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寻找中国创客
Born for Maker!在这里,遇见最棒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曾星智中线投资  ·  看涨,科创板进入牛市了 ·  昨天  
曾星智中线投资  ·  看涨,科创板进入牛市了 ·  昨天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破局出海困境,解锁增长蓝海——产业互联网大视 ... ·  昨天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系列报告之AI+医疗 ·  4 天前  
点拾投资  ·  投资大家谈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寻找中国创客

未来在医院陪伴你的可能不是护士,而是医疗机器人丨项目

寻找中国创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5-23 21:13

正文

潘晶认为核心是在流程中机器人如何服务医疗,体现出机器人在医疗系统中的价值,“只有真正深入不同行业,才能知道机器人到底应该满足什么需求。”本文约2606字,阅读约需4分钟。


文/ 曹忆蕾 实习生 唐亚华


项目要点:

1、 医疗人才缺口和庞大的医疗需求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机器人的出现给医院提出解决方案带来了想象空间。钛米机器人瞄准的正是医疗机器人这一赛道。小到每一块纱布的使用、高值耗材的运输,大到医疗资源的整体调配,钛米机器人所要切入的是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2、 按照功能划分,医疗机器人主要分为四类:手术、康复、辅助、服务。目前钛米已经研发两款医疗服务机器人: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协助完成手术被服、高值耗材、管控药品等医疗物资的配送、管理;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提供辐射环境下的送药、监护、陪伴等功能。


3、 用工业级别的理念打造机器人是创始人潘晶的初衷。目前钛米机器人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投入实验,目前已配送2000多次手术,没有出现一次碰撞事故。


正文:

2015年,潘晶成立上海钛米机器人公司。那时,他考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博物馆里的导览机器人,餐饮店里的送餐机器人……依次被他否定,最后他们聚焦在一个领域——医疗。

目前,钛米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已经开发出了两款医疗机器人。一种是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协助完成手术被服、高值耗材、管控药品等医疗物资的配送、管理;另一种是核医学科病房服务机器人,提供辐射环境下的送药、监护、陪伴等功能。

今年5月,上海钛米机器人宣布获得4000万A轮投资,由IDG资本领投,国科嘉和、科沃斯和创徒基金跟投。


核心竞争力:在标准化的场景中解放医护人员


为什么不做博物馆的导览机器人、餐饮店的送餐机器人,而是选择医疗?

潘晶的答案很简单:那些不是刚需,但医疗是。



几次尝试后,潘晶发现,一个博物馆最多只能采购几台机器人,并且博物馆内路线复杂,每一个博物馆意味着一个场景,为此需要定制机器人,无法标准化。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餐饮领域。这几年,机器人成了餐饮店的标配,但是没多久,机器人就不见了。早期,钛米机器人也设计出一款机器人投放在餐饮店内,机器人自主引导顾客点餐,甚至推荐新菜。这也是国内最早尝试无需轨道、自动避开障碍物的机器人。

“目前大部分的餐饮机器人都是托着盘子送餐的,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本质刚需。另外,每一个餐厅环境不一样,无法标准化。”潘晶解释放弃的原因。

但是医院就不同了。一是场景的标准化,每一间手术室的建立需要卫计委的批准,有标准的建设指南,以及统一的验收标准,环境相对规范;二是手术业务流程、医疗服务人员的角色都是固定的。

手术室对患者来说是一扇门,对医院来说这一扇门之后有数十间手术室,以武汉协和医院外科的45间手术室为例,每年手术量近十万次,相当于每天 200多场手术,每间手术室每天进行十余场手术,每场手术一般安排两名护士协助医生完成手术。

每场手术过程中除了手术前的仪器和药品的准备,在手术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手术需要中断手术工作,巡回护士多次往返于手术室和库房之间。物料运输机器人要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帮助完成在手术室和库房之间运送所需耗材的工作。临床数据表明,钛米机器人的介入,平均可使单次手术时间至少缩短十分钟。

核医学科病房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存在放射危害的场景中。针对甲状腺癌的治疗,患者服用大剂量药物后,需要采取隔离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的辐射危害。每次进入病房时,护士需要穿上铅衣。钛米机器人可以进入隔离病房,减少护士进入病房的次数,来帮助病人完成测量、发放药物、问诊,甚至支持病人与医护人员视频交流病情。

目前,钛米机器人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等投入试验,未来还将在上海十院、上海六院等十多家医院投入使用。


商业模式:研发、生产、制造一条龙



在创业前,潘晶任职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具有8年研发及3年市场推广经验。团队成员曾为全球的高校、研究所、机器人公司研发机器人设计工具和系统,包括乐高机器人EV3、全美国最大的高中生机器人比赛First Robot Competition的官方硬软件系统和MIT的猎豹机器人系统。

这几年,人工智能被创业者、投资人挂在嘴边。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预计2017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52.10亿元,并于2019年增长至344.30亿元。

去年,机器人“小胖”在深圳高交会上撞向玻璃,玻璃倒地摔碎并划伤一名现场观众。机器人可能存在的缺陷再次引发热议。

潘晶说,“机器人现在就是一个词‘热’,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他提出要用工业化的标准理念去设计机器人产品。

“我们说的工业级产品,不一定是工业小车,更多是用工业级理念做事情。比如IP接入技术,10纳米左右的闭环控制等,这本身就是一个工业级的方案。从硬件和软件的架构上按工业级的方案去做,安全性才有很好的保证”,潘晶解释。

去年10月,钛米机器人放入武汉协和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已经配送了近2000次手术,没有发生过一次碰撞故障。这是令潘晶引以自豪的。

当技术真正与行业对接时,潘晶认为,核心是整个应用系统能否与医院系统对接起来,与实际操作环境结合。

在整层的手术平台内,刷了绿漆的铝板具有强反射,手机信号满格但是打不出去电话。传统的机器人定位技术依赖GPS,但是在手术室里却行不通。为此,钛米机器人结合视觉定位、设备定位修正等多种定位技术,以抵消多点定位带来的差异。

潘晶介绍,国内多数机器人仅是实现医疗自动化,通常公司会从别处购买底盘。钛米机器人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支持ROS系统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平台。

同时,钛米机器人可选择性携带等多种传感器和其他附件,包括红外、超声、激光雷达、语音模块等以实现自主导航、避障、人机交互和无线视频图像传输等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及时采集患者各项生理数据。

在商业模式方面,早期钛米机器人与重点医院开展临床应用合作,未来引入传统代理商推广应用。此外,潘晶透露,医药物流企业如国药、上药、九州通已经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看中钛米机器人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耗材的使用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未来:为医院提供有价值的精细管理

目前,医疗机器人以功能区分,主要是四类:手术、康复、辅助、服务。潘晶认为,目前整个医疗器械市场仍处于早期,机器人技术尚不成熟、完善,与实际医疗的结合还需要不断磨合。

每个月钛米机器人会有一次迭代。快速、安全、稳定这些都是硬指标,除此之外,潘晶认为核心是在流程中机器人如何服务医疗,体现出机器人在医疗系统中的价值,“只有真正深入不同行业,才能知道机器人到底应该满足什么需求。”

当今,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无法短时间扩充。据WHO的报告,到2035年全球将会有大约1290万的医护人员短缺。而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服务更多的人,这已经不再是缩小成本的事情了。

所以,潘晶认为“最难的其实是对医疗实际需求的了解以及机器人介入医疗之后它带来的价值”。

钛米机器人所要切入的真正价值是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细小到每一块纱布的使用、高值耗材的运输,大到医疗资源的整体调配。医疗物料配送机器人的介入将粗放使用器械的方式集约化,每一套配一次,而不是传统六七个手术一次性配送。这也可降低原先8%-10%的差错率。

未来,钛米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重点布局,开发多款医疗特种机器人。

“医学领域很多时候还在用五六十年代的技术,因为严格的环境不允许用新的、超前、未经过验证的技术。从这一点上我们在想,机器人怎么样更好的服务病人,能够提供哪些额外的价值,这些是我们要做的事”,潘晶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