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们
对我读书产生重大影响的有
两个阶段,一个是中学,一个是北大。
我之所以能进北大,我认为有一半的原因
是老天眷顾了我,
高中我是在内蒙古包头上的
,那是一所不算
有名的学校
,但是为什么我能够考进北大?
因为
自己
遇到
了
一批当时在中国我
认为是最顶级的老师,
他们都是被打成右派支边的优秀知识分子,
结果成为了我的老师,他们
以各自的方式教会我
真
、
善
、
美
。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
教我古典文学的王传真老师,我第一次上完他的课
才明白
什么叫大师,王老师告诉我们去新华书店买《古文观止》,特别说明是中华书局第一版的。
然后他说,你们要听懂我的课,这个假期必须
要做一件事
——他拿出一叠油印印出来的
古文,
将
标点全部隐去,然后让我们读完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古文
配上
标点。
我
之前没有
走进过古文的世界,但我为了下学期
能
听懂王老师的课,我从我爸箱子里翻出
爷爷
留
给他
的
一本非常老版本的《辞海》
,开始
慢慢学习
。整整三个月我没干别的,因为越读越觉得这
里面
深不可测,但当时我的梦想就是一定要听到王老师的讲解。
最后我将文章都标完了
。
等到王老师
来检查我的作业时
,他说了两点:第一,你的标点全错了;第二,因为你全标了,就
凭
你
的这番
努力
,
孺子可教
也
。
我
中学的
英文老师其实
是
学俄语
的
,但是这个老师一片真诚,同时他也知道怎么让英文走进你的生命。
当初,
上他
的
第一堂课,他看到我两
只
眼睛一直
盯着他
,两耳竖着,像狼犬一样
。
老师就问我真心想学英文吗?我说当然。
然后他让我去了一趟办公室,告诉我
从此不要上
他的
课
了
。我当时懵了,我说老师我就想学英文。他说自己教不了正经的英文,因为自己英语底子的问题,但他愿意帮助我
。
第二天下午四
点,放了学,
老师
把我叫到他办公室,
老师
从黑皮兜里掏出一个旧报纸包的东西,
然后
慢慢打开,一打开,我一看
是
一个断了角的黑色唱盘,
老师
说,王强你要跟着这个学。
这是
几年前老师
从废品站搜集到的
唱盘还有一本书
,它是
BBC出的一套经典
的
英文教材。
然后让我答应他一件事,就是
从明天起,每天下午四点
放学
不要回家,来跟他学
英语,可想而知我当时是非常兴奋的。
第二天
放学
他把我领到学校的广播间,那时候他把团旗往窗户上一盖,门外挂着闲人莫进,正在录音。然后他用当年我们中学唯一的手摇唱机,一边给我摇,一边让我赶快重复,而且说这个课本永远在我手里,等我能将全部的课本倒背如流的时候,我就成功了
。
最后等我真正倒背如流的时候,我每背一页老师就
撕掉一页,所以我的课本越学越少,最后只剩下封
皮
的时候,
老师
说王强你可以毕业了。我忽然意识到,我离开了文字的课本,但这些东西全在我脑海里,所以等我后来考入北大,刚开始在我们班
50个人中,只有我能说出流畅的英语。
我至今非常感谢这位老师,
他将一流的英文教材完全引入到我的灵魂中。
再讲一下我中学的
历史老师
,
他是南京大学太平天国专业毕业的,他每次讲历史,我
真是听得
如痴如醉。这个老师非常有意思,他看我非常好学,就希望我每周能有时间到他家里去学习,在他的引导下我从《左传》开始学习。当时国家还是计划经济,
老师
家四个人,每个月一人能有二两肉的份额,炒完以后只是我俩来分享,所以我非常
感谢他
。
他上课非常有特点,我记得每天早上九点都是历史课,大冬天他穿着棉袄,
带着历史的温暖就进来。他对知识如此娴熟,书没有打开一页,因为历史都在他的脑海里。
而且他讲任何一个孤零零的事件都要放到更大的范围里来看,讲完五四运动,他一定要给我们讲讲亚洲在干什么,欧洲在干什么,全世界在干什么,我们通过上中国史已经连通了世界,从此我才知道原来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才有可能读懂。
后来,
因为当时我的作文非常好,
我准备报考
北大中文系
,老师
说:
「
王强你千万别报北大中文系,你的中文已经完全达到了自学成才的程度,你将来要跑赢
所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你只需要一个东西,就是比他们多学一门语言。
」
就这句话让我改了志愿,变成了英文系,我也相信多懂一门语言,自己的世界就会宽广更多。
到了北大更不得了,因为我们见到的那些人,都是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比如我是英语系的,英语系所有泰斗都是直接教过我们的,像李赋宁先生,不论刮风下雨,李先生的裤脚总是捻上来,一尘不染,他总是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将课本一放就开始侃侃而谈。
上完第一个星期的课后我们忽然觉得,每次上完课李先生这四块黑板没有擦过一个字,但是他写满了。再往下一周就发现,每当李先生写到这的时候,我们能推算出什么时候下课铃响起来。
这些老师给我们震撼如此之大,同时他们给我们开的书单,都是人类历史上经典的作品。
因为他们说过,如果你没窥探过人类过去最高的山峰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地方究竟离它有多远。所以当时所有教授都和我们说,要读那些真正经过时间考验而不被淘汰的东西。你要相信
一代代人共同的
选择,而不是现在市场的选择,更不是广告词的选择
。
我有一个只适用于自己的读书理念——
只读两头的书:
一头是中文古籍,一头是西籍
。从文学创作和思想上来说,我认为现当代中国真正有建树的作者不多,绝大多数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吸收了西方思想。
所以中文书籍我主要读从先秦到1911年前的著作,对西籍我不加时限
。在我看来,西方的哲学、政治学、历史、伦理学、经济学、文化、艺术……随处可以见到气象万千的独创性的山峰。
我有一个座右铭叫
「读书只读一流的书
」
——真正值得我智力投入、值得我尊重、花费我精力的大概就是这两大类。我觉得读书一定要读一流的书,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
。
越离我们近的东西越没有价值。
因为如果是信息的话,信息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性,这个东西过了就没有价值。如果是书,这个热点过了它就没有价值了。如果这本书我不能够读三遍以上,我一开始就不应该买
。
我还有一个看法——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能偏食,要有一个balanced diet(均衡饮食),这样有助于身体健康。
首先,是不是要读读宗教、神学?我觉得一定要。
读神学著作我们才能理解超越人性的东西,才能获得一种上帝般的眼界,才能达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
。我时不时会翻出《大藏经》来没有目的地读,还有《圣经》《古兰经》及其他宗教、神学理论著作。
读完神学,我觉得我理解了宇宙的神秘(如果这神秘往往被称之为上帝的话);
反观宇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人的渺小,这使我不得不变得谦卑
。但不要把宗教、神学等同为迷信。
第二,一定要读哲学。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寻找人之为人的存在根由的一种诘问
。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三,不能不读历史
。历史对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生活场景进行了最接近真实的描述。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想领略整个人类经历的甜酸苦辣、成功和失败、生命和死亡,就只能去读历史。
第四,心理学要读
。像佛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家,他拆解的是人意识的存在,探寻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和心灵究竟怎样协调运行的,是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
第五,
人是情感的动物,
所以为了情感成长的丰富,一定要读诗
。那些穿透情感层面,展示情感宇宙奇景的一定是好诗。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是接近上帝的,一种是诗,一种是音乐。
第六,
文学不可不读
。作家通过语言向人的想象力发起挑战,这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比如村上春树,他的题材和写法奇诡诱人,有人把他视为通俗作家中的摇滚乐手,但我认为他一点都不缺乏深刻性——
实际上他是在试图捕捉现代文明里飘浮的现代人的存在本质和表征
。
第七,
科学领域的一流读物也要读
。我坚信在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方面存在着某种意义上平行发展的东西。
人的日常阅读应该融合以上种种,要学会做出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
康的「沙拉」
。我称这种读书为饮食平衡法读书。这样人的生存才能不偏颇,精神的林木才不会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畸形。
人读书越多,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可怖的东西所折服,因为书籍逐渐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力量的王国。这个王国是被心灵完全拥有的,在这个世界里栖居着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
。
在我看来,阅读首先是作为一种信仰开始的
。什么是信仰,就是你坚信走进这些文字,如果遇到的是真正的书籍,当你和这些文字有所交流后,它能够对你的人生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改变。如果没有这件事情发生,你就不要读书了。
第二,
阅读应成为你的「精神体操」
。在西
方,「精神体操」这一提法很有意思。天主教有一种说法,你天天祈祷默读这些东
西构成了精神体操(Spiritual Exercise),上帝要求你锻炼,你要模拟它,最后成为它,这称之为
「神操」
。
但你阅读的精神体是不是天天都在做?
如果你放下书,读完了某一段文字,你内在感觉不到震颤、兴奋、哪怕是短暂的发麻、发凉这种生理反应,你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或者这本书一定是差劲的书
。
第三,阅读需要成为你的生存方式的一部分
。
我想引用已经过世的法兰西学院一位著名古典哲学史家的话进一步说明,他的名字叫做阿杜(Pierre Hadot)。他是搞古典哲学研究的,他研究来研究去突然发现,我们后人的哲学为什么没法和古希腊人的哲学相抗衡?
因为他发现古希腊所有流派的哲学家,他们不仅是哲学家、布道家,关键还是生活家
。
所以,他发现每个流派宣称的东西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体现,而不是他们生活完了以后在一个剧场里讲,出去再做其他的事,
阅读需要成为你的生存方式的一部分
。当你放开书本,去走进人生、看世界的时候,你能不能把你从书本上读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果不能,那这个阅读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
如果这三点成为你阅读中的感觉,书就会越读越有意思,就会汇聚为你的力量。
它摆脱了最初你寻找信息的期待,甚至跨越了你寻找一个完整知识架构的期待,最终无形地、浑然一体地和你生命混为一体,成为你的智慧载体。这种阅读才能让你真正获得自由
。
我想用两部小说的名字点出我对阅读追求自由的一个终极期待。
这两部小说碰巧都是我喜欢的简·奥斯汀的小说,一部是《傲慢与偏见》,一部是《理智与情感》。
我们能够实现的最大的自由,就是不断地打碎与生俱来的傲慢与偏见。只有阅读才能在不断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中拓展,让狭小的自以为是的傲慢,和我们居于一隅的狭窄视角顿时变得毫无意义
。
如果我们不能通过阅读把傲慢与偏见彻底打碎,你读完了还是昨天的你,那阅读对你就没有一点意义
。
获得的是什么?获得的就是Sense and Sensibility。翻译成
「
理智
」
,我觉得只翻译了这个词的一部分,因为sense如果用复数,往往称理智,但单数有太多意义了。你翻开任何一个标准的英文辞典,首先是感官感觉,我们的五官都叫Sense。另外,Sense还有
「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