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
今天我
们接着来到航史馆第二展厅第二部分“导弹工业开端发展”板块。
展柜里有这样一组展品,外罩上的“水平仪”“垂直仪”字眼分外醒目,仿佛诉说着第一代航空仪表诞生的历历往事。
它就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成于1958年8月开始试制的“东风一号”弹道导弹姿态控制系统核心——自动驾驶仪。
它历经各种困难与周折,引出一次次石破天惊的历史时刻,
见证了中国导弹从“0”到“1”的蜕变,
更是加速了“东风二号”弹道导弹的试制进度。
今天跟着小飞侠一起来揭秘初代“
东风快递
”“使命必达
”的研制往事
。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担负的飞机修理任务急剧增加。当时修理飞机所需的仪表,主要是依靠苏联供应,其次是依靠各飞机修理厂自己修理,没有专门的仪表修理厂。各飞机修理厂的修理条件很差,技术上没有经过锻炼,力量十分薄弱。为适应战争需要,巩固国防,国家决定建立一个大型的航空仪表修理厂。
1952年8月18日,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由苏联帮助设计大型航空仪表修理厂的合同。1953年2月,二机部提出了《航空仪表修理厂设计计划任务书》,明确新建的航空仪表修理厂将进行航空仪表之中修和大修工作,以及制造部分航空仪表的备件。1953年10月23日,我国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建立大型航空仪表制造厂的合同。
紧接着,国家计委批准了《航空仪表制造厂设计计划任务书》,明确建设综合性的航空仪表制造厂,厂址在北京德胜门外。
为了国防安全,1955年4月18日,中央政治局决定由国务院发出指示,停止在北京建厂,迁往内地。
1955年6月,国家计委和建委联合批准在陕西省宝鸡市建厂,选厂人员经3个月的勘察工作后选定厂址在宝鸡市渭河以南、清姜河以东。1955年10月20日,宝成在当年还是一片荒芜的姜城堡开工建设。一大批优秀航空人才,怀着一腔报国的热血,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山城宝鸡,边基建边生产,筚路蓝缕挺起了新中国航空仪表制造的脊梁。
▲开工建设
1957年10月15日,我国与苏联签署协定,苏联对中国的导弹、火箭事业进行援助。1958年5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同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一起部署新中国第一枚导弹的制造工作,工程代号“1059”。
1958年8月,上级确定由宝成负责试制导弹自动驾驶仪。工厂在国防部五院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了试制工作,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的厂区东大门
1958年8月至1959年1月,宝成在“五不等”(即不等苏联工艺资料、不等国外器材、不等半成品、不等工艺装备、不等苏联专家
)
的思想指导下,仓促上马,用了37天时间试制出了第一套先锋批产品,并进行了六项试验,性能虽基本合格,但生产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工艺很不稳定。在先锋批产品试制出来后,工厂盲目投入了250套产品的零件,结果废品占31.5%,超差品占56.5%。
▲20世纪50年代的2号厂房装配车间
1959年1月至6月,适逢工厂劳动组织大变动,由原来工艺分工性质调整为在2号车间封闭生产,从生产准备、零件制造加工、产品装配调试到成品交付都由车间负责,包干到底。航空人想尽快试制出来,但却没有利用好全厂各技术生产资源,影响了试制的开展。国防部五院及时发现问题并安排苏联专家短期来厂给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工厂积极组织了两次质量大检查,为试制出合格产品打下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20世纪50年代,宝成研制生产第一代航空陀螺仪表产品
1959年6月,工厂撤销“封闭式”车间,恢复了工艺分工制,并设立第二设计室和第二工艺室加强技术管理工作,其他生产技术科室也增加了专职或兼职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与生产管理工作。期间,不仅筛选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627项工艺装备和34项试验设备,而且对三分之一不可使用零件作了报废处理,之后开始了正规试制工作。
▲20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
1959年年底,
零件试制任务
基本完成。1960年2月10日,自动驾驶仪试制成功。
▲自动驾驶仪实物(水平仪部分)
1960年初,自动驾驶仪装在导弹上进行了两次打靶试验,均获得了较好成绩。3月经鉴定验收合格,4月国防部五院和第三机械工业部联合批准定型,同意投入批量生产。
1960年11月5日9时2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在酒泉点火升空,导弹飞行7分钟后,落在距发射台550公里的目标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东风一号”
1964年3月12日,“1059”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掌握导弹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通过挖掘“1059”的潜力,1964年6至7月,3枚“东风二号”导弹相继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具有了自行研制导弹的能力,为后续中国航天火箭、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5年前,祖国西北的一声长啸,装载着宝成试制的自动驾驶仪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打开了我国导弹乃至运载火箭事业的大门。
宝成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骨干航空仪表企业。
从复制、仿制起步,到自行设计和研制,不断攻坚克难,继1960年2月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枚导弹自动驾驶仪,1961年5月又成功试制出了我国第一个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放飞了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仪表,为年轻的战机装上了明亮、敏锐的眼睛,填补了我国国防建设的空白。
▲1961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右一)和国务院国防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尔陆(左一)在宝成视察
宝成的建成迅速增强了航空仪表制造力量,提高了飞机的配套能力,为后来研制、生产各类新型的航空陀螺仪表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宝成先后包建和援建了31家航空航天企业,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和国防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今年是宝成成立70周年。在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的指引下,在改革攻坚、干字当头的新征程中,航空人将继续用行动书写“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信念和故事!
制作
/兰健
主编
/
肖瑶
监制/吴斌斌
来源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宝成
、中国航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