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黑泽良平:林志玲爱我,因为我是热血笨蛋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在乡村种下未来的种子,会收获什么?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局惊艳,它差点成为今年的动画“神作”? ·  5 天前  
新周刊  ·  段子里的铁岭,现实中的东北小城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乐活|“大寒”“小年”喜相逢,欢欢喜喜迎新年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1-19 19:56

正文


又到了一年之中最天寒地冻的时候,

最近大家的状态,应该都是一个字:



不想从被窝里爬出来,

不想迎接门外的冷空气,

不想把除了眼睛鼻孔之外的躯体暴露在外


……


明日大寒,巧合的是,

这一天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三,

民间传统的“小年”

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又赶上年关将至,

浓郁的“年味”开始弥漫。


所以,各位,请暂别暖气的温存,

精神抖擞地出门吧!

再加把劲,坚持一下,

过了大寒就是年了!




天地虽然萧瑟,春风快要吹来。

看着雪花飘落,等着梅花绽开。


配图、配诗/老树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寒冷到了极点。虽然很多年里,小寒胜大寒,但经过小寒,在长期的寒冷中生活,人们对冷的感受强化了,即使太阳已经从南回归线北返有月,但人们仍以为寒冷似乎没有尽头。在中国农历的安排里,这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农历年的最后阶段,新生的春天即将到来,物极必反。是为大寒。大寒节气一般跟农历的岁末时间重合,故大寒时间多是人们过年时间,农谚所谓,“大寒大寒,杀猪过年。”“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期间,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 天左右。当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大陆中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此时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的物候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母鸡就能够产蛋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此时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厚最结实。如果过时不候,大寒节气时母鸡不能产蛋,就说明社会上有淫乱事件发生;像苍鹰那样的猛禽不高飞,国家不能翦除奸邪;水中不结坚冰,国君的政令无人听从。这三种预兆之说,大概只有第三候最有道理,因为水中不结坚冰,预兆来年气候反常,百姓生计得不到保证,自然无心听从政令。其他两候的预兆,多有附会。


大寒节气的民间智慧


大寒节气仍是农民的空闲时光,农活很少。北方地区的农民做做积肥堆肥的工作,为开春做准备;或者注意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的农民则要注意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此时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当然,大寒气候的变化也是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的重要标志,农民以此来及早安排农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白雪定丰年”“ 大寒无风伏干旱”,等等。

 

大寒节气的养生仍在于“冬藏”,当然,在饮食进补中可以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考虑到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现代人对于寒热的观念逐渐淡薄了,这导致许多因寒引起的疾病,在治疗上因没有重视“寒”的问题,而越来越严重。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古人说,“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



按中国的传统习俗,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在打扫居室的过程中,全家禁忌说话,因为“闷声发大财”;清扫垃圾不准往外扫,要集中处理,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寒大寒,家家刷墙,刷去不祥。户户糊窗,糊进阳光。”这个清扫工作俗谓“除陈”。“大寒”之后便迎来“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相传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的,佛教称此日为“佛成道节”。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初八举行诵经活动,并在佛座前献“ 乳糜粥”。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喝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寓意喜庆丰收,寄望来年日子更好。

 

尽管寒冷,中国的先民却把这一时空过得极为喜庆与欢乐。就像封冻已久的地带突然热闹起来了,人人都在动,走动、劳动、响动,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这“听个响动”的活动也是为了求得新年节好口彩。



从时令上说,从冬至数九到此时,是三九过后进入四九的日子。虽然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但此时阳能再度加强,天空中出现了雷声,与大地下的雷动形成共振共鸣,在上古中国气温较高一些的情况下,一些小河的冰面开始震动开裂。大地回暖,春天不远了。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在大时间序列里,大寒节气在震卦时空。天气寒冷到极点,连钢铁都可以冻得震裂,何况万物。


大寒节气的君子之道


大寒节气极有象征意义。中国的先民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人的演进有一种跟随递进的序列。从北半球冬至子时的来临,到小寒大寒的大地开裂,到立春寅日人间世的大幕拉起,这就是天人相应相感的表征。而在大寒的日子,天地间经历了漫长的封冻,有心人已经听见了震动的消息。无论天上的雷震、地震、社会动荡,都在释放大量能量的同时,给予时空新生的机会。诗人说过,九州生气恃风雷。

 

人们观察震动,发现它实际上是一种能量波动,震的本质是波。因此,它的发动虽然惊心动魄,但人们没有必要害怕它。事实上,在大地震之后,在大雷震过后,人们的心态反而有一种畅通感,有一种新生感,压抑阴暗的气息为之一空。



大寒节气的震动也是考验人的胆略的时候。先哲称赞震声的善德是教化,他们在描述震卦象时,不无幽默地说,震卦时空是一个考验人胆识的时空,祭祀吧,请客吧,这是亨通的。当迅雷不及掩耳地来到时,有人虽然像看到老虎一样为之一惊,但随即能够谈笑自若;当震耷发聩的变故声音惊彻百里时,有人仍能够镇定如常,他不会吓得丢掉手上的器具,一如心如止水的主祭者不会吓得丢掉盛食的匕匙和迎神美酒。震卦的系辞就是,“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卦虽然有危难,但也有机会。而考验一个人是否堪当大任,其实就在于他应对变故的心性和能力。先哲说,那种不会吓得丢匕和美酒的人,能够建功立业,成为宗庙社稷的祭主。尧曾考验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后来的纣王也曾考验过文王,曹操考验过刘备,都是从震动心性入手。“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雷声相续,这就是震卦之象,君子以此领悟,要获得良好的应变能力,得心存恐惧以修己省心。据说孔子听到迅雷烈风,必变容以严肃对待,反省己德,过则改,无则勉,因此能够孔武有勇,处变不惊。



可以说,在大寒节气的响动、热闹之上,在民间智慧之上,传统中国的君子们在此时空里更会注意自己的反省修身,更要注意学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写尽了传统社会读书种子们是如何在“ 大寒”的日子里修行的:“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中国人熟知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深得这种修省之义。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诗人们自然不会放过吟诵的机会,唐人耿湋诗说,“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这是《论语》所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义。唐人张九龄有名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南宋画家马远所绘的松竹梅图,开启“岁寒三友图”的先河。在大寒万木皆凋落时节,松、竹、梅仍能保持其生态,年年月月仍旧不变,它们给了人类以生活的榜样和信心。

 

当然,诗人没有回避苦难,白居易有诗《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后来的鲁迅也有名句,“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在这现实的善恶之外,大寒节气还成为人情人性美学的展示平台。白居易另有名诗《问刘十九》,即写尽了这一人情之美,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本文摘自《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作者:余世存   插图:老树

编辑: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