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榜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司机开车撞死人被判无责!原因是…… ·  8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复旦大学通报:已处理! ·  11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警惕!广东爆发2起,均在学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榜

“乱象”频出!咨询师需警惕:咨询伦理中的“雷区”和“两难”问题

心榜  · 公众号  ·  · 2024-05-11 12:19

正文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行业媒体:心榜。
壹心理 是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帮助大家在专业上成长和进步。
而对咨询师来说,专业成长最重要的一步,应该是:学好咨询伦理。
今天分享的文章,就来谈谈咨询伦理中的“雷区”和“两难”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也 希望你看完后能得到启发。欢迎在留言区交流你的想法!


01

咨询伦理中的“雷区”


1、恐吓
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提出对咨询的种种不满,想要结束咨询,他的咨询师语气非常强硬地回应:“如果你不在我这里继续做咨询,你去找谁做咨询,你都好不了。”来访者因此被吓到了,而选择了继续咨询。
这其实是一个较严重的违反伦理的案例。
从专业上来说,来访者对咨询、对咨询师的不满,的确有很多是自己的投射。但咨询师应该做的是回到咨询关系中面对这些不满、谈论这些不满,意识化不满的背后到底激活了来访者的什么,而不能这样恐吓来访者。
来访者有单方面的知情权,也有单方面的决定权,他可以决定是否跟某咨询师一起工作、是否离开或者留下来,而不应该受到任何威胁。就算来访者表达的不满有他自己的意义,这也的确是咨询师工作的重点,但这也不能凌驾于来访者的意愿之上,来访者应该充分地享有被尊重的权利。
2、性关系
不能跟来访者发生性关系——这绝对算是咨询伦理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边界和原则。双重关系都要避免,更别提亲密关系了,这肯定是一个越界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
咨访关系是一个特殊的关系,来访者在关系中会发生移情、退行,甚至在某个阶段会对咨询师非常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咨询师没有基本的边界,就很可能、也很容易利用到来访者的这些情感。
一旦这样做,就是很明显地违反了伦理里最主要的几个原则,比如: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性、公平公正、不伤害等等。这个是心理咨询中完全不能触犯的天条。

02

咨询行业内的诸多“乱象”
一个行业要想规范,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列出边界、列出规矩来。心理咨询在国内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这方面其实还有很多需要去发展、去完善的。
在我们国家,目前对于这些违反伦理的咨询师的处罚其实是非常薄弱的 ,注册系统里的咨询师违反了伦理会永不录用,再也不能申请。可实际上,此人也就只是不入这个系统,却依然可以在其他平台申请,甚至有些平台都没有伦理委员会负责裁定破坏伦伦理的案例,处罚就更轻了。
但这些伦理细则是咨询师在刚入行时就必须去认真学习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必须遵守的。
我们心理咨询中心在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强调伦理,也因此曾和很多咨询师发生过冲突,他们会觉得:也没有谁来管你,你为什么要这样严苛?甚至觉得这样侵犯了他们想要自由学习、积累更多个案经验的一些机会。
而当时我们考虑的是:第一、要为来访者的利益负责;第二,遵守这些原则也是在保护咨询师。
这些很多咨询师并不能够理解,也就促成了心理咨询行业目前呈现出现的诸多“乱象”。
♢“病重”的咨询师
行业内也真的有一批咨询师自身很可能就病得比较重,而且还不接受治疗、不接受分析,甚至在行业内大行其道,这其实挺可怕的,是会给来访者带来很大伤害的。
好在近两年,业内专业人士基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咨询师一定要先去自我成长——作为一个来访者,先去接受正规咨询师的一对一咨询(即自我体验),或一对多咨询(参加团体);同时接受督导:一对一督导或团体督导。
♢咨询师中的“资深新手”
行业内还存在着很多“资深的新手”,而且这些“资深的新手”很大程度上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专业的咨询师。
——因为资深,他不仅不会遵守这些原则,甚至也不care这些原则,我行我素,所以他做得越多,在错的路上就会走得越远、越不能回头。这样的人,是没办法停下来从头学习的。而在不懂行的老百姓眼里,他却已经是一个资深的专家了,这个害处是非常大的。

03

咨询的“设置”也是伦理原则的体现
心理咨询需要在专业的设置下进行,这也是体现伦理原则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1,关于时间的设置
比如:需要提前预约,每周是1次、2次还是3次的频率,要跟来访者提前确定和商量。而社会上有一些平台,来访者一高兴就来个5分钟或10分钟的咨询,甚至还有包年的,类似还有个响应的及时率——及时满足率、及时解决率,据说这还是一个业绩考核的指标。如果是做项目管理这的确可以,但心理咨询实际上是完全不能这样的。
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如果约定每周三晚上8:00见,那基本上都要每周三晚上8:00来见,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设计,这才叫专业的咨询,来访者每周这样定时见面,还有一些时刻他特别想见但又见不到,这本身就是在治疗。
就拿“特别想见”来说,很可能是激活了来访者早年的某些部分,就像一个婴儿一想要吃奶妈妈马上就得去喂。如果咨询师也一直这样过度地满足来访者,对来访者的心智发育其实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2,关于收费的设置
收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置。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专业的关系、一种非常平等和亲密的关系,
这种平等意味着咨询师能够从来访者身上拿到的仅仅是咨询的费用。
很多时候,咨询师想去满足来访者,也许只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
咨询师的满足是让想让自己获益还是让来访者获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咨询师在督导和体验中保有充分的觉察。
这也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很多咨询师在选择要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时,应该首先要去解决和面对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那么想去帮助他人?是别人那种弱唤起了你很多的无助?还是你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获取自己的自尊和自恋……
真正的咨询其实是助人自助。也就是说,咨询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来访者觉得咨询师多厉害、多牛。而是咨询师要慢慢提升来访者的自恋,让来访者越来越接纳他自己。
通过跟来访者工作满足咨询师自己的自恋,甚至让来访者去承担咨询师的一些情感部分,这些都是非常不靠谱的咨询师。
还有一种特别自虐的咨询师类型:来访者怎么跟他提要求他都满足。咨询师总是在无限制地退、一步步退,甚至普通人都觉得已经无法忍受了、实在太痛苦了,咨询师还在退让和满足。这种受虐或者施虐的关系,也会在咨询里呈现出来。

04

督导机制为咨询伦理的“落地”保驾护航
对于上面的种种问题, 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要有一套专业的督导机制 ,保证这类咨询师在一开始上路的时候就在专业和规范的轨道上。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经验式的学科,讲究实践、讲究师父带徒弟,所以督导的机制真的非常重要。
对于老手也一样,就像我们都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理的盲点。所以,哪怕你是一个资深的非常有经验的咨询师,只要你还在做咨询工作,你的督导就不能停,你的自我成长也不能停。
我的督导老师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非常有经验。但最近一次,这个老太太看了我的报告后给我的回应是:“你要不要跟学院申请换一个督导。因为你来访者的这个情况我不那么擅长,而且我知道学院的某个老师在这一方面是有专著的。”
那个时候我是非常震惊的:她不至于完全不能指导,可是她知道什么对我是更好的。她的出发点即我们一直讲的初心:不伤害。在督导关系里,我是被督导者,她对我的督导负责。对于这种伦理的执行,我是很钦佩的。
再讲一个成长中的咨询师可能会遇到情况:一开始,一般我们的咨询对象都是遇到困扰的成人,慢慢有经验后就会接触儿童个案,再后面是家庭的个案,一步一个台阶的。
当咨询师开始接儿童个案和家庭个案时,你是否会像最初入行接受训练时那样接受儿童个案和家庭个案的督导,去找相应的新的督导师?
包括:随着经验的增长,我们也会慢慢触碰到一些带有某种人格特质的、比较困难的个案。这时候,我们依然需要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这时候,你又会不会直接跟来访者说我这方面还经验不足?
咨询师是否会去跟来访者谈论这部分、是否会为这样的来访者去寻求一位更擅长这方面的督导?这也是一个需要去斟酌和考虑的伦理问题。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能识别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应对。从伦理边界来思考,这种“识别”是有利于咨询师的成长的,也利于来访者。当我们识别出来了以后,咨询师就可以做出很多的方案,可以学习,可以申请督导,可以转介给同行等。
在国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一定要查询相关文献,看文献中记载之前是怎么做的,当然,文献也有一定的历史,咨询师还是要依据当下的背景去处理。
第二、要请行业内的、被认可的、经验更擅长的老师对你的方案进行评估。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给你经验,一个成熟的咨询师要在这些经验中做出选择,最后去执行,还要告知来访者,共同做出决定。
从“识别”到“执行”,这其实是一个蛮漫长的过程,需要咨询师付出巨大的心力和时间。 如果你恪守伦理,它对于你在这个个案上是否能成功已经垫定了最强有力的基石了。 你的这份对来访者的用心不仅是对这个来访者、也是对自身成长的很重要的提升,也是我们是否能够在这个职业上坚持走下去的一个保驾护航的关键。

02
咨询伦理中的两难问题—“送收礼”和“加微信”

在心理咨询中,比较容易遇到的两难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收礼和加微信。
1,送礼与收礼?
在参加婴儿观察训练时,我遇到一个两难的事情:广东人过节有给利是的习俗,一般我都会提前准备很多的小红包。但在婴儿观察时,我的角色是观察者,原则上我是不可以给孩子红包的,但我心里是有纠结的,我就问我澳大利亚的老师,看她会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老师刚开始不太理解这种文化背景,但她表达,我们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坚持不给,有可能会破坏关系、产生隔阂,这个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最终我的选择依然是想要去遵守这个原则,这个决定实际上也让我当时感觉非常尴尬。但它同时让我意识到:我自己在这个点其实是有一些僵化的,这个决定也是在为我自己做一个新的尝试和突破。
徐凯文老师早年在北大做心理咨询,当时有一个北大的学生在他们的咨询中心的帮助下转变非常大。后来这个学生毕业后就回了老家,过了一段时间,他给咨询中心的老师们每人寄了一样东西。老师们在讨论后决定不收,同时也评估这个学生现在是可以承受退回去这件事,于是就把东西退了。但后来,东西又被寄过来了,这一次,老师们就觉得再退回去不太好,便收下了。再后来,又过了很久,他们发现,这个东西的价值其实很高,老师们就又有些后悔。
关于送礼收礼,中国人有“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讲的是:不在于东西的贵重与否,而在于送礼人表达的情感。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就选择用礼物来表达,它是用来发展情感连接的一种方式。
所以,作为咨询师,我们不能单纯地拒绝,而是要去谈论。我们要有一个斟酌的过程,无论“拒绝”还是“收下”,都需要我们权衡:哪一种方式对来访者是更好的?这是一个信号、一个现实,是我们可以拿出来谈论的工作材料。
有些时候,来访者是在用这种方式开启跟咨询师靠近的机会,如果咨询师完全没有看见这部分,只是直接硬生生拒绝,也并不利于咨访关系。
2,加微信?
有一个来访者做了5年的咨询后,提出想加我的微信(原则上我们是不加的)。
当时,正是我们在谈论咨询的结束,她很害怕这种分离,甚至抑郁加重了。现在再回头看,她其实在决定离开我的时候有了一段时间的退行,当时我的回应是:“也许有一天,我会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你的心里,当你遇到什么事就可以想:如果我的咨询师在,她会有什么样的反馈。”也是在说了这句话之后,她提出要加我的微信。
过后没多久,我们就真的结束了咨询。实际上,我们加了微信之后也什么都没谈过,就只是留在那里,但这个对她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她表达说:你在我的通讯录里,这本身就会带给我一种安全的感觉。
后来又过了很久,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她突然给我发了条微信:“谢谢你,我终于理解了那颗种子的意义,当我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你。” 面对这种两难的选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如何通过这样一件事情来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动作对于来访者的意义又是什么?
咨询师并不是要一味僵化地去遵循伦理的细则,而是要去利用这些规条,内化成我们跟来访者的一个边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伦理的遵守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敬畏——对咨访关系的尊重。从初期的严格遵守,到成熟后能在理解后真正内化成内心的规条。
我以前不经意间跟咨询师互相加了微信,咨询师并没留意,但我会时不时看看她的朋友圈,有一天我因为要临时改咨询时间,给她发了短信没回应,夜里11点就给她发了微信,我的咨询师看到之后二话没说把我拉黑了。我当时非常挫败、很生气,还拿这个事情去咨询中跟他谈论。
当然,我们并不是去谈论具体的操作,因为这一点每个人都不一样。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边界,当来访者问我们要微信的时候,我们可以并不回避,而是去谈论它。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谈论关系往往比谈论内容更重要,我们必须去面对和谈论关系里的这部分,这对来访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帮助的。
多年前,我也有一段跟体验师的互动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做的是异地的视频咨询,为了方便联系我们有对方的微信。
有一回,在咨询头一天晚上我突然发高烧,第二天一早,我就用微信跟他请假,当天没有做咨询。到了下周咨询时,我们也没有说到这个事情,再后来,助理就催我交费了,我才觉得不对:原来他把那次请假的咨询给我计费了。
我很生气,在咨询中就跟他去谈,说他太没人性,咨询这么长时间我从来没有请过假,而且那次真的是临时发烧才请假。我的咨询师当时的回应是:“我们的约定就是这样子的,对吗,如果我不能来,我也会为此负责,所以你不能来时,即便是意外,你也要为你的意外买单,正如我也会为我的意外买单。这是公平的,对吗,但是我们可以来谈论你的情绪,看看这个会让你感受到什么。”
这个示范对我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触动,我以前是一个比较自虐的咨询师,后来当我再次想要去满足来访者的时候,就会停一下:我不能为对方的意外买单,这才是对来访者更好的帮助。这样一个边界和设置,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觉察,事实上也并没有破坏我们的关系。
我的体验师后面还说:“现在扣不扣钱都无所谓,你来决定,你觉得真的受不了,不愿意给我付钱,就不要付了,你觉得合理、对你有帮助,你就付。”
其实,微信、邮件、短信甚至电话,都只是一种工具,一个帮助我们跟来访者快速确认和联系的工具,但工具本身并没有治疗的作用。所有的疗效都发生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不是发生在工具之间。恰恰有时候,工具还会阻碍咨询关系的发展,我们要做是运用工具来帮助我们,而不是让工具成为阻碍。
这些伦理规则表面上来看好像在告诉咨询师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但其实它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保护了来访者,同时也保护了咨询师。
我们不要把它看作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限制,它其实更像是我们的软猬甲,保证了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方向和边界上、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一定的规条中去完成心理咨询这样一个专业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讲:张红云、许新颜、龙江玲

整理:颖一

校对:骞予
—END—
壹心理简介: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咨询伦理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学好伦理呢?


由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生 徐凯文 领衔亲授 ,加上 牟惊雷、梁冠琼 从业数十年的咨询师轮番主持坐镇 《咨询伦理200问》 ,以聊天对谈形式帮你解读“咨询伦理”,风格轻松、有趣,拒绝照本宣科。


课程聚焦真实个案,以 200个临床问题 为中心,结合 100个案例讨论 推动,邀请囊括哲学教授、法律学者等跨界精英加盟对谈,开阔学员视角,加深对伦理的理解。


32 小时 视频精讲+ 每季度1次 加餐直播答疑

现在拼团优惠,只需 699 元!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想入行该问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