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早已不是政府和高校的独有能力,互联网巨头企业陆续开始通过设立科研机构,来构筑自己在技术方面的护城河。近日,阿里集团与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一起联合成立了之江实验室,成为行业中最新的一例。
不少人小时候立志要当的科学家,大都是身着白大褂,摆弄着一堆试管和烧瓶的形象,工作的地方不是高校,就是研究原子弹之类的政府部门。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各国政府都是科研事业最大的投入者之一。
9月6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格局悄然生变。阿里巴巴与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作为共同发起人,在杭州成立了之江实验室。按照规划,之江实验室将在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技术等五大方向,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
在最以市场为核心导向的中国,也开始出现了大规模涉足基础科学研究的企业。显然,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科研事业发展的最新篇章。我们头脑中传统的“科学家”形象,也是时候更新了。
1
科技互联网企业的科研需求更加迫切
有别于传统产业,科技互联网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科研成果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产业化,技术成果可以迅速形成产品,企业快速成长,并让行业内的企业有机会在技术的升级、网络渠道的拓宽下,迎来利润的提升。
1984年12月,斯坦福的一对教师夫妇列昂纳德·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桑德拉·勒纳(Sandy Lerner)在旧金山创立了思科公司,生产可以将不同品种、品牌电脑连接起来的路由器产品,仅5年之后,思科成功上市,并在2000年一度以5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
从学校到企业,再到纳斯达克,思科演绎了从基础科学,到优化研发形成产品,再到创办企业、资本介入,最终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大企业的全过程,前后不过16年。
2014年,4G网络商用化提速,wifi网络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无线的网络空间和更大的网络带宽,支撑着智能终端硬件形成大爆发。以前买东西需要在营业时间到商场,后来要坐到电脑桌面前,如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到天猫和淘宝,随意选购任何商品,可以在任意地方打开手机玩两把游戏。对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市场容量极大的扩容。
网络基础设施的进步,带来了互联网企业业绩的快速增长。这些发展多年,体量巨大,市值数以万亿计的大型企业,竟然能够像成长型企业一样,实现营业收入以超过三成的速度增长。
这种在巨大体量基础之上的飞速扩张,是传统的商业模式所完全不能支撑的。但技术的进步,让互联网巨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可能。
凯文·凯利在其大部头巨著《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与不断增熵、让自然万物都从有序走到无序的宇宙相比,生命是一种“负熵”,其存在就必然会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适应,甚至改变生存环境,以不断生存繁衍。
科学研究的成果产业化造就了科技互联网企业,可以被视为一种增熵。那么由人类组成的科技企业,也必然会反过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科学研究产生反作用,以让自身获得更大的生存能力与生存空间。
即便是传统产业的各类企业,也有不少力图推动行业内科研发展的,而对于科技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有更多的理由,去开展大量科学研究工作。
2
从应用技术到基础科研的进阶之路
对于任何科研事业来说,切实需求和财力支撑,都缺一不可。
如前面所说的,技术类科研水平的提升,可以给科技互联网企业带来足够大的市场扩容,移动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质变,已经让巨头企业清晰的看到技术进步对于企业发展莫大的作用。另外,这些企业也有足够强大的盈利能力,来支撑所耗不菲的科研支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技企业进行科研投入,在某些领域(特别是能够进行商业化变现的部分),会比政府进行科研投入更有效率。
迄今为止,科研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都是政府占主导地位。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埃隆·马斯克所领导的SpaceX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功的取得了包括运载火箭回收在内的诸多突破,都是NASA多年来一直没能攻克的难题。而火箭回收技术,正是人类扩展太空“殖民”,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可以极大的降低物资运载成本。
而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虽然也存在科研实力很强大的企业,但对于大多数来说,相比科研院校来说仍是差距太大。
政府+高校的科研能力雄厚但效率稍低,企业科研更有效率但人才、实力有所欠缺。那么,如果双方能够深度合作,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微软研究院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具盛名的企业开设研究院,被认为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重要领域起到了开创性的重要意义。仅仅在其亚洲研究院,就有涉及图形图像、人工智能、新媒体、软件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与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大量高校进行深度合作。
和国际科技巨头一样,国内企业也迫切的需要与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来扩充自己的科研能力。阿里联合成立的之江实验室,将企业级的科研进一步深化为基础科学的研究,向科研链条的上游进行延伸。根据规划,这个将现实推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合。
马云曾经评价自己说,李彦宏懂技术,马化腾学技术,只有马云什么都不学。但正是因为不懂技术,阿里巴巴的技术却是最好的。因为不懂,所以对技术足够尊重。如今,他对自己的这个评价进一步验证了:阿里巴巴正在从一个不懂技术的公司,蜕变为全球范围内最重视科研技术的企业。
最终,阿里也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并通过他们的技术能力,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好,也让中国的基础技术研究更完善,更高效。
企业求报道、约采访、内容合作,请加微信:gaigaiorsky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商界APP,悦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