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下称《报告》)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和国家工商局的新注册企业数据这两组微观大数据,不仅提供了国家、创新极、省级、城市等区域层面的创新力指数,也提供了行业、企业等产业层面的创新力指数,为政府、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中国的“创新全景图”,进而为有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在城市创新力指数层面,《报告》显示,2016年城市创新指数前3名为北京、深圳和上海,这3个城市属于创新指数里的第一梯队。第4到10名依次为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在创新指数前20名城市中 ,有13个来自东部地区,4个来自中部地区,3个来自西部地区。
在 2001-2016 年间,四个一线城市创新指数的增长趋势差别较大。其中,深圳的平均增速最快,过去16年翻了550倍,增速远快于其他一线城市。在 2001 年,深圳的创新指数处于4个一线城市的末端,但在2004、2009年分别反超 广州、上海,并且以现在的增长速度能在2020-2021年左右赶超北京成为第1。
上海和广州在过去16年的平均增速分列 2、3位。尽管北京创新指数增长最慢,但这个城市集中了许多大企业的总部。总部经济效应使得北京拥有了最好的发展基础,所以创新指数能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报告》还显示,2016年城市创业指数的前3名为北京、上海和深圳。创业指数第4-10名城市依次为天津 、成都 、海口 、杭州 、南京 、重庆、郑州、西安。在创业指数前20名的城市中,有12个来自东部地区,4个来自中部地区,4个来自西部地区,其中广东,江苏、福建是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 ,各有2个城市上榜 。
2005-2014年间,四个一线城市的创业指数波动较大,但在2014年进行商事制度改革后,它们的创业指数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这12年间,北京的创业指数一直全国领先,上海基本紧随其后排在第二,深圳从2012年开始快速增长,有赶超上海的趋势,而广州一直排在一线城市的末端。
杭州近几年创业指数的增速较快,从2013年开始在这4个城市中排名第2,或许是阿里巴巴这类互联网企业起了标杆作用。在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后,苏州和南京的创业指数增速也进一步加快。
《报告》发现,根据城市创新指数,中国的创新行为在区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呈现出在东部区域集聚的显著特征。东部地区受益于地理位置上的沿海优势,贸易开放程度更高,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其创新指数占全国的比例一直较高。在过去15年间,东部地区创新指数占比从2001年的62%上升到 2 0 1 6 年的75%;而中部地区占比从2001 年的21%下降到2016年的14%,类似的,西部地区占比也从2001年的 17%下降到2016年的11%。
考虑到中国创新行为在区域上的集聚特征,《报告》 将中国分为8个创新级。
《报告》显示,在2016年长三角 、珠三角和环渤海这3个创新极的创新指数占全国的比例超过73%,目前中国的创新行为主要在这3个创新极集聚。
《报告》发现,在2001-2016年间,只有长三角和珠三角这2个创新极的创新指数占比在不断上升,长三角创新极的创新指数占比从2001年的15%上升到 2016年的29%,珠三角创新极的创新指数占比从2001年的 4%上升 到 2016 年 的16% 。
环渤海 、海西、东北、中部 、大西南,西北这6个创新极的创新指数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环渤海创新极的创新指数占比在16年间下降最多,达到了12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杨燕青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