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介绍]
▼
本文来源:一条
ID:yitiaotv
[文字介绍]
▼
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
是教授王澍为学校设计的专家楼,
也是他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件作品。
建筑师王澍说,
“它是国内最大的、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夯土建筑”。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王澍称这栋建筑为瓦山,
就是一座用小青瓦做成的一座山。
在100万片青瓦的连绵起伏的屋顶之下,
隐藏了一个很大的建筑,
太阳照射下来它吸光,不反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隐身。
这种建筑特别受启发是明朝的谢时臣画的一张山水。
中国典型的山水,
底下有一座入口的小桥,
山里边有一个房子,
院子里面可以看到一间园林的书屋。
外面,隐藏在后面有一个山,
山顶上还有一个亭子。
但它的特殊性在于,
谢时臣在中部画了一个非常繁复的空间,
就是这些树、草、石头,形成了一个非常密集的状态,
非常像是某种离你很近的大自然的感觉。
草都长在你的旁边,树叶也在旁边,就是这种感觉。
在水岸山居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中,
王澍既探索了生土材料,
也尝试在一栋建筑中解决一个村落的设计,
“它还是用建筑的方式,
演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和进入式结构。
如果把这个建筑立起来,
它就像一个山水立轴。”
这是一个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的研究课题,
水岸山居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
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
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
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
也充满现代美感。
如此古老的一个传统,
在王澍的建筑团队手里焕发出生机。
夯土建筑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引起极大的关注,
因为大家都开始关注环保和生态。
很多人不了解土的特点,
俗语说‘千年的土,百年的砖’。
按照国家要求,
混凝土住宅保质期是50年,
重点博物馆的保质期是100年,
而夯土建筑如果保存的好,
可以存在1000年。”
这个土墙里面是纯土和沙,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那么它所有的奥妙就在于,
这个土沙水这三个东西的配比,
所以这个东西是需要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找到最好的配比,
能够产生最好的力学的特点。
水岸山居共三层,
一层多为中西餐厅和茶室,
好似山脚下的茶舍平望对岸,草木影丛丛;
二层是部分客房及会议室,
居于山腰的位置,即可仰望又可俯视后山与校区;
三层为客房,置于山顶,便可一览众山小。
原木色、雅灰、本白等色调的搭配,
将客房的简约静谧与整个酒店风格完美融合;
以竹编制品做成的客房家具、装饰品、房间吊顶,
将原始材料恰如其分地融入客房与建筑中,
优雅自然的感觉让城市的喧嚣暂时远离。
土墙是会呼吸的,它冬暖夏凉,
这个建筑,它有这种感觉,就莫名其妙它会亲切。
因为人看到这种材质,
本能的反应,你就觉得舒服。
这个材料本身它会散发出某种气息,
让你心情特别的安宁。
在这个房间里睡觉,很多人就睡得特别的好。
屋顶的所有的木料标准尺寸是10×10的,
10公分的一个断面,
能够形成最大超过20米的跨度。
但它是用小木料做的,
因为小材料比较灵活,
而且在今天木材匮乏的情况下,
使用小材料有它生态上的考虑。
山居中少见栽竹,
而多显于竹片墙、竹帘、竹模版印的混凝土墙,
室内客房中用竹编织品做的吊顶,
在原始物件的在创造上竹作恰与其份的融入了建筑当中,
并成为建筑材料中重要组成部分。
王澍说:“在这里我曾经梦想过的几件事情都实现了,
一个是要把村子压缩到一个建筑里面;
另外一个是想做全中国最新最大的夯土建筑;
第三个就是屋顶,这种结构的屋顶其实我想了很多年了,一直找不到机会,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