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婉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杂志”(id:china-newsweek)
一位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同事做好了3天不出门的准备,囤了6桶泡面,两斤西红柿、三斤香蕉、两斤桃子、两斤荔枝……
网友@五花的妈 发微博说,同事小区里有位车主担心冰雹把车砸坏,在前后车窗玻璃、驾驶员车窗、天窗上分别“贴”上将近20厘米厚的泡沫,然后用细绳交叉捆绑固定。
这一天,是6月21日。
6月2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京津冀等地将在未来3日迎来大到暴雨,
照预报的情势看,情况不容乐观,暴雨一触即发。
有的是在认真做防雨工作,比如提前网购2把应对暴雨的大号直柄雨伞;不少媒体总结了“暴雨中行车注意和技巧”;@首都网警给出了“史上最全”汛情预警信息和热线电话,其中还包括“井盖保修服务热线”。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称想趁着大雨谋划一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有的网友开玩笑说原本计划约喜欢的人出去喝酒,接雨势在外留宿,顺势生扑……或是闲着没事,在家打孩子玩。
总之,这场所谓“六年来最大暴雨”激起了大部分帝都人民各自心中的小期待。
对暴雨,北京可是心有余悸。
北
京最早被暴雨搞得全城瘫痪的,应该是2004年7月10日的一场暴雨,北京几乎全城交通瘫痪,虽是周末,平均堵车时间超过5小时。雨水灌进了地铁站,阻塞
了地下通道,淹掉了地下商场,还让那天倒卖《十面埋伏》首映式门票的票贩子赔了血本。10多座立交桥下的积水超过两米,小汽车被没顶、公共汽车一半泡在水
里、交警在齐腰深的水里指挥交通……那场景,让人觉得恍然进入了科幻片中的世界末日。
虽
说是10多年来少有的高强度短时降水,可从100多年的北京日降水资料看,2004年的那场雨仍属于一般性的大暴雨过程。一小时内的降水强度约为
40~50毫米,此种情况在历史上常有发生,与北京城区一小时降水126.4毫米的极值(1959年7月31日,海淀五塔寺)相比,还相差甚远。
另
一次,则是让大家印象深刻的2012年“7·21”特大暴雨。这是一次货真价真的大暴雨,暴雨持续16小时,偌大的北京转眼变成“水城”,事后,气象部门
的描述是“61年一遇”强降雨。据北京气象局监测,北京主城区平均降雨量多达170毫米多,据北京官方公布数据,在这次特大暴雨中,全市共有37人死
亡,7人失踪,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2.4万人受灾。
这次提前预报的强降雨,会是这样吗?
北京市气象台从6月19日开始连续发布预报。6月19日的预报是这样的,“北京19、20日迎来今年入汛后最强降雨,市气象部门预警连升两级,目前全城处于暴雨橙色预警中。”
6月20日,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消息:京津冀地区将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然而,在随后的网络和手机移动端的传播中,这次之前气象部门形容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在不知不觉中升了格,演变为“六年最大冷涡暴雨”。
据《中国新闻周刊》追索,最早将此次暴雨与
7·21
联系起来的,是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6月20日的一篇分析文章,文中指出,与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对比,两次强降雨过程共同点为:过程雨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
文章还将两次降雨的差异性做成了表格:
而“六年来最大冷涡暴雨”的
字样,最早出现
在6月21日午夜的一则央视新闻的字幕中。
之所以强调是出现在“字幕”中,是因为在这条消息的口播内容中,从头至尾,都没有“6年来最大”的信息。
随后,“六年来最大冷涡暴雨”迅速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各个信息平台中传播开来。
根据公众号所属地域的不同,各微信公众号纷纷在新闻标题中加上“XX地”的字样,也有根据所属行业的不同,加上“保险”等职业特色的。
当然,为了吸引读者关注,几乎所有的标题制作中,都以让人产生“紧迫”“大事不好”的感觉为先。
而一些带有官方色彩的新媒体平台的加入,使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变得更为真实可信了。
下面这些,估计每个人都读过一些……
从受众角度分析,当大家看到“六年来最大冷涡暴雨”时,由于对“冷涡”一词缺乏专业知识,多数人会自动将其忽略,再加上与721的联系,整条信息在脑海中的印象很容易变形成为:六年来最大暴雨。
百度搜索指数也明显可见,这一轮传播在21日午夜后迅速升高。
之后,那条最终被钉上“谣言”的消息出来了。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如果从网络到你的工作单位都这样郑重提醒你,多数人都会选择“信其有”吧。
如果说,北京人已经普遍不记得2004年的水漫京城、2005年的暴雪围城,但“721”仅发生在四年之前,许多人的车被淹,亲友被困、甚至遇难,京城变水城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绝不可能再掉以轻心。
暴雨,成了北京人的心头之痛。
这一次,如果打好了应对“冷涡暴雨”的这一仗,可不就是一个报仇雪恨、一洗前耻的好机会吗?
为了能提前打好这一仗,北京市可谓做好了充足准备。6月19日,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向各级防汛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做好6月21日至24日强降雨应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水利工程洪水调度工作的通知》,市委书记蔡奇和代理市长陈吉宁分别做出了指示。
6月20日12时至13时,北京市水文总站连续发布三个洪水预警,这也是北京首次发布洪水预警。这3个洪水预警分别是:通惠河乐家花园的蓝色预警;清河羊坊闸的黄色预警;凉水河张家湾的黄色预警。
北京市防汛指挥部于21日17时30分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根据要求,北京市旅游委启动旅游防讯应急响应,北京市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境内共58个景区(点)临时关闭,北京
住房部门开始强化在建工地,特别是涉河工地、基坑的防护监管,防止倒灌。
排水运营单位检查、巡查排水管线、泵站设施;河道和水库管理单位提前控制河道、水库水位。
北京公交地铁也开始提前部署各项防汛应急保障措施,据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全市862条常规公交线路的4000余名工作人员将全天候布控在线路途经的主要积水点周边,现场指挥疏导途经公交车辆。
手机用户也收到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提示短信:市防汛办提示:21日夜间到24日本市将有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建议各单位错峰上下班,中小学自行做好教学安排,并请广大市民尽量选乘公共交通,自驾车避开早晚高峰,注意安全。
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准备“8路视频,直击北京大雨”。
整个北京城,万事俱备,只待暴雨。
但北京人此时的心态,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害怕、紧张,慢慢变成了有点盼着雨快点来,既然横竖躲不过,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但也有几个清醒冷静的网友,直言这或许就是2005年台风“麦莎”来前的北京全程戒备、最后却未等到雨的闹剧翻版。
6月21日中午,中央气象台发布了第一条辟谣信息。
随后,各家媒体纷纷转发:这一次的大到暴雨,并不会超过721。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6月21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台又正式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再次强调21日后半夜至23日,本市将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时雨强较大,小时降雨量可达50毫米以上,并伴有雷电、短时大风或冰雹,请注意防范。
各路信息夹杂,人们已经有些凌乱了。
然而,雨,终于还是开始下了。
6月21日18时,北京北部的顺义、昌平出现了雨滴。
18时55分,海淀北部狂风暴雨。
然而,多数地区的市民左等右等,发现自己没被雨淋到、没被风吹到,也没被冰雹砸到。
根
据气象部门6月21日晚上通报的整体情况:6月21日12时至22时,北京延庆、怀柔、昌平、顺义、海淀、大兴和房山、通州以及城区等地出现雷阵雨,雨量
以小雨为主,海淀和昌平交界处、房山和大兴交界处等地出现中雨,局地大雨,最大降雨出现在大兴榆垡39.2毫米;中南部地区伴有6-7级瞬时大风;昌平小
汤山、海淀上地出现小冰雹;其他地区无降雨。
一边在辟谣,一边是预警,另一边的雨势又与公众预期形成反差,于是,一场暴雨的舆论传播开始从令人惊惧、做好准备,变成了调侃对象。
大家都快把气象部门问急了。@天气预报 回应说:我已做好了继续被大家怼的心理准备。
@中国气象 则表示极不理解:
最后,它干脆自己把这问题置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