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华大学是学习和工作的好地方,但是人总是要安家的,可对不起了!配偶的外地户口进京,难于“过蜀道”。王春元先生的媳妇在上海工作,他进不了上海,媳妇也来不到北京,无奈之下只好委曲求全,就近调入苏州,这时他已经40岁。当时,苏州的工作条件并不理想,说是“无线电厂”,实际是做扩音机,只是无线电专业的小儿科。苏州无线电厂王锐精厂长大力网罗人才,三顾茅庐到清华,终于“引进”王春元。王春元抓住四机部要上马系列计算机的机会,将电子计算机引进苏州。王春元功不可没,打造了他的一段辉煌人生,极富眼光的厂长王锐精升任市电子局长继续扩展。
国家计划的计算机工业在北京、上海、天津。说有北京,是指四机部的酒仙桥7字头工厂。北京市曾在平谷县由搞电器的一个大企业“开关厂”负责建设一个生产计算机的“电子机械厂”,计划年产上百台电子计算机,遭遇失败,工厂最终废弃,留下一片瓦砾。国家计划外的苏州无线电厂以产品论英雄,终于更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苏州计算机厂”,成为国家计算机四强之一。至1978年末,苏州生产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企业计4家,共有职工1212人,固定资产原值580.8万元,工业产值2605.67万元,生产的电子计算机供不应求。
王春元(前排右三)
王春元(前排右二)
王春元(前排右三)
王春元:“DJS130及其H761往事回眸”(二)
我是在1972年6月进入苏州无线电厂的。
这个厂原是生产扩音机的,条件并不好。我从清华到这里,落差甚大,当初颇感茫然。
当时苏州尚无计算机产业,之所以打算发展计算机产业,起缘于当时新任的厂长王锐精(后为苏州电子局长)有志于产品结构调整。他来自一机部直属厂,较有眼界,又惜人才。
他陆续从全国各地网罗了一批人才。据说曾为我的引进,亲自到过清华三次。这些人大都来自中央的研究单位或院校,其中为数不少的人,家并不在苏州。我进厂之前,他们正在为大连炼油厂研制一套晶体管直接数字控制计算机(Direct Digital Control,DDC),即将成功。
人力条件基本具备,但产品方向亟待确定。
时隔半年,得悉四机部正召开7301会议,当时的苏州厂当然不会在参加之列,我只是设法争取到了列席。在会上,我知道了四机部正拟组织由清华牵头的DJS-130联合设计,也听到了清华房家国所做的关于DJS-130的详细报告,感到产品有其先进性,很适宜于我国推广;机器结构紧凑,也比较适合苏州计算机产业的起步。
由于当时联合设计组的参加单位已经基本确定,会后,我立即开始寻求四机部支持让苏州挤进联合设计的途径。经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四机部负责联合设计组织工作的陈正清。
电子部陈正清司长(2015-12-18)
记得那是在白塔寺四机部招待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在我说完要求之后,他很爽快地表示同意。接着他又征求了清华大学的意见,清华也表示欢迎,并指定我主管外设部分。这样,苏州无线电厂作为联合设计组的成员就此定局。而我却时隔半年之后又要弃家回到清华,重过我的单身生活,这样又是两年。
当时确实没有深思过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是本性使然,或许也是抱有对计算机事业不舍的情感。从此,在有意无意之间踏上了那段我生平未敢忘怀的DJS-130历程。
此后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参加联合设计的人员。我认为条件有二,既要能在联合设计中发挥作用的,又要能将设计成果带回并实施生产的。但是要长期工作在北京,我认为合适的人员却不一定愿意参加。正踌躇间,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计算机教研室主住(后为系主任)邱百光带队来到苏州谈厂校合作的事,当即就决定南航在DJS-130上与厂方合作,并同意派出教师参与联合设计以充实我们的力量。从此,在邱百光的支持下,南航的老师们就有很长一段时期内为我们无偿做了许多工作。
2021年10月2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首批老教授聚会,邱百光教授(前排左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派出参加联合设计人员为:内存组南航老师刘发兴、运控组吴正虎、软件组朱子楠。我认为内存在设计及生产中技术难度相对较高,而我们的内存技术负责人朱鑫全又不便脱身,只有请南航出马。南航老师刘发兴是克服了很多家庭困难才坚持下来的,他既在联合设计中发挥了作用,而且也和朱鑫全交接得很完善,很受我们的尊重。
在联合设计后,我们就面临着接产应做的大量工作,例如设计图纸的修订与完善、机架结构的设计、工艺规程的制定,检测设备的配置、软件的分析与配套等。为此,我们组织了全厂骨干力量全力以赴,参加的技术骨干有:朱守礼、吴正虎、朱鑫全、龚兴荣、孙治平、李叔强、张小新,邓学镐、周景瑜、朱子楠、陈式增、谈超俊、秦秋君等。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1975年初苏州第一台DJS-130机问世,这意味着苏州计算机产业将由此起程。这批技术骨干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计算机产品是由四机部统一调配,苏州DJS-130问世后即供不应求,生产任务即显繁重。为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除了技术骨干为之付出心血以外,生产调度管理也有其重要作用。历任的车间主任,如张金祥、刘宗明(后为苏州电子设备厂厂长)、徐培鑫、杨明炯(后为长江计算机集团总经理),也为此付出过不少精力。
在DJS-130生产趋于稳定后,对工厂而言,一件不可忽视的重要事情是生产鉴定。这项工作是在当年的技术科长魏书騄(后为上海电力设计院院长)极力推动与精心组织下完成的。生产鉴定的通过为苏州的DJS-130步入正规生产创造了条件。
至此,苏州计算机厂经过五年的共同奋斗,在各方的支持下,让苏州生产的DJS-130得到了外界的重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工厂就此在中国计算机产业之林中立足了。苏州的计算机产业也从此逐步成长。
历史演绎了DJS-130与苏州计算机产业的一段不解之缘。
《江苏省电子工业志》
王春元(左二)、明芳立(左一)、苏伯珙和吴成禧赠周寿宪教授。请老同学指出苏伯珙和吴成禧的位置。
这是清华大学周寿宪先生之子周捷保存的老照片。
王春元,籍贯浙江余姚,1932年8月15日出生,1951年前国立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毕业(三年制),1959年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五年制),2022年5月30日在上海去世。
1948年6月—1951年6月前国立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学习,1951年6月—1954年6月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工作,1954年6月—1959年6月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学习,优秀毕业生,1959年6月—197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教研组。1972年6月-1980年苏州计算机厂,1980年-1992年长江计算机集团,1992年-2012年上海广域信息网络公司。
曾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科技成果评审员;上海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DG应用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秘书长;上海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上海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高档微机协会、上海IBMPC用户协会顾问;微电脑应用学会理事,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参与DJS-130计算机研发荣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参与H761计算机系统开发荣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苏州生产计算机装备深圳海关,精彩文章待续。
《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计算机事业的一段灿烂人生
苏州早期计算机及技术应用制造业
2023:第一个计算机组70周年
深切怀念康鹏教授和康鹏电路
康鹏和中国首台晶体管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