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绪榜
(
1933
年
1
月
10
日
—2024
年
8
月
16
日)
,出生于湖南临澧,计算机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
沈绪榜于
1957
年从
北京大学
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作
,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
;
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24
年
8
月
16
日凌晨
1
时
43
分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
92
岁
。
沈绪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计算机设计专家,中国芯片计算机的开拓者和倡导者,
主要从事嵌入式计算机及芯片设计
。
20
世纪
50
年代末参加
“
两弹一星
”
专用微计算机研制,先后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箭载计算机,提出了多重积分误差校正新方法、箭载增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火箭控制系统计算机测试方法,取得突破性技术创新。此后
50
多年中,他始终坚持走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国产化芯片计算机道路,为实现自主可控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央视新闻)
2024
年
8
月
20
日上午,沈绪榜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沈绪榜同志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哀悼,向亲属表示慰问。
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敬献花圈。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中国科学院、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计算机学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航天科技集团所属有关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及院属各单位通过敬献花圈、发来唁电等方式进行悼念。
发来唁电或敬献花圈的还有: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领导,航天系统老领导、两院院士及沈绪榜院士生前友好、同事、学生等。
上午
9
时,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西安市委组织部、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半导体行业协会、陕西省计算机学会、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有关领导,有关院士、专家,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及院属相关单位领导、退休老领导,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全体所领导,沈绪榜院士生前友好、同事及学生等于哀乐声中肃穆前行,在沈绪榜同志遗体前三鞠躬,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沈绪榜同志生平
沈绪榜同志
1933
年
1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临澧县,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
年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
1956
年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7
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从事通用电子管与晶体管计算机设计研究。
1965
年调入中国科学院
156
工程处(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前身)工作,先后担任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骊山微电子公司副经理、副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和主持微计算机及其芯片科研工作。
1973
年、
1977
年连续当选党的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6
年
8
月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2
年被聘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沈绪榜同志于
1997
年
10
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
次、三等奖
3
次,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次。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2016
年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
沈绪榜同志自
“
两弹一星
”
嵌入式计算机研制开始,
59
年来,矢志不渝地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中国芯片计算机技术,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沈绪榜同志是中国嵌入式计算机与处理器芯片设计技术的奠基者。
156
工程处成立之初,沈绪榜担任设计组组长,负责火箭专用计算机的总体方案与电路逻辑设计等工作。在从
“
灯火辉煌
156”
到
“
战天斗地
324”
的艰苦创业中,面对当时国内微电子技术水平刚刚起步、模样机体积太大的现状,沈绪榜带领技术人员顽强攻关,解决了国产嵌入式计算机由体系结构到电路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于
1966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微计算机,即
“156
计算机
”
,奠定了我国箭载计算机的基础,作为国防科技界的一份厚礼献给共和国
17
周年华诞。
60
年代后期,提出多重积分误差校正新方法,研制出
PMOS
中规模集成电路,成功解决了箭载计算机小型化难题。
1971
年
9
月
10
日,独创的增量式制导计算机参加我国远程运载火箭首飞试验一举成功,受到了周总理的表扬。
1971
年,首次提出利用箭载计算机测试控制系统的方案得到了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的认可,开创了我国箭载系统用数字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的先河。沈绪榜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至今仍是中国航天计算机和集成电路开发研制的重要基础,后续
“
长征
”
系列运载火箭均大量继承并持续发展,对我国航天工程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1966
年我国第一台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微计算机
▲ 1971
年我国第一台
PMOS
集成电路计算机
沈绪榜同志是中国计算机与芯片设计技术结合发展的开创者。
20
世纪
70
年代,沈绪榜在芯片设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上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更为关注处理器芯片的设计,提出了国产化
16
位微计算机及处理器芯片研制的设想,并于
1977
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基于自主设计芯片的
16
位专用微计算机,比国际上
16
位微计算机的问世早了
2
年。该项成果实现了从指令集到处理器芯片到整机的完整设计,成为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的首创之举和里程碑。在沈绪榜的引领下,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塑造了
“
整机与电路相结合
”
的独特优势,形成了电路支撑整机、整机带动电路的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我国航天电子系统微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低成本的良性发展。
▲ 1977
年我国第一台
16
位专用微计算机
沈绪榜同志是中国芯片计算机自主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20
世纪
80
年代,面对国外集成电路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沈绪榜坚定走自主创新研发芯片计算机道路不动摇。他认为,芯片技术进步使计算机设计者不能停留在逻辑层面上,而应当是指令集体系结构、系统体系结构、逻辑与电路版图的全融合设计。他完成了
16
位阵列乘法器、
16
位阵列乘法累加器等数字信号处理核心电路的研制,提出了指令集体系结构设计的新理念,开辟了
D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