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透视】
“带上铲子就是冲!”
免费又有趣,戳中消费者“心巴”
麦当劳本次品牌活动引发消费者参与和分享热潮,背后是品牌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官方预热海报上,“免费”两字抓人眼球,准确戳中消费者“薅羊毛”的“爽点”。“带铲领堡”成功的网民直呼“羊毛党的快乐”,错过活动的网民痛心“过期的羊毛如砒霜”。网民社交媒体分享截图
“带1把铲子领1个免费板烧”的活动规则简单,互动门槛较低。被免费汉堡吸引的网民不免发问,“为什么要带铲子?带什么样的铲子?”好奇心激发兴趣,自然推动消费者主动了解活动规则、联想产品特征、探究品牌内涵,并带动品牌传播。
“铲到堡啦~”
抓符号、强社交、促留存,
找到品牌与生活的交汇点
麦当劳此次活动从产品特征、消费场景、用户习惯等方面,积极寻找品牌与消费者生活的交汇点。在创意与幽默感的碰撞中,麦当劳轻松欢乐、充满爱和热情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产品符号植入生活场景,带来“烟火气”传播。从品牌传播策略维度来看,活动规则设置从板烧鸡腿堡制作方式出发,抓住了“铲子”这一产品符号,通过“带1把铲子领1个免费板烧”的互动,强化消费者对这一产品符号的认知,建立“全新板烧鸡腿堡”的产品联想。同时,来自消费者生活的“花式铲子”,也为品牌传播贡献话题度、烟火气和欢乐值。
强化品牌体验社交属性,带动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网络传播中,活动参与者在意免费汉堡,更在意“玩梗”的快乐。“麦当劳铲子兑换板烧”话题下,“梗学家”以矩阵形式设计“铲子九宫格”;“抽象派”携画的、剪的、撕的“铲子”询问能否成功;“技术流”用AI生成麦当劳“带铲领堡”活动现场并配文“今天的麦当劳可能就是这个样子”。门店互动时,亮出“铲子”、眼神示意、相视一笑、扫码核销的兑换流程,颇具“暗号交易”的戏剧性。E人兴奋于“社牛勇闯金拱门”,I人遭“公开处刑”犯了“羞耻症”。“店员都笑了”“店员小姐姐惊呆了”等表述在网民分享中高频出现,消费者与店员的互动也成为品牌体验的重要环节。在UGC传播中,脑洞大开的“铲子”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交货币,成为消费者二次创作、主动分享热情“源泉”。网民社交媒体分享图
麦当劳官方微博发布活动图片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带铲领堡”的规则前提是参与者在麦当劳APP领券。借由趣味性营销活动,品牌方期待完成官方APP的引流、建立好感和习惯养成,进而提升用户忠诚度。从网民反馈来看,小红书、微博平台不少网民在“带铲领堡”成功后分享活动体验,通过“麦门永存”话题表达对麦当劳品牌的赞誉,从侧面展现了品牌传播的积极效果。
“带对铲才能领到堡?”
留足互动空间,
品牌才能和消费者玩到一起
活动中,有消费者玩得不亦乐乎,也有消费者表达被规则“背刺”。消费者的争议和不满主要集中在门店执行层面对“铲子”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导致的兑换失败:有人三只手指比个“铲子”都能完成兑换,有人却表示某些门店猫砂铲都不行。“玩不起别玩”的质疑声背后,是消费者乘兴而来却被拒之门外的尴尬窘境。“一次外向换来一生内向”,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不免带来不悦和不公平感,反而损害了品牌形象。
这也提示品牌方,在活动策划中,应从门店执行和消费者参与两方面充分考虑活动流程,把握好“有趣好玩”和“统一标准”的尺度,为品牌、门店、消费者留足创意和互动的空间,才能真正和消费者“玩在一起”。网民分享活动体验
“抽象行为大赏”
“疯感”网络狂欢解构严肃规则
前有海底捞画牛,今有麦当劳领堡。品牌洞察“玩梗”“发疯”“薅羊毛”等网民情绪兴奋点,以强社交属性营销活动“出圈”带动品牌传播和形象塑造,成为品牌方积累品牌传播势能,赢得良好口碑的有效方式之一。
观察此类品牌活动的网络传播可以发现,麦当劳“带1把铲子领1个免费板烧”活动,炒菜铲、米饭铲等“合规铲”远不如美甲mini铲、手指铲、脑铲、滑铲等“另类铲”具有话题度;围绕海底捞“画得牛就送牛”活动,牛爷爷、牛魔王、“小牛宝莉”可以与专业选手的“艺术牛”同台竞技。品牌营销活动衍生成为“抽象行为大赏”,折射出多层次的网民心态。麦当劳中国社交媒体编辑部曾向界面新闻表示:我们观察到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们,很爱在社交媒体上“发疯”,但这其实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发泄,反而可能是年轻人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情绪分享和自我疏导。正如有网民在麦当劳“带铲领堡”相关话题下评论的,“不就图个好玩吗”。在网络平台强匿名的语境下,在营销活动相对宽松的场景中,网民“不按套路出牌”的创想蕴含着对严肃规则、权威定义的挑战和解构。现实生活中,难以消解的压力、无法言说的情绪,都在“玩梗”“发疯”中获得柔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