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关注,历史君心里美滋滋的,好享受被你们撩的感觉!!!
当然,历史君一定不是一个萌妹子,而是一个24K纯爷们,让大家失望啦!!!
原创文章都是我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在键盘上敲出来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们读完文末留言板处给历史君留言啊!咱们煮酒读史论英雄可好!!!
最后想说,赞我的请不要怜惜你的词语!!!喷我的麻烦轻点儿!!!否则我一定要让你上墙!!!
从今天起历史君将增加一个讨论环节,每天都会抛出一个问题,会在第二条以投票形式出现,大家可以投票,也可以在文章的末尾留言,历史君跟大家好好聊聊。
一般来说诸葛亮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从他与刘备在隆中对话开始,这一年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隆中对话对于诸葛亮与刘备乃至整个汉末政治形势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各路军阀的基本情况,所谓曹操集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所谓孙权集团:“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所谓刘璋和张鲁集团:“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国示意图
”不难看出真正有实力的割据诸侯只有曹操和孙权,对于这两路实力派诸侯,诸葛亮便为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然而整个隆中对话的重点并不只是一个政权格局理论,它的核心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整个隆中对话可以看作是一个二元的政治建设理论构想。此时的刘备脱离袁绍依附于刘表麾下屯兵在新野,但曹操在击败袁绍之后,南征意图十分明显,这是来自于曹操集团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刘表集团的内部对于已经在荆州驻扎数年的刘备有着不信任,史料中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显然当时刘备处境十分危险,寻找立足的方法才是最符合当时刘备的现实需要。那么“霸业”和“复兴汉室”相比较于“生存”更显微不足道,在隆中对话里,“三分天下”的生存之道更加符合当时刘备境况。
三顾茅庐
那么“霸业”和“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就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心里的宏图志向。因为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所以,他将自己的身份地位早已经定位为人主之下,明君之侧,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角色。诸葛亮先祖可以追述到西汉元帝时期司隶校尉、光禄大夫诸葛丰,诸葛丰自小读经阅史,曾被荐举为文学史御史。父亲为汉末太山郡丞诸葛珪,叔父是汉末豫章太守诸葛玄,可谓是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因此可以想象诸葛亮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儒家学说氛围浓厚的家族中。诸葛亮则是一名维护汉王朝正统地位和维护王朝统一的儒学卫道士。隐居荆襄无非是他在等待一位明主,以便于帮他实现自己得“大一统”理想。那么他的“大一统”思想并不是自己要统一天下,而是要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因此他时长以管仲、乐毅自比。那么他所等待的明主无非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出自于正统地位;其次要有匡扶社稷和极高的政治魅力。因此就可以解释在众多诸侯当中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隆中对
第一,刘备是汉中山靖王之后,出于刘姓贵族正统;第二,刘备有匡扶汉室的志向和当世英雄之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了曹操一句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些条件也极其符合儒家学说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思想。隆中对话就蕴含着浓厚的儒学“大一统”思想,所提到过的“霸业”和“复兴汉室”则是诸葛亮“大一统”思想体系当中的最终理想目标。
看历史君更多精品文章,请关注“
历史开讲了
”,并回复下列"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