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曹将  ·  2025年每日计划模板,开工就用上! ·  昨天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7-3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想拥有一张真·娃娃脸吗?这个面霜是关键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北美留学生注意,四大病毒席卷美国:流感、新冠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薛兆丰:现代人是否真幸福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20-10-29 22:11

正文


只有行动才是可观察的


不少调查报告——尤其是环保主义者的调查报告——指出现代人的生活素质其实并不好。例如,现在的北京,乌云罩顶,风沙滚滚,居民经常吃冰箱里的陈旧食物,住带空调的火柴盒,穿梭于水泥森林之中。过去可不同了,天青气朗,空气中的负离子特多;连黄包车夫吃的都新鲜的对虾,不含重金属;四合院的老房子东暖夏凉,根本不需要空调。请问这样的世外桃源今天还有吗?有,据说大西北一带就是。


古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不容易,“屠刀”就是名与利。放下自己的名与利,到符合联合国标准(联合国的工作,除了不断通过协议,就是不断制定标准)的环保地段去居住,是多数城市居民都乐意想一想,说一说,但往往做不到的。那么,聚居在喧闹都市的人们,是否缺乏理智呢?


经济分析不关心“人是否理智”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人是不是理智的。人们往往喜欢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你去调查,问他们是否快乐,他们会说表面上快乐,实际上不快乐;或者当时快乐,后来发现并不快乐,或者别人以为快乐,其实自己不快乐。这样的调查,是不能作准的。


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都是无法测量其真伪的。只有人的行动才能作数。如果说大都市的很多生活指标都不及从前,那是对的;但说大都市的生活令大多数人不如从前快乐,那就缺乏根据了。不管人们嘴上怎么说,毕竟他们的双脚还是选择了都市。他们是否理智?是否快乐?其实是否真的快乐?天知道。况且,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只有实际行动才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讨论的。


经济学不作价值判断


经济科学的目的,不是评判别人是否理智,而是解释人的行为的原因。人们选择大都市生活,理由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重要原因,就是都市提供了更多实现个人雄心的机会。乡村没有那样的机会。就冲着这一点,即使都市的生活环境不如乡村,很多人也还是愿意留在都市受罪,何况都市生活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算不上受罪。


我们周围的空气和水源为什么污染了?都市人为什么要住进水泥做的火柴盒?周围为什么那么喧闹?物价为什么那么贵?拿块镜子来看看,始作俑者就是你。正是你和千千万万的人一道,用行动选择了现代的生活方式,所以才导致了今天的不良后果。大家的选择是否理智?不知道。我们仅仅能断定一点,即这是多数人长期选择的结果。


据说美国的孩子平均只能说出四位总统的名字,但巧克力的名字却可以说出十多种。M&M公司每年照例都会收到很多孩子甚至大人的来信,这些信件是请求该公司破例生产“蓝色”软糖的。很无聊吧?而在一些比较动荡的国家,孩子们首先关心的,是战争英雄的故事。很充实吗?谁更幸福呢?经济学不回答这些问题。经济学只能分析不同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推测在无障碍时人们迁居的方向。


选择多比选择少更可取


可以随意挑选生活环境的人,总比别无选择的人要更自由。有人说看不起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说他们“没有文化”,“不爱说话”,“找不到两肋插刀的朋友”。其实,即使七、八十年代的人确实如此,那也是值得羡慕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是更加令人向往的。理由很简单,他们比上几代人的选择更丰富。


选择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找到称心的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年轻人,有条件重温“上山下乡”的生活,只是他们不愿意而已;枕头般厚的《存在与虚无》和《梦的解释》,现在已经无人问津了,因为实实在在谈恋爱更过瘾;神侃中西文明的时间本来是有的,但不如多考两张职称证书的收获大;由于书刊、唱片、影碟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增加了,但这不仅没有妨碍本来就高雅的人继续高雅下去,而且它使得品味本来低俗的人,现在也找到了满意的消遣。


反过来,上一代人当时却没有机会享受现在的生活。如果不考虑几十年前的社会是多么压抑和苦闷,多么缺乏个人发展的机会,人们的时间成本是多么低廉,文娱活动多么枯燥,法制和规则多么不健全,人际关系多么举足轻重,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要去解数学难题,要在那么晦涩的书里找点安慰,要那么隔靴搔痒地谈论“超我”和“本我”的冲突,还那么需要两肋插刀的朋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