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几天前YYP的话题,聊聊我所理解的车评人。的确,干车评人这一行,是把兴趣直接转化为职业,又把喜欢的车开过了,又把钱赚了,你说爽不爽,那肯定爽啊,比AV男优还爽(毕竟不会营养跟不上,反而很容易营养过剩)。
那么在立志成为一个正经车评人之前,我觉得大家应该摆正一下这个群体的定位……
车评人相当于什么角色?
我们以球赛来做比喻吧。如果一个主机厂是一支球队,那么设计师、工程师就是球员,CEO/COO们就是教练,而车评人就是比赛的解说员。
这场比赛(车)是不是精彩,球员处理球技术如何、大局观如何、分析场上球员为什么要这么打球,这是解说员在“上帝视角”可以做的事情。
虽然在某程度上,讲解员并不算是比赛(造车)的直接参与者。但是解说员的真正价值所在,是建立在对球员、球队、联赛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对比赛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而这项运动玩得好不好(当然至少得会玩,会和不会,讲出来的话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判断解说员的业务能力来说,并不是的必须的。
解说员可以无限脑补那一刻意大利队是谁灵魂附了体,但解说员不是在玩实况,手上肯定是没有射门按键的。
解说员把比赛解说得怎么样,都不会左右比赛的进程走向,更不用说结果了。从体育竞技的角度说,解说员这份职业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
但解说员可以引导观众去读懂比赛,去洞察球员打球的动机,分析比赛场面的原因,为赛事进行“科普”,让观众学会欣赏一场比赛,培养爱好者,让比赛的商业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从这个角度,对于体育赛事本身是有影响力的。
车评人也一样,我们不造车,也未必真的懂造车的具体业务,因为我们的属性还是媒体,而不是制造业者。但是我们的优势是博览群车,可以旁观者清。
也许我们不是真正的汽车行业参与者,但通过我们的评价,可以影响到一个汽车主机厂对一款车的产品定调、价格定位,甚至把没有竞争力的车“劝退”回炉重炼。
也许我们的某一句话,或者会让某一部分人成为某一个品牌、某一个车型的“脑残粉”,或者会让某些人有如醍醐灌顶对某些迷信解毒。
开启民智,让大家能够越来越正确地看车,少交智商税,少走冤枉路,我觉得这算是车评人的最大功德了。
成为车评人要具备什么条件?
对一款车的评价、分析、归纳总结,是一个车评人业务水平高低的唯一评价标准。背后是车评人的积累。车评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扁平形的,不求深入,但覆盖面一定要广。这当中就包含好几个维度。
汽车行业是一个维度,包括主机厂动态、具体车型的大致销量表现、市场走向、各类与汽车相关的政策。不懂市场,怎么能准确判断哪些车才是好车?
汽车专业知识是一个维度。汽车机械知识一定要学扎实,要成体系而不能碎片化,更不能只是一知半解,不然就会出现“这套悬挂是多连杆所以很舒服”这样的知识性硬伤。
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维度。文笔、策划思维、脑洞大小这都是基本功了,拥有这些能力,足够让一个人成为资深编辑。但要做车评人,还有进阶的部分,讲故事的能力、把复杂问题肢解成简单原理的解构能力、镜头感(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张力)、脱稿表述的能力(这是有门槛的,一边讲一边想,不能卡顿,不能有口水词)。
从业资历。从业资历越深,意味着试过的车越多(当然也有入行前就玩车无数的,但这毕竟是极个别个案),亲眼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事件越多,接触的各领域人物越多。写过的文章越多,收到的文章反馈也越多,于是写作体系、评价体系也越成熟。
手动点赞袁老师,车评界的“讲古佬”(粤语地区对说书人的说法)。
最后,最好汽车文化也要有所涉猎。赛车、改装要略懂、汽车历史沿革也要稍微了解一下,各类花边也要定期更新,旁征博引、天南海北,海侃神谈,引人入胜。只会正儿八经所见即所得,这不得闷死人了?
车评人的能力结构讲求平衡度,不能有一个方面是跛脚的,不然这就是木桶的短板,限制了车评人的其他能力发挥。
如果表达能力不好,就算汽车行业洞察得多深,也写不出一针见血地文字;反过来,无论文笔多好,如果没有足够深厚的知识储备,也写出来的文字不过是辞藻华丽的皮毛文章而已。对于我们这群广东人来说,也许普通话不标准,马上就要被右上角了,淡淡的忧伤啊……
成为车评人难吗?
难吗?不难。只要你喜欢汽车,喜欢到与汽车相关的一切东西你都愿意去学,愿意去摸索,不自觉地去思考和汽车相关的问题,车和女朋友同时掉下水肯定先报警把车捞上来,那么你就有这样的潜力了。
做车评人呢,要能屈能伸,洗车也能洗成KOL的。
不难吗?打从心眼里喜欢一件事情,并且一直坚持不懈,保持热情,十八般武艺样样略懂,YYP的车评人xx式真的每个技能都得满足,其实门槛也没那么低的。