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
只有不会培养的父母;)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和小编同样的经历,从刚会说话就被家长逼着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每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咿咿呀呀念个不停。
可是小小的我们连话都说不利索,更别提理解拗口的古文里深刻的哲理和内涵了。我们只会觉得,每天被爸爸妈妈逼着背书可真烦人。
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背诵《弟子规》,《论语》和长篇大段的古文古诗,为了考试,我们牢记了语文书下的注解注释,但是现在,我们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国学对于我们来说只是考试的负担,考完了,也就扔掉了,我们不会把它捡回来重读,也更谈不上喜爱。
现在国学的启蒙教育和以前相比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最基础的国学读本,各类国学课堂也是应运而生,孩子们穿上了老夫子的衣服,坐在蒲团上,摇晃着脑袋背古文,这种形式看似返璞归真,让孩子置身其中,感受国学文化,实际上对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用处,依旧是死记硬背。
父母和老师本来想从小培养我们对国学经典的喜爱,但是如果不得其法,就只能适得其反,我们非但不能喜欢上国学,还可能厌烦,甚至讨厌国学,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今天,小编就给你带来了一系列的国学启蒙读本,全部都是5折哟~,这么难得的机会你还在等什么?还不买它!买它!买它!
这是一套能让孩子从3岁读到10岁的书,本书以地图为点,以时间为线,带着小朋友乘坐时光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上。
在小读者还沉浸在诗歌的美好之中时,用文字与地图、漫画的形式将该地点的详细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名人民俗等进行介绍,生动而有趣!通过这本书,可以让小朋友由诗入景,由景生情,对古诗词能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而且在背诵古诗词之余,还能对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祖国有所了解,拓展知识面,通过这种创新的形式让小朋友爱上古诗和国学,从幼儿园到小学,选择不同的阅读形式,每次都能给孩子带来新的收获哦。
成语本就是中国文字与语言艺术浓缩的精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背诵成语就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学好成语,不仅有利于识字、写作与交流,更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捷径,历史、名人、寓言、神话、典籍,读一套成语就能了解很多。而本书,不仅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捷径,更是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捷径。成语+地图的形式,让小朋友学习成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如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
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成语类图书,应该还没有一套成语书的内容会像这套一般丰富多彩。
通过这套书,小朋友可以把短小精悍的成语作为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按钮,通过父母的阅读、自己的阅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之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所以,这绝不是一套单调、乏味、枯燥的,只讲释义出处的成语书。而是利用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互动游戏等多重角度剖析成语,让小朋友通过阅读本套丛书,能将成语与地理、历史等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思维与学习能力,让知识不再是断点,而是连一片海。
《汉声中国童话》按照传统农历岁时,每月一本,每天一则故事,全套12本,共362个故事,涵盖节日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学故事等。
汉声杂志社深入民间,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文化中,以童趣为标准,发掘、精选出这些故事,再以简单、浅显、亲切的文字,融入丰富的想象力编写而成。本丛书不仅以故事吸引孩子,每一幅插图也饱浸传统文化的精髓。
汉声从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壁画、雕塑石刻中汲取技法,以毛笔、宣纸细细描绘,将故事中精彩的部分化为一幅幅鲜活灵动,具有传统风味的图画,让孩子能在阅读精彩故事之际,了解中华民间美术的精髓。
《百绘山海经》以中国传统五色理念为色彩基调,赋山精海怪以华贵雅致、萌憨可亲的形象,北大中文系编审审定,引经据典,注音释义,重建千古奇书玄幻诡谲、宏大广博的神话世界。
山精海怪的造型参考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形象,结合作者十余年研读《山海经》的感悟与想象,赋神兽以清新雅致、华贵萌憨的鲜活形象,让经典变得触手可及,改变了《山海经》狰狞妖惑的形象,更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五篇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共100种山精海怪。跟着100种神兽,从南山经开始,一路漫游,遇见瑞兽应龙、朏朏,避开凶兽鸣蛇、化蛇,遥望大名鼎鼎的九尾狐、身长千里的烛阴,纵览山经、海经、大荒经,在上古时期的四野八荒、六合之间,感天应地,再现山海经的奇幻诡谲,宏大壮阔。跟着100种神兽,一路漫游在上古时期的四野八荒、六合之间,感天应地,让经典激发创意,让经典可以亲近!一本可读、可赏、可藏的好书!
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
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这是一本中国文化遗产推广读物,一本中国节日的美学读本,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解读中国节日的精神内核,呈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读古典之诗,品中国节
日。
岁月是什么?它是:春来柳绿,夏来荷开,秋来叶凋,冬来雪落。是四季更迭里的每一个日常;是南方的青团,是北方的米棍;是立春的乍暖还寒,是立夏的蔷薇花开,是立秋的风和日丽,也是立冬的事往日迁。对中国人来讲,它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更是每一个日常。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本书按照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将详实的内容配以精美图片,细细打磨,将与每个节气有关的传说、民俗等知识娓娓道来,从二十四节气这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中,吸取当下生活的感悟和启示。
《节气里的四季》是四个关于季节的故事,全书包括《春!小蒲公英钻出了土壤》、《夏!青蛙和蟾蜍在歌唱》、《秋!麦子地变成了金黄色》、《冬!雪花呼啦啦地飞》。
选取春天里的小草、夏天里的小虫、秋天里的小动物和冬天里的人的视角,通过温度、颜色、声音的变化,展现了每个节气带给生命的不同感受,使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变成了对于“成长”、“探求和发现”、“喜欢”、“人情味儿”几个主题的理解,并且默默传达了一种珍视人的情绪和情感、珍爱人与自然的态度。
同时,节气故事也是孩子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陪伴孩子了解中国古人在农业劳作的经验下创造的“节气”概念和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