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世界
传播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什么是决策树? ·  2 天前  
宇宙解码  ·  国际空间站又被撞?有漏气情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世界

【第12期 · 抽奖送书】破译生命的“密码”

科学世界  · 公众号  · 科学  · 2021-01-04 17:53

正文


送书啦!~


选出 2020年12月 《科学世界》中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将文章代码 留言至本条微信 并说明理由 ,就可以参加抽奖啦!


  • 1 奇妙的虚数

  • 2 美丽凶险的蘑菇世界

  • 3 近视防治最前沿

  • 4 蛋壳里的乾坤

  • 5 “北斗”来了!

  • 6 糖:不仅仅是提供能量

  • 7 费马大定理

  • 8 神经外科

  • 9 做酷酷的科研

  • 10 番石榴:不是石榴胜似石榴


截止时间: 2021年01 月10 日18:00前 我们将随机抽取 2 热心读者,赠送奖品! 本次奖品是 《基因密码:改造生命的遗传“图谱”》 。想要?就快给你最喜欢的文章投票吧!





《基因密码:改造生命的遗传“图谱”》

作  者:魏荣瑄、陈秀兰、景建康 编著

页数:208页

定价:78.00元


破译生命的“密码”


撰文/魏荣瑄 陈秀兰 景建康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至今也无人能够尽数。加上时间和空间(生物所在的环境)这双“无形的手”在不断地对各类生物进行改变或“装扮”,使原本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更加光怪陆离。


遗传是生物共有的特性,是生物内在因子的传承,我们把这种后(子)代同亲代的相似性叫做“遗传性”。“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即使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同卵双胞胎,在父母看来依然存在差异。这说明子女与父母不完全相似,兄弟姐妹之间也有差异。这就是变异性。


没有遗传,生物性状就不能稳定;没有变异,就没有多元化的发展。表面看来,遗传性和变异性“势同水火”,但其实二者相辅相成。就生物的“利益”而言,不管是为了物种的稳定传代,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内在与外在环境的变化,其目的都是有利于物种的繁衍;再者,就其机制而言,都涉及基因或基因的分子实体——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影响。


《基因密码:改造生命的遗传“图谱”》一书带领我们进入生物遗传技术的世界。目前,合成生物学、干细胞技术、体细胞再编程和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威力无限,它们彼此提携,互相补充,正在为人类的健康和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以克隆技术为例。1958年,约翰·伯特兰·格登将爪蟾蝌蚪的小肠细胞核导入到无核的卵细胞,并培育出后代。实验证明,来自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包含了形成整个生命个体的所有遗传物质。这个实验为后来的克隆动物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1997年,《自然》杂志报道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于1996年7月在英国诞生,引起了世界轰动。一时间,社会上掀起了关于“克隆人”的争论和担忧,世界各国开始对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我国及其他国家明确反对克隆人,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治疗性的克隆人实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曾说:“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我们很清楚未来的非人灵长类研究需要遵循非常严格的伦理规定。”


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用于药物的研发。在自然状态下,人类自身的改变和其他生物的改变都非常缓慢。即使按照人类基因中10-10~10-5的自发突变率,如愿以偿地改变基因组,也不容我们在有生之年看到明显变化。但是,有些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变异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在变化。可能我们研发的治疗手段刚刚见效,它们就变异了,人类不得不再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寻找新的治疗方法。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就要借助“基因魔剪”,精准而迅速地找到关键的基因,对病原微生物的染色体或基因施行“手术”,展开针对性的研究。


本书除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过程,还涉及遗传工程、单细胞克隆等知识。我们能否合成人造生命?能否用遗传工程复活已经灭绝的动物?……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点击下图链接,立即订阅杂志哦~


回复“ 订阅 ”,了解杂志订阅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