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相比大S,建议网友主要还是监控马斯克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1985年,法国人跑到宁夏第一大城市,拍到了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财富与纷争:沙特石油帝国的对外纠葛史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03-31 14:34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石油能源与沙特的国家命运?

最近,沙特与俄罗斯的油价谈判破裂,引发国际局势的紧张升级。对作风神秘的沙特而言,石油的重要性究竟多大?身为伊斯兰教国家的它,又何以如此西方亲近?这些简单而深刻的问题,足以牵扯出一段由能源争夺、教派矛盾与列强博弈所共同交织的复杂往事。

无人问津的角落

1918年 协助英军攻打奥斯曼土耳其的沙特士兵

今日的沙特以出手阔绰而闻名于世,但庞大家业却是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其王室早在18世纪就登上历史舞台,且只是阿拉伯半岛内陆的一个小领主,仅能对70户人家发号施令。所处的纳季德地区,被内夫得、代赫纳、鲁卜哈利这三大沙漠覆盖,从而使奥斯曼帝国与西方殖民者都兴味阑珊。

这种列强望而却步的政治真空,倒是给沙特家族以大展拳脚的舞台。 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断奋战,孱弱的封建主一度成为半岛最强势力,却也因此招来奥斯曼帝国讨伐。结果有多位头人领袖在被俘后惨遭处决。好在伊斯坦布尔当局的软弱统治,始终能让沙特家族起死回生,熬到了旧格局崩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2年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版图

靠着土耳其帝国覆灭,沙特家族被加冕为王。 但统治区仍旧百废待举,主要收入来自麦加、麦地那这2座圣城的朝觐费用。倒是近邻伊朗在1908年就已大规模出产石油,给沙特国父阿卜杜拉-阿齐兹看到了发家致富希望。到1923年,他正式将开发本国石油的特许权,授予新西兰人霍姆斯。期望能在自己脚下挖掘出巨额宝藏。不料后者辛苦数年还始终一无所获,导致多家英美公司对经营特权本身也虎视眈眈。

经过慎重考虑,沙特又在1933年5月,将特许权转授给美国加州标准石油公司。 这是因为美国人当时在中东毫无存在感,不能像英帝国那样肆意干涉政治。其次,英国资本控制下伊拉克石油公司,已拥有稳定的油矿财源,不愿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他们参与竞标仅仅是为了排挤美国对手。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家就表现的要真诚许多。更重要的是,美国医生从1911年起便在半岛上救死扶伤,还治好了阿卜杜拉-阿齐兹的面部蜂窝组织炎。这让国王至死都坚信,美国人比英国佬更慷慨善良。

现代沙特的开国君主 阿卜杜拉-阿齐兹

石油帝国养成

加州标准石油公司与达曼7号采油井

经过5年勘探,临近波斯湾的达曼7号井在1938年3月顺利喷油。 两年内,原本默默无闻的沙特石油产量就暴涨10倍。 承包商也一举成为全球能源巨头,并升级改组为阿美石油公司。可沙特政府虽解了财政燃眉之急,却并未分得利益大头,仍要在关键问题上仰人鼻息。在整个二战期间,他们就为了维持国家运转,接受720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

当然,此时波斯湾也远未成为全球能源生产重心。 美国依靠强大的本土储量,仍是世界上最重要产油国,一家产量就可与整个中东匹敌。出于这种能源自信,华盛顿派在国际纠纷中完全不用顾忌阿拉伯人感受,并在1948年支持犹太人建立以色列。沙特第三任国王的费萨尔,当时还只是外交大臣,在一怒之下建议同美国断交。可实力尚弱的他们,最终还是要向冷酷现实低头。

1964年成为沙特第三任国王的费萨尔

好在命运的天秤终究逐步向沙特人倾斜。随着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美产石油愈来愈难满足市场需求。出于对过度开采导致油脉枯竭的不安,美国政府也有意限制石油产能。中东各国抓住机遇,稳步夺取了新能源霸权。 在1948-1972年间,沙特的石油产量再增15倍。整个中东的日供应量,也由110万桶变为可怕的1820万桶,几乎是美国本土产量的2倍!当地探明的油矿储量,也从280亿桶升至不可思议的3670亿桶,从而打消了各国对寅吃卯粮的焦虑。

于是,沙特就联合其他产油国,努力夺回对整个产业的控制权。 1960年9月,著名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让各成员国决心以集体行动捍卫自身利益。但因众口难调、分歧严重,斗争的实效并不理想。沙特变在1968年另起炉灶,拉起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用于强化自身的发言权。进入20世纪70年代,海湾各国正式向欧美资本提出参股收购要求。阿美石油公司就在1972年服软,同意沙特政府的股份增加到25%。这个趋势逐步推进至1981年,又让沙特当局的股权稳步调整到51%。

总部位于沙特的 阿美石油公司总部

很快,考验这些奋斗成果的时刻就纷至沓来。 1973年10月,埃及与叙利亚联合出兵,对以色列发动规模浩大的第4次中东战争。费萨尔国王火速联合其他阿拉伯产油国,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禁运石油。对于态度暧昧的中立国也减少供应,仅对友好国家维持原额供给。历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此爆发。

早已习惯廉价能源的发达国家,在短期内遭遇当头一棒。欧共体与日本纷纷改变亲以色列立场。只有坚持霸主做派的美国,向沙特发出了军事威胁。不料费萨尔软硬不吃,扬言自己会炸毁本国油田,让产量锐减80%。华盛顿只得另寻折中方案,敦促以色列加入“土地换和平”协议,推动战争双方的和谈进程。因此,虽然反以联军作战失利,沙特却靠打经济牌,向世人展示了阿拉伯的力量。 昔日追随英美的沙漠穷邦,终于成长为不可小觑的石油帝国。利用这股外交胜利的东风,沙特又在1980年提前实现了石油产业国有化。但同属欧佩克成员的邻国伊朗,随即成为他们的不共戴天之敌。

正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军队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全球成员分布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分布

新月旗下的纠葛

中东地区的 逊尼派与什叶派分布

导致沙特与伊朗关系紧张的草蛇灰线,在石油被大量开采前就深深埋入地下。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分化为逊尼、什叶两大派系。起初还只是为争夺权力而展开的政治较量。但随着时间推移,两大阵营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并对宗教经典有了各自的解读。

其中以伊朗为大本营的什叶派,因长期受压迫,而对殉难圣徒与圣墓极为崇敬。可隶属逊尼、被沙特奉为正统的瓦哈比派,却完全是另一番精神面貌。他们强调一神信仰,极其重视宗教原典。 在沙特王国正式建立前,还号信徒召捣毁圣墓、严禁包括抽烟喝酒乃至穿丝绸衣物在内的一切物质享受。随即也将其他教派为自己的战争对象。

瓦哈比派分布 支撑了早期的沙特阿拉伯国家雏形

这些今人眼中的过激主张,放到18-19世纪的纳季德,却是具备可操作性的建国方案。 因为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受自然条件限制,已沦为伊斯兰世界的文明边缘。虽有麦加、麦地那这2座圣城加持,仍摆脱不掉整体降级的厄运。多神色彩的古老信仰卷土重来,让每个部落都拥有自己专属的圣迹。英国探险家贝尔格里夫就惊讶地发现,当地人对礼拜、封斋、朝觐等伊斯兰教仪式毫不在乎,反向各式各样的精灵、石洞顶礼膜拜。

在如此蒙昧贫瘠的土地上,只有高举一神信仰的大旗并破坏圣迹,才能破除各部落间的隔阂、塑造更高层级的大共同体认同。而发动战争和反对享受,则是新政权树立权威与积攒财富的手段。所以,严肃却可行的瓦哈比派教义,支撑起沙特家族的茁壮成长。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沙特战士破坏了位于今日伊拉克境内的什叶圣地--卡尔巴拉,为后人遗留下难以解开的心结。

曾遭沙特军队洗劫的什叶派圣城 卡尔巴拉

王国大业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和对外友好的现实需求,瓦哈比派就变得温和许多。但其同什叶派的矛盾却延续至今。 以沙特开国君主阿卜杜拉-阿齐兹为例,他曾让神学家判定,引进西方文明成果并不违教义,甚至为安抚各部落而进行过20多次政治联姻。可这位头脑开明的国父却声称,自己宁可与犹太人或基督徒结婚,也决不娶什叶信徒。因为前者好歹是信奉一神的“有经人”,后者却是无法共处的多神教徒。

教派矛盾也直接影响了沙特的内政外交策略。比如油气资源集中的本国东部,却因是什叶派聚居区而长期受到打压。以至于直到1987年,才拥有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在2019年袭击油田的也门胡赛武装,也是因信奉什叶而不为沙特所容。但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如眼下这般冷淡。 至少在1962年时,两国曾一唱一和,共同创立了“世界穆斯林联盟”。但列强的干预,终究导致双方的关系迅速恶化。

也门的胡赛武装 就是阿拉伯半岛的重要什叶派力量


别无选择的联合

冷战的两大阵营 都对中东地区进行影响和渗透

原来早在1925年,苏联的领袖斯大林便放言: 谁拥有更多的石油,谁就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指挥地位。谁拥有更多的石油,谁就能指挥世界的工业和商业。

钢铁同志的这段最高指示,明确揭示出各大强国领导人的普遍心态。 为打入这片仍处在英法控制下的土地,苏维埃联盟将目光对准了沙特。毕竟在当时的中东,后者是屈指可数的独立国。为表示友好,莫斯科当局便在1926年率先承认沙特政权的合法性。可相差悬殊的意识形态,让苏联来的统战专家们碰了一鼻子灰。自此,两国关系始终处于暗中对立状态。

在费萨尔与巴列维统治期内 沙特与伊朗的关系颇为亲密

二战后,实力衰落的英国从中东撤出。升格为世界一极的红色巨熊,却不断加大渗透力度。鉴于沙特同自己存在多重差异,苏联以尊奉世俗主义、施行共和制度的中东威权国家为突破口,转而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建立起亲密关系。 原本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国别无他选,只能为填补英国留下的战略缺口,将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视为左膀右臂。

面对北方强敌的咄咄攻势,沙特追随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遏制苏联扩张。 不仅祭出了赖以立国瓦哈比教义,通过努力宣扬泛伊斯兰教主张来削弱苏联存在,还大力扶植反苏势力。甚至不顾重洋阻隔,把手伸到山姆大叔后院,给尼加拉瓜的反苏派别提供过3200万美元巨款!

巴列维时代的伊朗城市 无疑让美国人更有好感

可惜的是,相比作风激进的沙特相,美国还是觉得与巴列维王朝更有共同语言。 在60年代推行“白色革命”的伊朗,尽管农村相当闭塞,但城市的开放程度还远在今日沙特之上。由于拥有共同的敌人与盟友,沙伊两国便撇开教派偏见,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时光。如在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伊朗表面上不愿参与沙特主导的石油禁运,却仍暗中支持阿拉伯阵营。埃及总统萨达特,还为此盛赞巴列维国王为“我的兄弟”。

这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同盟,却在1979年被彻底打破。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国的软弱反应不仅让盟国为敌邦,还寒透了沙特王室的心。后者不无理由怀疑,若本国出现类似变故,美国也会像对巴列维那样将自己弃之不顾。好在有野心勃勃的萨达姆开始担任伊拉克总统,苏联也在同年出兵入侵阿富汗。这些因素又使互相嫌弃的两国明白,除与对方抱团取暖外,自己是别无他择。

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 反而让沙特地位上升

沙特从此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中东盟友,在80年代展开紧锣密鼓合作。 华盛顿允许沙特在西北边境的塔布克省,设置以F15战机为主力的空军基地,而此举会对以色列造成极大威胁。沙特则向美国开放宰赫兰机场、为阿富汗抗苏武装提供巨额援助,还倾销石油压低能源价格,以此打压伊朗经济。

结果,石油价格战未能颠覆伊朗什叶派教权,反将因两伊战争而负债累累的萨达姆政权逼上绝路。 随之而来的海湾战争爆发,又将沙美两国的合作也随之达到高峰。

并非任何盟友 都能从美国买到F1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