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读城事
和城市有关的数据运用与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秩序崩坏和切换 ·  昨天  
猫笔刀  ·  又看见马云了 ·  2 天前  
视觉志  ·  哪吒的“黑历史” ·  2 天前  
中产先生  ·  最近大家都在问,经济真的好了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读城事

30+大龄转行月薪翻三倍,Top2学姐现身说法 !

数读城事  · 公众号  ·  · 2024-12-26 17:30

正文

作者:Edison


我和Heather认识大概有几年了,我们都属于 90 -95。我是从新疆一个普普通的高中考到武汉一个普普通的本科,后面花了很低成本的价格跑去欧洲低成本院校米兰理工刷了一个建筑硕士,毕业后运气好去香港工作了几年,22 年回来后就从地产建筑行业转行了。

Heather应该就是从小别人家的孩子,考上 985/211 之后,又考上了 Top2 的研究生,然后又去英国G5读了一个二硕,回来后从地产景观也转行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被时代裹挟前进的一批人,90-00,从小被教育努力学习,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然后找一个靠谱的对象成家立业买车买房。冥冥之中我一直觉得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我们前进。

生活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站在 30+这个人生的转折点,H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场年终尾祭,与大家分享 从小镇做题家-到 30 岁中年人磕磕绊绊 ,在职场上一样的迷茫,困惑,但同时也有破局与思考。





01

致20 岁的你,生活没有白走的路,少年不必担心


我和 Heather大概认识在 18 年,彼时,我为了多赚点钱来支撑在海外读书的费用,搞了一个留学作品集培训。到处去找老师加入我的小团队。她当时也在某一家知名的留学机构兼职担任文书老师。

那时我所认知的天地只有佛光寺五台山大殿那么大。后来我在看港剧大时代里面霍景良先生名言时,真实到欲哭无泪。


18-21年,我搞了几年的建筑留学团队,一直不温不火。三十而立那一天我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在香港一家不小的建筑公司没日没夜的加班,接受者 上司的 PUA,副业没弄起来,签证快到期,炒股还亏了 20 万。不敢乱动。


Heather和我说那时她也在创业,和我不同的可能是她全职创业, 从国内一家建筑大院出来。摸索了很多路径,甚至做了情感赛道,全网 20 多万粉丝。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我在复盘我们两这折腾的日子,失败是必然,因为我们对商业模式,公司运作几乎是空白,我们能想到创业的方式就是在一个狭窄的赛道里做做自媒体。

而我想中国 90% 家庭的孩子几乎都是这样, 我们的父母是从最穷的时代过来的,他们中大部分能想明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好好读书。 知识改变命运。

而我们浑浑噩噩到了三十岁也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目标,可能还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30 岁被裁员等等困境。我不仅仅针对建规景这些专业,这些东西家里不会教,学校不会学,这些坑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踩。

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所谓“理所当然”的“原则”“规矩”,其实都是受到我们的经历、认知、信仰和推理的方式等等的影响。举两个小例子:

我爸妈知道我炒股后,第一反应是你会输得倾家荡产,叫我不要玩。无论我怎么说他们都难以接受。于是我偷偷的玩, 在我亏完几年工作攒的 20w 之后,后面我又攒了 10 万进去,到现在两年过去,这个账户资金快到了100w ,另一个账户也突破了瓶颈。

这期间我一边存钱一边投资一边创业。美股,A 股,黄金,比特币被我玩了个遍,亏的时候也很惨,但我从来不觉得这是错误的路径。如果没人告诉你怎么做,那么就应该对自己绝对的自信。


另一个例子,Heather 当时来帮我们做了一场转行后的分享,因为她的薪资幅度确实涨得很多, 从设计院几千到 3w+,但这其实就是 top2 硕士在科技行业该有的待遇,甚至我觉得还低了。 可是那一场分享后,很多同校的认出了她,认为她是在为了割韭菜卖课。那件事让我觉得,即使在中国最高等的两所学府,也存在很多信息盲点。我们的生活其实都有机会,只是看大家如何看待问题。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我们也得跟着变才行。这时候,第一性原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它要求我们不要被过去的经验和观念束缚住,要挑战传统,突破那些条条框框,不断去质疑自己之前深信不疑的“老一套”的做法,要敢于质疑和挑战一切。我们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足不败之地。




02

30+职场,也有大龄人的一席之地


Heather 前几天在群里说:


其实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在,一定是产能过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被很好的满足,那为什么大家还这么卷。因为分配不均。在很多高利润的行业,垄断性的国央企,即使底下的如我一般的小人物,至少也能 工资按时到账,五险一金顶格缴纳, 六七点下班,周末双休,年终奖虽迟但到。

咱们不和赵公子,王公子比,但好歹也活的有个人样。这是我在之前传统行业从没有体会到的。像土建这类密集劳动性行业,全员压榨,无一例外。

我也遇到很多 35+的职场女性,他们的岗位大多是售前,客户成功,大客户经理等等。

比如金蝶,用友的客户成功,大多是女性,基本高一点儿的基本35+,我问她们压力和裁员风险。她们说经济确实不好,但金蝶用友是国内财税这一块做的不错的软件服务公司,加上这几年国家信创和出海的支持,暂时没有太大风险。



另一方面,女性和客户交流过程中确实亲和力更强,如果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不错的话,那么即使 40+,我觉得也会有公司像她抛出橄榄枝。

当然如果你不想面对过大的职场压力和民营企业不确定的风险,可以进入垄断性央国企或者他们的科技型子公司,至少不会因为怀孕被裁员。

如果你也和我还有 Heather 一样,愿意在创业的路径上屡败屡战,屡战屡败,那么也欢迎来我们 28 号的直播间。



合创社区:是我们在做的一个“天坑专业”一站式跨行破圈求职社区。 聚焦全球科技数字科技人才,目前在这个转行细分赛道确实做得还可以。也期待更多小伙伴的关注!以下是我们的成功数据



这也是我的二次创业,相比之前的,团队人员规模有了明显的增长,用户的粘性和数量也大大增加。 最重要的是我对中小型企业从 0-1 的搭建有了初步的概念,战略,营销,运营,产品,供应链,组织架构等等。 这是我之前在设计公司从未有意识的内容。以下是我们这两年来的最佳实践。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大家如果要创业前还是要 多去大公司学习他们良好的管理经验和流程规范。

Heather是在一家数百人规模的 AI 公司,我是在一家比较大的央企。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我觉得她是一个极其聪明且好学的人,比如在她还没进入科技赛道时候,我们有一些跨专业留学的学生要申请信息管理,智慧城市等相关的专业,我在解释这些专业的逻辑时候,是很粗放的,但是她能从中找到我想表达的关键信息并且转换成对应的材料。

后来某天,有一个她的前同事,大家知道这个圈子本来就小,说她当时在某大院的时候,就是能力极强。如果你和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共事,你会感到无比的轻松。

我在甲方,我遇到的很多来投标的 工作十年以上的老 IT 人,有小一半学历是大专 ,我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惊,因为在我原来的建筑土木圈子,我这个渣渣 QS100开外的学校,如果圈内聚餐,马大师王大师李大师,吃饭我要坐在小孩那桌。

985浓度:指的是当一个行业遍地充斥着985大学生时,证明这个行业的下坡路开始。

顺势而为和实事求变,是我认为自我成长的关键,试图想要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分职业上干到老,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要知道,90 后是从中国蒸汽时代短短三十年,走到了人工智能时代。




03

不管职场还是生活,拥抱不确定性


当前30岁左右的这一批人,毕业10年内换职业的次数比他们父母一辈子都要多。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我觉得就是有人告诉你哪哪哪有一个铁饭碗。以下是我和Heather关于沉没成本以及职业发展上的不确定性讨论。



相比于拥抱不确定性,我所接触到的太多数人是被生活推着走。

比如转行,80%是因为原公司裁员,降薪,或者背负了房贷车贷迫不得已。只有极少部分是想清楚了这个行业不适合我,或者有其他更远期的目标 。00后对于自己人生的预期对比90后反而更具有前瞻性。

再比如读博考公,有的是都打算转行了,然后说要去读一个土木的博士,有的是准备考公,但说想先工作几年。确不以终为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