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君说
提到唐卡,可能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是藏传佛教寺院的佛堂中,燃香供奉着的佛像画,画面繁复,色彩浓郁,绘制极为精致,自带一种神圣感。比如画事君曾在龙美术馆的永宣展里看到这件永乐年间的巨幅唐卡,当时的心情也是给跪了。
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美是真的,震撼是真的,一般人看不懂也是真的。
别急,当你看到下面这幅画,当我告诉你这也是唐卡时,相信你心里一下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
八宝 当代 82 x 63 厘米 彩绘唐卡
哪里有大海,
哪里就有宝贝。
哪里有智者,
哪里就有福报。
这叫做“新概念唐卡”,出自藏族艺术家耷•琼培之手,而且,他在13岁时就被认证为格鲁派(黄教)的转世活佛,所以他绘制的唐卡,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我知道你依然是一幅黑人问号脸,和我刚刚听到这个“新概念唐卡”时一样。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唐卡,这个藏族地区伟大的艺术门类。
我们之前一说到唐卡,就想到的那种,是传统唐卡。唐卡(Thang-ga)其实是藏语音译,指的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后来慢慢发展成一种藏族地区独有的艺术形式。
唐卡的别名叫做——藏族的“百科全书”,也就是说,唐卡除了表现宗教题材,还可以用来记录和表现历史传说、天文历法、藏医药学、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窥探到藏族地区的风物传统。
绿度母唐卡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传世唐卡,大多是藏传佛教用来表现义理和故事的,看起来神圣,且贵重。绘制时往往会用到很多珍贵的矿物宝石制作颜料,比如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还有藏红花、大黄、蓝靛等天然植物。唐卡上的佛教世界,因为有了这些颜料的辅助,而变得更加明亮、鲜艳、耀目,几百年后仍历久弥新。
绘制唐卡所用颜料
不仅如此,绘制唐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和上师的要求,遵循一整套复杂严苛的工艺流程。
比如绘制前要举行特殊仪式,然后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每个步骤都极耗费心力,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唐卡,很可能经历了半年、一年,甚至十几年,才绘制完成。
绘制唐卡
佛教唐卡中复杂华丽的纹饰,全部都有特殊含义,每一寸细微的地方,都可能引申出博大精深的佛教奥义,普通人会被画面震撼,但往往觉得高冷难懂,因此只好敬而远之。
相比之下,“新概念唐卡”就显得没那么复杂,平易近人,但是,相反是这种简化过的画面,会让你产生一种思考的欲望。我们先来看几幅作品。
八宝 当代 82 x 63 厘米 彩绘唐卡
哪里有大海,
哪里就有宝贝。
哪里有智者,
哪里就有福报。
佛教有八宝,宝伞、金鱼、宝瓶、莲花、法螺、吉祥结、宝幢、法轮,象征着眼、耳、鼻、音、心、身、意、藏八种识智,在这里被简化抽象,你能看出几种?
度母 当代 82 x 63 厘米 彩绘唐卡
因为有度一切众生的心,
所以进入度一切众生的禅定中。
度一切众生的美人,
度一切众生的度母。
度母,观音的女性化身,信徒视之为精神上的母亲,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女性特有的亲和与温柔。
金刚 当代 63 x 82 厘米 彩绘唐卡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燃烧的金刚,
有时,它像一个奇特生物般的存在。
这个金刚,莫名给人萌萌的感觉,但它却是藏传佛教密宗的威猛的护法神。
放大的牛角 当代 61 x 80 厘米 彩绘唐卡
牛角尖上无路可行,
依照此理,
不如敞开心扉。
做人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没有前途啊。
苦苦 当代 63 x 82 厘米 彩绘唐卡
失去了量的心不会讲究因果,
它还召来了恐怖的死神。
别离、衰老、病变、死亡,生活中的诸多苦痛,会让我们的内心失去平衡,若不能释怀,便会陷入煎熬之中。
贪心之绳 当代 82 x 63 厘米 彩绘唐卡
你用钩子钩住了谁?
你用金刚锁定了谁?
如果是愤怒和嗔恨,
那就好了。
你在这一头,欲望在那一头,剪不断,理还乱。
无常 当代 84 x 64 厘米 彩绘唐卡
年轻的美丽到老皆空,
血肉之躯也随之散尽。
生命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化。
因与果 当代 63 x 82 厘米 彩绘唐卡
知因果循环,
便知情器之理。
知此理,
能呈圆满的前行。
花开有时,花落也有时,不必伤怀,因为花落之时,便是果实成熟之始。
母性 当代 84 x 64 厘米 彩绘唐卡
哪里有痛苦,
哪里就有你悲悯的目光。
你用慈悲和美,开启了众生的心门。
母性,最柔软也最坚定,引领我们叩开通往未知的门。
相对于传统唐卡的具象和精细复杂,上面这些新概念唐卡,乍一看很像当代艺术,抽象、清新、简明,融入了很多现代的色彩、画法、理念,同时也在传达着一些关于佛教与自然的哲理,似乎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刚刚说过,创作这些作品的人,是藏族艺术家耷·琼培。
耷·琼培
1975年,耷•琼培在理塘出生、长大。理塘位于四川甘孜,有着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寺庙白塔,骏马仙鹤,那位写下“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的活佛仓央嘉措,就在此处转世。
13岁时,耷•琼培被认证为格鲁派(黄教)的转世活佛。他在寺庙学习佛学,也从很早就开始学习绘制传统唐卡。经过严格的技艺训练,16岁的耷•琼培已经独立绘制出第一幅四臂观音唐卡。他和唐卡的缘分,可以用“兜兜转转,命中注定”来形容。
画事君:您为什么会去绘制这种新概念唐卡呢?
耷·琼培:我很小就开始学习传统唐卡,但当时并没有打算把唐卡当做专业,有十多年的时间,我都在寺院学习佛学,没有画画。但十多年里,我逐渐接触了世界范围内各个方面的绘画艺术,看得多了之后,反过来再去研究传统唐卡,又有不一样的领悟。
飞鸟与佛塔 当代 80 x 61 厘米 彩绘唐卡
飞鸟拥有翅膀,但是从未飞行,
只是羽毛装饰了它。
佛塔巍然矗立,但是从未停留,
只是形态概念了它。
多元的文化艺术,让耷•琼培的思维更加开阔,再回过头来研究传统唐卡,他发现其实传统唐卡最初的概念,和我们普遍认为的,并不一样。
画事君:唐卡这个词在藏语里,最初是什么意思?
耷•琼培: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唐卡是佛教卷轴画。但我在接触了高原艺术、喜马拉雅艺术,研究了更上古的历史后发现,唐卡最早开始形成时,并不是完全为佛教服务的绘画,它的内容可以更广阔一些,延伸到一些佛教以外,或者更大的空间里面。
画事君:延伸到什么范围呢?
耷•琼培:我认为传统唐卡其实是“装藏品”,所谓“装藏”就是会用很珍贵的香料或木材,把它作为画的中心,将画卷起来,装在神像或佛塔的肚子里去,供奉起来。如今“装藏”是一个宗教用词,就是指佛像佛塔装藏。
在高原早期文明中,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神山、神湖,都有自己的灵魂,可以装藏起来,装在宝瓶中,这是一种“聚”文化,就是说把灵魂精华,聚集成能量。万事万物都可以装藏。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就不再拘泥于传统唐卡的形式。从内心真实的状态出发,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无论是佛教还是凡尘,你要表达一种思想,比如慈悲,那画一朵花、画一个美女、画一只飞翔的鸟,都可以表现,并不是说慈悲一定是这样或者那样。
魔术师 当代 60 x 82 厘米 彩绘唐卡
把野马关进宝瓶难,
把心的宝瓶关进心脏的宝瓶更难。
如果说传统唐卡是在画佛的形象,营造出一种佛国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心生向往,那么新概念唐卡就是在画佛的哲学,让人有感而发,心生共鸣。
画事君:感觉您画的是一个佛教道理,而不是佛教的场景。
耷·琼培:很多人都在问佛到底是什么?刚开始接触佛学的人,会认为佛是你画出来的那个人的样子,就像传统唐卡上的偶像场景。但如果想了解佛教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东西,传统唐卡可能就比较难以表现。
画事君:可是佛理本身就很难用语言表达。
耷·琼培:对的,所以早期的十二、十三世纪,禅宗一些大师会通过明喻和暗喻来表达佛教哲学思想,有点类似新概念的图案和色彩,但是这种交流都停留在一个非常秘密的阶段,更像是一种私下的游戏。而我现在把这些思想都画在画布上,全世界都可以去看,去思考。
被锁住的眼镜 当代 100 x 62 厘米 彩绘唐卡
看到美丽的风景、事物,
这些都是心灵的眼睛赋予的。
传统唐卡美得令人震撼,但现代人没有耐心去看。“新概念唐卡”是一座桥梁,可以让人离唐卡艺术所传达的精神近一点,再近一点。
画事君:那在你眼中,如何看传统唐卡?
耷·琼培:传统唐卡是非常了不起,非常美的,甚至从传统唐卡中截取一个很小的局部,都能够让一个人觉悟。大家看唐卡的时候,感觉密密麻麻全是东西,其实细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是自己的心密密麻麻的。
当你真的慢慢仔细研读起来,就会发现从一幅佛教唐卡中,可以看到三样东西——慈悲、智慧、能量。它自身的色彩、形状、格局、包括装裱形式,都是语言,都在讲佛陀觉悟的思想,每个点都一一对应这三样东西,集聚起来相当地了不起。
但是现代人太着急了,没有耐心去钻悟传统唐卡中精深的道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通过一种桥梁,让人真正进入传统唐卡,所以我创作新概念唐卡,通过简化,来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感。
智慧与方便 当代 63 x 82 厘米 彩绘唐卡
智慧与方便结合,
一切皆能圆满。
若皆圆满,
智慧与方便该何去何从?
目前,耷·琼培已经创作了将近两百幅“新概念唐卡”,其中有系列作品,也有单独的创作,这些新概念唐卡作品中,主要还是佛教题材。
比如大乘佛教中最著名的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耷·琼培把这句佛偈画了出来。
缘起性空 当代 82 x 63 厘米 彩绘唐卡
大山未变小,
瓶子未变大。
把山装入瓶子里,
是给空空的心的礼物。
耷·琼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其实是佛教中的“空性思想”,它有一个非常学术的名字,叫“缘起性空”。画面中的瓶子,就是普通大小的瓶子;山,也是通常意义上的高山。放一个太阳在这里,是为了衬托山峰的高耸入云,因此太阳才会从下面慢慢升起。
在这幅画中,瓶子没有变大,山也没有变小,但瓶子却可以把山装进去,一般人肯定不会这么画,因为在常识中,一个小瓶子肯定装不下这么大的山。“缘起性空”的概念,就是要你抛弃惯常思维的“滤镜”,去重新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重新认识自己。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心性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上升到了内心哲学的层面。
“把大山装进一个小瓶子里”,这个概念和“把北京城装进一间屋”一样,学术上可以证明其存在性,但理解起来很难,因此我就通过绘画、色彩,将“缘起性空”表现在画布上。
不管你是否可以通过这幅画理解到“缘起性空”这个深奥的概念,但画面首先会让人心生喜爱,如果内心能够因此升华更好,即便不能够完全理解,也可以稍微走得更近一点。
这种通过绘画表达佛理的方式,和禅宗讲的“拈花微笑”、“风动、帆动、心动”的偈子,其实作用是殊途同归的。
除了宗教题材,耷·琼培也画过有关医学的新概念唐卡,比如这幅《量》,很有意思,是鸟的翅膀被一只手抓住了,看起来很惊慌的样子。
量 当代 63 x 82 厘米 彩绘唐卡
这一双由量生出来的翅膀,
要如何在无量的虚空中飞翔?
耷·琼培:这个画其实代表了我们身体的一种状态,手的颜色、鸟翅膀的颜色、鸟本身的颜色,代表了人类身体的四大构造。当我们在了解某一种哲学思想或精神状态时,比如说在了解“禅”的过程当中,肉身会有非常大的障碍。
佛教讲“有漏皆苦”,“漏”就是烦恼。画中这个构造的含义,就是让我们反思一下,如何去让我们有“漏”的肉身,达到一种自由畅快的状态,不被捆绑,觉得舒服。也可以大概理解成,假如有一个在情绪上非常固执、非常狭隘的人,如何从他的障碍中解脱。
大脑控制的人生 当代 82 x 63 厘米 彩绘唐卡
过度依赖大脑的技术,
而丢失了心的能量。
智慧与方便是双运的一体,
怎能让他们悲伤独行。
耷·琼培曾办过几次新概念唐卡的展览,这些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曾经就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爷子前来观展,看了很久,说不想走,想再多看几眼。或许这些画,刚好契合了他曾经的人生经历,触动他内心的弦音。
也有佛教导师从他的创作中选出三四十幅画,配合教科书讲解佛教的精进、忍辱、慈悲、智慧等方面的道理。
放大的牛角 当代 61 x 80 厘米 彩绘唐卡
牛角尖上无路可行,
依照此理,
不如敞开心扉。
面对同一幅画,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可能都不同,这些符号在内心的投射,甚至曾被心理治疗师拿去为病人进行治疗,用专业的方法为病人进行解读,甚至能够起到很好的疗效。这是让耷·琼最开心惊喜的事,每每提到,他都激动不已。
百相自在 当代 100 x 62 厘米 彩绘唐卡
愿金木水火土,得位和合;
愿人心与菩提心,得位和合。
耷·琼培目前的创作,更像是“随心所欲”。吃饭、看书、与人交谈,都有可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新概念唐卡,可以被当成是一种游戏,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实际上,这更是耷·琼培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此心安处是吾乡”,心随意动,才能自由自在。
空乐 当代 111 x 249 厘米 彩绘唐卡
唯识者,
得阿来耶识续。
一切由心创造,
心解脱即是解脱。
经•变——新概念唐卡探索者耷•琼培
展览时间:
2017年7月8日 - 8月20日
11:00 - 18: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觽堂文化智库 • 一莲艺术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路临2号院9号
2017年7月13日
对谈|当代语境下的藏传佛教艺术
19:00—21:00
主持人:一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员)
嘉宾:耷·琼培(艺术行者、诗人、藏学专家、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
方力钧(当代著名艺术家)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博士、现任央美美术馆学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