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故乡”与“远方” | 人民论坛 ·  17 小时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Tribute paid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儿时厂房,回首也是遗产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12 22:09

正文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最近,重庆石棉厂被改造成了“绿色园区”,被称之为“用创意产业擦亮锈带”。今天啊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陌生,却一直在我们身边的话题——工业遗产该何去何从。


说起工业遗产,大多数人可能会面面相觑,因为大家脑海中遗产的样子,大多是富丽堂皇的博物馆,抑或是散发人文气息的故居里弄。那么换一种说法可能很多人就有了共鸣,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附近每天轰隆隆的工厂吗?是否还能回忆起曾经在厂房大门外等着父母下班的无聊时光?

当然了,工业遗产的定义要远比这严谨得多。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曾说,“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见证人,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结构转型、改革进程的亲历者,这些工厂里曾经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热火景象也就化为很多人记忆里的一部分,只停留在向年轻人“这里曾经如何如何”的平淡叙事中。

但在遗产保护上,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太多的“悔之晚矣”。远望窗外,近日伊拉克政府军打了胜仗,却只得到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千年古城摩苏尔毁于一旦;回看神州,不久前上海巨鹿路888号惨遭拆毁,优秀历史建筑面目全非……就工业遗产而言,昔日的林立厂房,大多数要么摇身一变成广场楼盘,要么荒草丛生无人问津,唯独少了那份专属于遗产的历史气息。

有人或许会问,工业遗产保护值得吗?当然。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绝不该简单地散作无用的岁月尘埃。实际上,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思维闭环,总是对历经上百上千年的古董葆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历史敬畏感,却很少肯给予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自己手中诞生的文明产物以呵护。小到个人,工业遗产是几代人激扬青春的地方,无数或惊天动地或淡然如水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中到企业,工业遗产是不可分割的发展历程,雄厚的历史底蕴正是从这里诞生;大到国家和民族,从江南造船厂到汉阳造,从一汽到首钢,工业遗产成了记录和书写历史的不菲纸页。换言之, 我们铭记与敬畏的不是眼下稍显破败的工业遗迹,而是追索那个时代和那群人的历史痕迹

当然,工业遗产的概念是复杂的,对其保护的理念也绝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说把厂房简单清理就可以冠之以遗产称谓,也不是说纳入文物体系中就一定阻碍了开发再利用。如果转换思路,剥离旧厂房、旧机器的生产属性,将工业遗产视之为历史人文的一种景观和环境,那么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一方面,德国鲁尔、北京798都是将旧的工业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从而催生出新产业,无疑是工业遗产保护的优秀示范。但 工业遗产的物质形体与文化内涵众多,创意产业园也只是通向罗马的道路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