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台湾人文与学术
引介臺灣人文及學術研究現狀和趨勢、論文期刊發表概況、論壇及學術前沿。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美芽  ·  今年流行“瘦瘦裤”,120斤秒变90斤! ·  23 小时前  
新闻株洲  ·  陈恢清调研中钨高新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台湾人文与学术

陳嵐《霸凌者:從兒童到成人、從校園到社會,15個觸目驚心的血色告白》

台湾人文与学术  · 公众号  ·  · 2019-01-16 08:51

正文

霸凌者:從兒童到成人、從校園到社會,15個觸目驚心的血色告白

  • 作者: 陳嵐 新功能介紹

  • 出版社:高寶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8/06/21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400天田野調查、15個觸目驚心的第一人稱故事,用文字劃開傷口★
★99%的霸凌事件都可歸因於家庭教育!★


你知道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天真無邪。

․還不滿10歲的孩子,拿著圓規鉛筆刺同學的手背,原因是:好玩!
․青春期的少年,本來只是用性騷擾的手段想引起女同學注意,最終演變成更嚴重的事件……
․老師,對孩子來說具有極大的權威,而老師的關愛或是漠視也可能造成霸凌傷害。
․一則流傳於網路上的影片,內容是一名女學生被同校女生嚴重毆打。

孩子、青少年要建立起善惡觀是需要成年人引導的,但學校和家庭中有許多成人本身就是創傷下長大的孩子,當他們內心深處還是一個絕望的巨嬰時,又怎能引導孩子建立正直的人格?

因此,無論是加害人還是被害者,是武力暴凌還是言語霸凌,探究霸淩的核心,那些霸淩者和被霸淩者的成因,是他們的家庭。
他們索求的愛,大多是朝向家庭的;發洩的憤怒,也更多是來自家庭。
而家長們,總是很忙,很忙……

親愛的你們,請不要在傷害發生之後才說:「天哪,我完全不知道會這樣啊?」
當霸凌發生時,只有家庭給予的愛,才是孩子最後的庇護所。

本書的15個故事,全部取材於真實案例,故事分兩個層級:來自兒童的惡和來自成人的惡。透過文字從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心理、背景、經歷做全景俯瞰,更深入到極其微小的細節和心理狀態,最大程度地還原事件的幽微精深。

因為,看到真相,才是解決問題之始。

★一個社會,只有好人都沉默時,邪惡才能橫行。★

預防霸淩,首先是家庭之責,其次是社會體系的建立。
但最終,解決這個日益猖獗於校園、社會、網路的惡魔,還是需要每個人的力量。對於霸淩,不再旁觀,而是說「不」。
霸凌發生的時候,沒有人是局外人。

各界推薦

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安全促進學校研究中心主任、台灣粉紅T恤反霸凌發起人
邱永林/兩岸知名心理學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神老師(沈雅琪老師)/資深國小教師
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陳俊欽/杏語心靈診所院長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賴芳玉/律師
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一本扣人心弦的書籍,透過深沉的告白,讓我們領悟唯有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以及挺身而出的正義方能遏止霸凌的現象。這是值得父母與教育者閱讀的好書。」――李明憲/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安全促進學校研究中心主任、台灣粉紅T恤反霸凌發起人

「沒有人,應該被惡意對待;沒有人,可以漠視霸凌的行為。別認為自己的孩子做錯事才被討厭,更別教孩子受到惡意對待時只能忍耐,忍耐從來沒辦法讓惡意的行為停止。」――神老師(沈雅琪老師)/資深國小教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嵐


作家、主持人、兒童公益組織「小希望公益聯盟」創辦者,先後創立多家青少年保護機構,也是很多孩子的媽媽、女性及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研究者。


目錄

【推薦序】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殘忍暴行,常是對愛的失落與渴望
【推薦序】在最絕望的深淵燃起一盞希望之火
【寫在前面的話】霸淩——從我的原創傷出發

序曲 以此開始
小孩子的殘酷

第一幕 不是所有小孩都天真無邪
哈洛的猴子
校園沉默之丘
忘川之水

第二幕 躁動的青春不止荷爾蒙
小紕漏
凶器是一本書
黑武士
白武士

第三幕 作惡的世界裡沒有法不責眾
以伐木累之名
同學會
我不殺伯仁
鐵背心

第四幕 嫉妒是骨中的朽爛
朱䴉的安魂曲
瘋人院奇緣

尾聲 尚未結束
投胎也是一門技術

推薦序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殘忍暴行,常是對愛的失落與渴望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當我們看著一個又一個霸凌的故事,那像是浸泡在人性黑暗面的最內圈。作者嘗試著描繪,那股找不到出口的、幾近絕望的情緒,如何從破碎或失和的家庭,流到孩子心裡,產生了某種形式的複製,像是變了模樣的重播。

不管是霸凌者,或者被霸凌者,都難逃挫敗感的正面衝擊。本以為天真無邪的孩子,也能繼承從大人而來,因挫敗而強化成的殘忍,以本身的優勢為刃,砍向弱勢的孩子。

優勢,對啊,霸凌者可能是班上的風雲人物,也可能深具領導統御的能力。一個人要能在人際網絡中,站到一定的高度,除了要能攏絡群眾,也要有能力給予「壓力」。

「霸淩的心理側寫,更像是一股黑色的烏合之眾情緒匯合,這種情緒一旦被煽動起來,沒有理智可言,也沒有公平可言,指向誰,誰就被撕個粉碎,難以倖免。」

作者讓我們知道,被霸凌也不一定要具備什麼充分的理由。大部分的被霸凌者,確實可能在社交上呈現弱勢,或者常引起同儕不愉快的反應。然而,在這本書裡面也描繪了一些例子,本來受人歡迎的、才貌出眾的人,也可能在霸凌者的運作下,先在社交上被孤立,然後進一步

打擊被霸凌者的身心。

霸凌是一種攻擊行為,而這種攻擊行為,通常剛開始會在家庭中出現。有時候不一定是多麼嚴重的打罵,某些看似玩笑的嘲弄或欺騙,就能打擊孩子認知的自我價值。

「許多成年人會用自己認為『無關緊要』的玩笑話去戲弄小孩,逼得孩子哭笑不得,甚至以把他們弄到哭為樂。最常見的就是『媽媽不要你了』『這個東西不給你了,我要搶走』『把你賣給人口販子,讓你再也見不到媽媽』,最終無一不是以孩子哇哇大哭而告終,我要說,這是成年人一種極其卑劣、極其無知的行為。在成人的世界裡,這是玩笑。在孩子的世界裡,這是真實的恐怖。」

我曾經跟老人家討論,為什麼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逗」到孩子哭?
有位老人家的回應很經典,「這些根本就無傷大雅,是帶動氣氛的一種互動而已。」所以大人覺得「雅」,大人想要歡樂,直接建築在孩子的痛苦上就可以了,是這樣嗎?

讓我渾身發冷的,是抱著這種態度的大人們,恐怕不一定是少數。看著孩子哭,他們卻能哈哈大笑,我們難道沒從中看到霸凌事件的影子嗎?

我在意霸凌,我更在意家庭裡能有健康的互動。
作者以小說的形式書寫,並加入戲劇反差的元素,讓這本書增添了不少可讀性。然而,讀來依舊怵目驚心,讓我們幾乎對人性失去了信任—這也是被霸凌者,心裡常湧現的感受。

別怕面對這些,它們也許是潛藏在你我心底的人性。藉著閱讀,認識與接納自己,我們知道,將來面對這類事件,我們能有更清醒的抉擇。

在最絕望的深淵燃起一盞希望之火

陳俊欽/杏語心靈診所院長


瞭解,不意味必須諒解,也無須挑起仇恨,只為看清楚真相,讓悲劇即將再度重演的剎那,狂暴的人性能有個迴旋的空間;走進黑暗,不是背棄光明,而是要在最絕望的深淵燃起一盞希望之火,讓狩獵血祭中的心靈,找回自己來時的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