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抑郁的边缘徘徊。
——鹿妈
◆
◆
◆
文 | 启萌观察员
来源 | 启萌星球(ID:qimengxingqiu)
抑郁症,像感冒一样蔓延
网络上,关于少年儿童自杀的新闻,几乎每分钟都在刷新:
“10岁女童服毒自杀,留3分钟告别视频2页遗书”
“17岁高中男生跳楼自杀,只因老师翻了他的书包”
“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田某在公寓内自杀身亡”
......
我们不敢想象,那个懂事乖巧的小女孩,正在策划着一起自杀;
也无法理解,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少年心中掀起了怎样的波澜;
更难以相信,光环加身的名校生,会走上自我灭亡的绝路。
落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雪,我们无法全部看见。我们也无法知晓,那张笑脸的背后,在经历怎样的痛苦挣扎。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
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生才刚开始的孩子选择结束生命?
如果一个孩子有重度抑郁症,那么他尝试自杀的可能性就比其他孩子高出7倍。
你以为抑郁症只是成年人的痛苦,离孩子很远。
其实,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像感冒一样蔓延到孩子的生活中。
据统计,中国17岁以下的孩童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困扰。
一旦没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治疗,发展成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就会产生自杀倾向,抑郁症中自杀率更是高达15%,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就上海来说,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爸妈,正在不经意间放任“抑郁”这个凶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抑郁症,很可能是被逼出来的
很多家长羡慕别人家考满分的孩子,却不曾想过,那个听话懂事、品学兼优的孩子内心的煎熬。
他或许抗着自身难以承受的压力,承担着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之前有一名8岁的男孩因重度昏迷被送医抢救,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死。
男孩在昏迷期间醒过一次,只说了一句话:
“我太累了,想睡觉。”
为什么一个8岁的孩子会累?
原来,为了赢在起跑线,男孩的妈妈要求他除了上学,每天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
面对孩子说“不想学”,妈妈只会说“再坚持一下”,而不是问他为什么不想学,是太累了,还是不喜欢。
医生说男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丝毫没有了求生的欲望,生前很可能有抑郁障碍。
一位抑郁症患者结束生命前说:
“世界很好,是我不够好。”
这个8岁的小男孩也是这样,一边咬牙坚持,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一边在重压中自我崩溃。
“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的免疫力。”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任何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与心理疾病。
如果你的孩子说他抑郁了,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怀疑,而是了解生病的原因,寻求积极正确的治疗。
心理学家认为,
抑郁症是基因、思维方式、外部环境和潜在诱因的综合作用。
而很多因素的形成,大部分都指向一个来源——家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得抑郁症的孩子,不是问题少年,而是方方面面满足父母期待和要求的优秀生。
美国一位17岁的学生,拿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生前曾说:“我上学是为了大家。”
“既然考上了大家想让我考的名校,人生的目标实现了,应该可以离开了。”
这位17岁的男生是否这样想过,已经不得而知。
我们把孩子推向了优秀学生代表的领奖台,却没想到他跳了下去。
学业压力成为孩子最大的精神压力来源,而这份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的殷切期盼。
这让我想起“珍宝珠”棒棒糖,在其他商家花心思把棒棒糖做得更大一点,来追求高销量的时候,珍宝珠仍然坚持了3cm直径的大小,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适合大众口味的。
正是这个举动,让它成了销量冠军。
一根弦,拉到合适的角度,可助箭穿杨;一旦拉得过紧,绷断,只是时间问题。
孩子也是一样,在过高期望的催逼下,情绪不断积累,崩溃,也就一瞬间的事。
孩子说这些,可能是在求救
对于感冒,我们会让孩子戴口罩预防,带他们看医生吃药。
而抑郁症这场“心灵”感冒,却很少有父母防治。因为,他们打心底里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
很多时候,孩子在求救,爸妈却认为“矫情”“幼稚”“偷懒”。
“平时挺乐观开朗的,怎么可能抑郁呢?”
“小孩子哪有什么烦恼,都是惯的。”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学,就你不想上,那肯定是你的问题。”
“别人都能克服的问题,你也可以,坚强点。”
......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就成了让孩子走上绝路的推手。
没有用对方式,爱的另一个名字,就成了抑郁。
调查显示,
中国近亿的抑郁症患者中,仅不足10%接受过正规治疗。
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在无助和绝望中,独自崩溃。
对于患抑郁症的孩子,除了常规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家庭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孩子情绪低落、易激惹、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兴趣下降、食欲改变,持续两周以上,家长们就要长个心眼,开启预警模式。
当孩子说这些,可能正在求救,我们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向你表达了抑郁情绪,问“告诉我那种感觉是怎样的?”,而不是“不可能,你还这么小。”
不该做:
应该做:
父母的不以为然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当孩子因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佳时,不给予期待,不逼他们做事,保持平常心,让孩子感受到陪伴就好。
不该做:
应该做: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缺少活力因子,情绪很难自己控制,这种时候不要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
不该做:
应该做:
当孩子主动要求看医生时,应该感到庆幸和欣慰,因为这是康复的前兆。
不该做:
应该做: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个患了抑郁症的孩子,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得了病。
抑郁症,应该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终结。
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疗愈。
想了解更多抑郁症知识的爸妈,建议看看以下这个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