技在
329
个中国地级行政区的全覆盖
和
26
项行业标准制定的技术壁垒,已为其构筑了难以复制的规模“护城河”,
而资本所看中的,正是这种先发优势,在未来行业洗牌过程中所蕴含的“变现”潜力。
在服务机器人这个“慢生意”里,技术壁垒的厚度决定商业化的天花板。
短期亏损并不可怕,只要技术迭代速度跑赢市场变化,场景扩张节奏匹配资本预期,“烧钱”也能烧出独角兽的未来。
这场
IPO
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可能诞生“全球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更在于其灵魂人物——支涛。
她的创业故事,堪称
“理工女”
的逆袭传奇。作为机器人领域少有的女性创始人,支涛凭借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的学历背景,以及在传感器巨头企业担任
CEO
积累的十余年行业经验,毅然在
2014
年投身创业浪潮。
她在创立云迹之初,便精准聚焦
“酒店场景”用工难题,
一头扎进商用机器人研发领域。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
云迹科技成立当年,就拿下科大讯飞的天使轮融资,
为首款“润”系列机器人的研发注入了关键动力。
2015
年
A
轮融资完成后,云迹科技商业化步伐全面提速。
高层在中关村视察时,对云迹机器人的驻足关注,成为了公司破圈的起点。
2017
年,
A+
轮融资和
A+
轮战略融资相继引入
腾讯投资
、
海航资本
、
科大讯飞
及
澜亭资本
等强大阵容,标志着
互联网巨头首次入局。
此后,联想、携程等战略投资者在
2019
年
B
轮融资中纷纷入局。
2021
年
C
轮
2.645
亿元融资,
更是吸引了启明创投等知名机构,公司估值飙升至
22.89
亿元。
然而最震撼的还在后面,
2021
年末
D
轮融资,
阿里巴巴联合河南科投等机构豪掷
5.8
亿元
,
直接将公司
估值推至
40.8
亿元,一举刷新服务机器人领域单轮融资纪录
。
作为技术出身的掌舵者,支涛对研发的执着近乎偏执。在她的主导下,云迹科技研发投入常年占营收的
40%
以上,
2022
年研发开支高达
6776
万元。凭借这种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公司累计拿下
979
项专利,参与制定
26
项行业标准
,
在导航算法、多机协作等核心技术领域筑起坚固的“护城河”。
正是这道“技术护城河”,让科大讯飞在天使轮、腾讯在
A
轮、阿里在
D
轮持续加码。
如今,站在港交所门口的支涛,正以科学家的冷静和创业者的果敢,在资本的热切期待与残酷的商业现实之间,稳稳地寻找着平衡。
尽管优势显著,但深入剖析后,不难发现其背后潜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财务状况来看,云迹科技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
8
亿元,
2024
年营收
2.45
亿元却净亏
1.8
亿元,
盈利难题如影随形,成为其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高昂的硬件成本,又不断侵蚀利润,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尽管
AI
数字化系统业务增长迅猛,以
45.5%
的年增速成为新增长点,但机器人及功能套件仍占收入大头,高昂的研发、制造与维护成本,
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更糟糕的是,云迹科技对
酒店场景的深度依赖贡献了超
80%
收入,
2023
年甚至高达
95.1%
,
2024
年因拓展医疗等领域才有所下降。
这种“孤注一掷”的策略,让公司业绩与酒店业兴衰深度绑定。
一旦酒店业遇冷或资本退潮,后果不堪设想。
而人形机器人成本下探、功能升级,更是让送餐机器人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在外部竞争方面,服务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新玩家不断涌入,各有优势。云迹科技虽在国内以
12.2%
市占率领先,但竞争对手擎朗科技等也在筹备上市。
一旦行业收缩或对手低价抢市,市场将迅速从“蓝海”沦为“红海”。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耐心也在消磨。自
2021
年
D
轮融资后,云迹科技再无新资金注入。早期投资者
如沸点资本、启明创投等已等待十年之久,腾讯、阿里两大巨头也因未实现盈利陷入被动局面,急需退出通道。
而创始人支涛团队
IPO
前的连续减持,与行业惯例背道而驰
,
2022
年科创板
IPO
折戟后转战港股,更引发外界猜想。
早期投资者海航创投的清仓退出
,
更是敲响警钟。
2024
年底仅剩的
1.06
亿元现金流,让上市成为“续命”的关键。
港股
18C
新规虽为未盈利企业开绿灯,
但若商业化破局不及预期,资本耐心将迅速耗尽。
当投资者开始审视这份“增收不增利
”
”的招股书时,云迹科技的港股征程,已沦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资本游戏。
当行业“价格战”迫使机器人均价下探至万元区间,云迹科技引以为傲的技术,能否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闭环,或许才是这场资本盛宴能否持续的关键谜题。
而它所要应对的,又何尝不是服务机器人行业集体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